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陽 劉麗芬 陳桂紅 薛水蘭
1.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急診科,福建莆田 351100;2.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護理部,福建莆田 351100
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的常用手段,心臟呼吸驟停可在短時間對患者心臟、腦部及四肢造成不可逆損傷,一旦發現心臟驟停征兆,需立即實施心肺復蘇[1]。高效及時的心肺復蘇對搶救患者生命有積極意義,但心肺復蘇后患者各項器官功能仍存在一定損傷,需經歷長時間康復,為確保治療效果,需配合護理干預[2]。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較少,無法有效發揮護理效果。前瞻性護理醫護人員可依據以往臨床護理經驗,對患者病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選擇60 例心肺復蘇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前瞻性護理價值及對患者血氣分析指標的影響進行分析。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收治的60 例心肺復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7~77歲,平均(62.37±2.12)歲;引發原因:心血管疾病18 例,肺栓塞9 例,有機磷農藥中毒2 例,電擊1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6~75 歲,平均(62.32±2.10)歲;引發原因:心血管疾病19 例,肺栓塞8 例,有機磷農藥中毒1 例,電擊2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肺復蘇指南(初稿)》[3]中心搏驟停標準,②符合心肺復蘇指征;③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肋骨或胸部骨折者;②嚴重臟器損傷者;③合并嚴重感染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用藥,根據臨床護理經驗實施護理。觀察組實施前瞻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腦部復蘇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后,及時調整病房內溫度,使病房溫度保持在18~20℃,減少周圍環境因素對預后造成的不利影響,指導家屬將毛巾沾濕,敷在患者額頭及頸部,減慢患者腦部氧代謝過程,將腦組織再灌注損傷降至最低。②及時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心理特點加強心理疏導,心肺復蘇后患者存在焦慮、緊張情緒,從壓力根源著手,列舉治療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對自己充滿信心,消除負面情緒。③呼吸系統前瞻性護理:密切觀察、記錄各項呼吸指標變化情況,依據氧飽和度監測結果合理實施氧療,避免出現氧中毒事件,強化呼吸道管理,清理痰液及呼吸道分泌物,提供有效通氣支持。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協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排痰及喂養體位,及時清理胃食管反流物,做好口腔護理工作,避免出現吸入性肺炎。④并發癥預防護理: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可能導致其肌肉功能衰退,如患者心肺復蘇后仍存在意識障礙,指導家屬給予適當被動訓練,患者意識清醒后,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床上主動運動,實施排痰儀振動排痰、雙下肢氣壓治療措施,預防發生肺部感染及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
觀察指標包含血氣分析指標、患者意識狀態及患者滿意度。
①復蘇后12、24 h 的血氣分析指標。血氧分壓(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壓(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②復蘇后6、12 h 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index,GCS)評分,得分高,患者意識狀態佳,<8 分代表處于昏迷狀態[4]。③護理滿意度。醫院自制的護理服務調查問卷,對護理服務合理性、及時性、連續性、全面性進行評價,計分0~25 分,所獲分值與對護理服務的認可成正比[5]。信度系數Cronbach's α=0.867,問卷回收率100%。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蘇后12、24 h,觀察組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復蘇后24 h,兩組的PaO2水平高于復蘇后12 h,兩組的PaCO2水平低于復蘇后12 h,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復蘇后12、24 h 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mmHg,±s)
表1 兩組復蘇后12、24 h 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mmHg,±s)
1 mmHg=0.133 kPa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94.32±3.37 90.09±3.78 4.575<0.05 99.57±3.65 94.45±3.18 5.793<0.05 5.788 4.834<0.05<0.05 60.05±3.43 64.37±3.69 4.697<0.05 48.65±3.10 52.33±3.78 4.123<0.05 13.506 12.484<0.05<0.05組別 PaO2復蘇后12 h 復蘇后24 h t 值 P 值PaCO2復蘇后12 h 復蘇后24 h t 值 P 值
復蘇后6、12 h,觀察組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復蘇后24 h 的GCS 評分高于復蘇后12 h,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復蘇后6、12 h GC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復蘇后6、12 h GCS 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n=30)對照組(n=30)t 值P 值8.86±1.01 8.11±1.23 2.581<0.05 11.27±2.35 9.75±2.18 2.597<0.05 6.161 3.589<0.05<0.05組別 復蘇后12 h 復蘇后24 h t 值 P 值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0 30 21.20±2.19 17.67±2.33 6.046<0.05 22.11±2.09 16.87±2.36 9.104<0.05 21.00±2.43 18.87±2.05 3.670<0.05 20.88±2.13 17.76±2.62 5.061<0.05組別 例數 合理性 及時性 連續性 全面性
對心臟驟停患者臨床實施心肺復蘇搶救,臨床經驗表明,心臟驟停患者通過心肺復蘇在心臟恢復搏動后,由于疾病本身及并發癥影響,轉歸情況并不理想,治療后血氧指標及昏迷指數處于較低水平[6]。臨床護理干預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對心肺復蘇患者采取干預措施較少,無法有效改善相關指標。近年來隨著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質量要求的提高,常規護理模式已無法有效適應當代醫療環境[7]。前瞻性護理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預防為主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從基礎上深化護理內容,整體提高護理水平[8]。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將患者放在首位,于治療配合及患者情緒方面為患者著想,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舒緩負面情緒,在保證患者安全前提下,改善預后[9]。
血氣分析指標是評估患者心肺功能及組織缺氧、氧供的重要檢測指標[10]。PaO2與供氧關系密切,其檢測水平可反映心肺功能及組織缺氧程度[11]。PaCO2屬于一種呼吸性因子,檢測水平可反映肺泡的通氣效果[12]。復蘇后12、24 h,觀察組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黃微[13]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前瞻性護理干預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組織缺氧狀態。前瞻性護理模式加強腦部復蘇、呼吸系統、心理護理及并發癥預防護理,使患者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護理干預內容更豐富,對促進患者疾病轉歸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復蘇后6、12 h,觀察組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瞻性護理干預將預防為主的護理理念灌輸給護理人員,促進護理人員積極尋找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措施[14]。采取先進護理理念及科學方法,給予患者更合理、及時、全面的護理服務,以獲得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15]。
綜上所述,前瞻性護理在心肺復蘇后患者的價值體現在改善血氣指標水平,促進心肺復蘇后神經功能恢復及提高患者認可度,值得在心肺復蘇患者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