吳雪芬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當前時代正處于經濟接軌的關鍵期,社會意識變得多元,特別是伴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人類的交流渠道愈發豐富,社會人群的思維變得更為開放與多樣化,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劇增。在這一大環境下的高校大學生需要更多的思政理論指導需求,但是由于高校主動提供的思政課程卻并不受大學生青睞,對于教育者所傳輸的理論知識并不熱衷。究其原因并非大學生讀思政理論需求減少,而是由于新媒體背景下人類思維更加靈活,各種信息資源抨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傳統思政課教學從教育觀念、授課模式到教學方法等都難以解決當代大學生更深層次的需求,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基于新媒體背景下加快改革與創新。
第一,以往的思政課受大綱要求限制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灌輸、思政意識形態教育、“教”的味道濃厚,內容單調且枯燥,考核形式過于單一滯后,使得大學生被動接受且參與度偏低,極易受智能設備帶來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所吸引,由此課堂教學中“低頭族”。課堂教學也就演變成了教育者一個人的獨角戲[1]。第二,傳統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存在“兩張皮”的現象。思政課教學與德育教育難以自然結合,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課由專任教育者擔任而德育教育則是由輔導員擔任,輔導員團隊與專任教育者在高校中隸屬于不同的系統,使得思政教學與德育出現割裂,由此可見高校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有待完善。第三,教育者固化思維嚴重。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已成為教育教學中的潮流,但依舊有部分教育者堅持傳統教學模式,而有的教育者則是將新媒體教學片面地理解為各種新鮮的視頻、圖片及搞笑段子且一味地迎合大學生的心理與愛好,這儼然與思政課教學的實質相悖。再加之新媒體教學在開展時不合理、不科學使得資源浪費,難以有效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價值。
高校思政課教學在新媒體大環境下可以依托多元化的教學軟件,但是這些平臺只能作為輔助工具及方法,教育教學的關鍵和主導依舊為教育工作者。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需要擅長借助馬克思主義立場及方法來分析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自身三觀、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養在思政教學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并且此類型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收獲學生“芳心”,深受學生喜歡的教師才能更好地令思政教育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由此,新媒體技術為思政課教育工作者帶來更大挑戰,對教師教育顧念、知識結構及駕馭新型技術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第一,強化教育者信息甄別能力。當前時代各式各樣的信息噴涌而出,教育者需要對于模棱兩可的信息保持敏銳的嗅覺及高度警覺,做到準確甄別信息真偽;教育者還應緊隨時代步伐及時優化案例資料,避免以往教學中一個實際案例貫穿到底的現象出現。除此以外,思政教育者應開闊自身眼界,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性、正確看待國際上的變遷,辯證對待世界格局變化而為我國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避免大學生在良莠不齊的信息中被消極觀念所掩埋[3]。
第二,高校加大投資力度。借助物力、資金的支持鼓勵教育者通過培訓活動、出校進修等形式豐富眼界,切實加強自身新媒體素養。高校須不斷鼓勵教育者研究及運用各類新興媒體工具,主動聯系優質媒體制作企業為教育者錄制線上課程、線上講座等,為大學生錄制微課等提供強力幫助。鼓勵教育者借助新媒體技術參加形式各異的思政課程比賽,并對變現優異及獲獎教育者予以獎勵。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政教學工作量繁瑣復雜,高校根據自身實力可實行津貼補助等,推動教育者由傳統固化教學轉換為新媒體教學,完善思政教學授課模式。
以往課堂教學中的講教材、教概念、劃重點的授課模式儼然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思政課教學實際要求,但是即便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新型技術及在線教學也只能是輔助工具,課堂教學依舊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基地。其一,豐富教學內容,加強思政課理論的高度、寬度及深度,將思想教育性、政治導向性、現實針對性密切聯系,將思政課教學內容、時代發展特征、國際發展趨勢及我國國際立場有機融合,將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相聯系,以此為基礎讓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具有科學三觀、擁有崇高品質的時代新人[4]。
其二,將新媒體滲透至思政課教學中,通過網絡平臺開展高質量課堂。思政課可通過圖片、動畫、音頻等形式展開,各類形式交互利用能夠調動學生活躍度,大幅度提高抬頭率,但是在新媒體使用時需要注意這些方法都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視頻選擇上應以“短小”“精煉”為主,如九十分鐘的課堂大致使用三至五個短視頻為宜,每個視頻控制在三分鐘之內。高校還可以通過創建視頻案例庫,由教育者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自主選擇和調配,也可與其他學校共同構建基于互聯網環境的“案例教學共建共享平臺”。
其三,通過活用新媒體加強師生互動。教育者在教學中對于一些實時性知識點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即時搜索,并啟發學生對熱門話題及時事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在互聯網技術影響下,教育者充分借助移動網絡所展現的優點,加大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活動比重及參與度,強化他們的主體地位,將有助于思政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
現如今社會、學校、家庭之間共同助力思政課建設的合理并未完全形成,高校理應將多數精力投入到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密切融合上,以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思政課程。不僅要優化傳統思政課糟粕的部分,還須打造一些“配方”課,以部分具有特色的思政通識課輔助思政課。其一,充分利用、不斷挖掘社會上的思政因素,拓展并延伸校外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通過實訓基地對實踐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和制定,將以往粗略地參觀實訓基地變為施展學生一技之長的舞臺,高校及教育者積極鼓勵大學生在基地靜態展示的圖標畫框上挖掘背后的故事,并借此優化一些動態效果,借助多媒體及掃二維碼的形式展示實際效果,不僅可以實現實踐教學目的,還使學生進一步融入社會。其二,從各個行業中遴選具有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進行形式各樣的實踐思政教學活動,并依托信息化平臺使這些人才成為兼職教育者在高校流動。其三,以多樣化及實效性為核心開展實踐教學。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學生講思政、紅色誦讀活動、思政為主題的微電影等,為高校思政教學插上藝術翅膀,使思政教育成為當代大學生喜歡的課程[5]。
鑒于此,互聯網時代下的實踐教學理應合理借助各種新興媒體技術,杜絕出現實踐教學形式化、片面化,出現走馬看花式基地游覽,避免將實踐教育活動變為有“學”沒有深切體會的娛樂活動,實訓基地的建設及使用應有嚴謹的規劃及大綱安排,并不是單純地單純地帶學生參考,教育者應確保思政實踐教學的科學性、有序性,處理好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線教學及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避免反復教學及重復教學。
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除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革新,還需要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的優勢與特點,優化發展線上教學創建三位一體的授課模式。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更側重于教學內容、授課方法、教學模式的革新,而依托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更多的是輸送路徑的改變,由此在教學內容及形式上提供多維度的育人平臺,大力完善了育人體系。網絡教學改革創新包括線上課程教學、直播講座、在線師生互動等形式,這些都需要以全方位新媒體平臺的構建為基石,并將各個平臺的任務進行合理分工,從多個角度通力協作,創建多樣化的思政課。
當前時代風格迥異的客戶端、軟件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跨時空的溝通,特別是深受大眾群體喜歡和使用的社交平臺,如微博、釘釘、抖音、QQ 等。微信自身具備較強的社交性、廣泛性的功能,以極快的速度融入至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信息獲取及傳播的重要媒介,其中部分軟件具有身份“隱藏”的特點可以更加平等地進行交流,這些網絡平臺能夠一對一溝通也可通過創建群聊的形式進行思政教學,以此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意識及實際學習情況。若是學生不愿公開身份信息可以選擇匿名方式與老師交流。另外,教育者可以借助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發布一些貼合學生實際的積極向上的文章,熏陶之無形中。依托網絡平臺對學生展開單獨教育十分必要,部分學生對當前社會熱點話題較為迷茫且不知所措,這些問題大多更適合課下一對一與學生進行探討,強化他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認識,增強當代大學生對當黨的信心。
依托互聯網技術創建豐富、交互、便捷的自我教育及多向溝通平臺,使思政課教學得以有效改革與創新并將其打造成有趣有味、生動愉悅、令人難忘的課程,令大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得到提高。當然,高校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將傳統與新興教學技術深層次融合,硬件設備尤為重要,各類軟件的優良體驗效果及便捷的操作,使新媒體建設逐漸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基于新媒體的思政課還能夠借助校園官網、公眾號等創設思政教育主題模塊實現,大大提升傳播效率,進一步引領校園文化風向標,使當代大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念。
高校思政課雖然在新媒體視域下也顯現出了一定的革新,但是其實際效果仍有待提高。而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依舊存在諸多弊病,使得思政課一度成為高校教學課程中的眾矢之的。自新媒體的推廣為高校思政課帶來諸多改變,如新興授課方法、豐富的教學內容、先進教育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教育者需要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以此更好地助力思政課教學的革新。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響應了新時代的號召,不僅有助于弘揚馬克思主義思想,還可以有效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政素養,進而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