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娜
(新疆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2020 年9 月,習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這為新時代新疆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對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社會的穩定長治久安影響深遠,同時也是當今國家綜合實力的衡量標準之一。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是民族團結的根本,新疆高校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同時也是由多民族構成,面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通過推動文化潤疆工程,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這對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能夠有效地激勵、整合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增強人民幸福感。
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是一個民族歷盡滄桑巨變能始終屹立不倒的精神動力,其前提是基于強烈的認同與信任,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自信。習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根植于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的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疆高校通過推動文化潤疆工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浸潤新疆各族大學生,強化理想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引導大學生在提升在大是大非鑒別能力的基礎上的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升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素養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學習文化知識,提升文化素養,“有知識沒文化”這一說法在當今社會中屢見不鮮,大學生重視就業、未來發展等與自身利益密切的現實問題,因此缺少人文積淀、忽視人文情懷成為典型現象。新疆高校推動文化潤疆工程可以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尤其對于理工科應用型院校來說,對于實踐動手能力要求高,注重實操,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養教育工作的引導,正確地認識到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大學生塑造成一個有人文修養、有遠大理想的高素質人才。
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在長期發展中的積淀,形成了每個國家的珍視的瑰寶,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都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各種社會思潮對人們的影響此起彼伏,歷史虛無主義把歷史當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1]否定自己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文化,要虛無中國革命、虛無中國共產黨、虛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虛無馬克思主義,這是我們要堅決抵制的,特別是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更應該擦亮雙眼,粉碎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假陰謀,不使其成為高校在推動文化潤疆工程中的阻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文化的多元性是大勢所趨。多元文化促使大學生思想更具有多元性,一方面大學生更加追求個性獨立,在文化觀的選擇上也更趨自主,受到多元文化影響,耳濡目染,如果對這些文化不加甄別,負面文化就不可避免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受到負面文化的引導與侵蝕,對校園主流文化帶來沖擊,會使一些學生在思想上發生信仰危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困難,從而在推動文化潤疆工程時遇到困境。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作為推動新疆高校文化潤疆工程的兩條重要渠道,但目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尚未有真正效形成,自課程思政的理念被各級各類學校推廣以來,一方面在專業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取得了很多有益探索,但另一方面同時也暴露出諸如強行融入、生搬硬套等在具體實踐實施中的很多問題。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立足于新疆高校的實際情況,如何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本課程中自然長出,把思政元素像“鹽”一樣溶進專業課程的優質“湯底”之中,從而推進高校文化潤疆工程進一步發展。
目前,新疆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由于部分學校建校比校晚,學校各方面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文化積淀少,受到較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上,科學性較為缺乏,學生日常活動中開展形式多樣,從內容上看也較為豐富,但多具有休閑性和娛樂性,文化屬性不強。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育人的途徑,而要想真正達到育人的作用,需要長期建設文化氛圍,形成校園文化積淀,從而打造成品牌特色。
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立黨之根,對于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固本培元、穩舵定向和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前進和發展指明了道路,在歷時漫長的黑暗和摸索中給予了人們信仰之基,而新疆高校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更要緊緊把握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下,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一系列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蔓延和滋長。
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追根溯源,其伴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虛無主義思想常利用看不見摸不著的思想武器侵入人們的頭腦,引誘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和主體文化產生懷疑,繼而在意識形態上發生轉變。[2]我們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強有力的武器去破除各種錯誤假說,認清丑化、妖魔化歷史,否定中華文明那些別有用心的錯誤思潮。研究宣傳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凝結而成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民族財富,是值得繼承并加以弘揚的。在新疆高校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領,讓我們的學生從心靈深處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自己的情感高地,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奠定信仰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是指在社會主義事業中,我們既要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腳踏實地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這種信念付諸實際,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并積極踐行,從而促使文化潤疆工程的落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在價值導向上的最大公約數,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新疆高校要進一步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教師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潛移默化分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好我們身邊的典型,如見義勇為,敢于擔當的“羅東來”同學,樸實而又最為震撼。同時還可以借助于校園專項活動作為載體,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潤校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潤心田”為主題,開展一系列學術、文化、藝術等類型的“兩潤”活動,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新疆故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要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講好新疆故事,理直氣壯宣傳新疆社會穩定的大好局勢、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3]把文化潤疆工程作為系列專項研究課題,用不同的形式促使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鼓舞師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促進校園以及社會繁榮發展,為高校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奠定思想基礎。
思政課是新疆高校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載體,思政課在內容上融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新疆高校在思想、文化育人的主陣地、主渠道。
自課程思政的理念被各級各類學校推廣以來,一方面在專業課程中發掘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融和上取得了很多有益探索,但另一方面同時也暴露出諸如強行融入、生搬硬套等在具體實踐實施中的很多問題。因此要提高教師課程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管理機制和聯動機制,把內生動力和外部助力相結合。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立足于新疆高校的實際情況,每門專業課程聯系1-2名思政教師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自然長出,把思政元素像“鹽”一樣溶進專業課程的優質“湯底”之中,實現耦合共生的“高效課堂”,烹調出“思政+專業課”的育人大餐,高質量且有效的課程思政建設,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效應,疏通新疆高校文化潤疆的主渠道。
高校黨建工作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高校黨建工作與高等教育育人緊密結合,提出了 “加強和改進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使黨建帶團建的發展有了實質性突破。
新疆高校是大學生學習、汲取文化知識的主陣地,校園文化是隱性育人的重要途徑,要發揮主流文化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在校園文化氛圍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可以通過以黨建帶團建,充分發揮青年黨團建設中的骨干力量,通過正確引領,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正確規劃,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突出校園活動的文化屬性,結合新疆高校的特點,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素材,營造文化氛圍,從而打造“金牌”校園文化。目前,新疆各高校都有各級各類的學生社團,但大部分學生社團以休閑、娛樂為組建目的,組建時間短,且難以長期維持,唯有通過黨建帶團建作為抓手,提升校園活動的文化屬性,把校園活動做成“金牌”,推進高校文化潤疆工程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