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玉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小兒外科,福建三明 365000
對于小兒疝氣來講,臨床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隨著近年來臨床醫療的發展,腹腔鏡高位結扎手術在臨床治療得到了普及,在該手術治療下,效果顯著,符合當前微創手術理念,對患兒帶來的損害較小。但在此期間,受患兒個體化差異的影響,在臨床治療開展期間,為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還需綜合患兒個體化差異及手術特點予以更優質的護理干預服務。相關研究顯示,基于全面護理干預在實施小兒疝氣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可協應治療方案,配合手術治療順利開展,并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1]。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對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選取的45 例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手術患兒實施全面護理干預,并與45 例常規護理患兒進行比較。
選取2020年1月至12月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收治的90 例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患兒為研究對象,采取電腦分組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 例。常規組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11 歲,平均(6.33±1.23)歲;平均病程(10.26±2.24)d。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4 例;年齡2~11 歲,平均(7.45±1.29)歲;平均病程(10.28±2.58)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手術均取得成功;②本研究經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③監護人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依從性差者;②患有其他惡性疾病者。
1.2.1 手術方法 兩組均采取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具體內容。在手術治療期,做好相應術前準備,在患兒臍眼位置做切口,把穿刺套管置入,于疝對側腹部臍下作切口,置入分離鉗,建立氣腹,然后對患兒兩側腹股溝管內情況進行觀察。將可吸收縫線針刺入腹璧內,并沿著疝內環口腹膜實施分離,將夾出通過下腹部Trocar 孔兩根線,打結,然后對疝內環口封閉。
1.2.2 護理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內容。結合手術治療特點及術后情況,予以其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
觀察組給予全面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前護理:首先,基于患兒特點在臨床干預開展期間,對患兒及家屬展開相應護理干預工作,進而在家屬協助下,有效展開疏導工作。針對患兒產生恐慌積極進行疏導,增進與患兒及家屬間的溝通,掌握患兒心理發展特點,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以親切的態度對患兒展開護理,以此來消除其產生恐慌心理,正確進行引導,提升其對疾病治療的認知,消除患兒產生恐慌心理,進而在后期護理干預實施期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治療及護理。在家屬全面配合下,做好手術準備工作。護理人員積極協助主治醫生做好相應醫療器械準備,對相應器械進行核查,確保在后期手術治療能順利開展。引導患兒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對患兒的飲食科學進行調整,盡量少吃一些奶制品、豆制品及含糖量較高的食品,避免致使腸道出現脹氣情況。做好患兒臍部清潔工作,避免清潔不當引起患兒后期出現感染,不利于切口更好愈合[2]。②術中護理:手術治療期,護理人員掌握整個手術治療流程,而在操作期積極配合手術操作者手術治療。及時監測患兒各項指標變化,并記錄在案。結合以往經驗,評估手術治療期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在醫生指導下做好急救準備工作,確保在治療期出現異常情況可在第一時間采取救治[3]。手術期做好患兒的保暖工作,并根據手術情況調整患兒體位,以便于治療工作更好開展。手術完畢后,對相應醫療器械進行清點,保證器械完好無損,避免出現遺漏情況[4]。③術后護理:手術完成后,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結合術后可能出現并發癥及不良事件做好預防護理工作,加強巡邏,確保患兒出現不適即可在第一時間采取治療[5]。術后保證患兒絕對休息,明確術后飲食禁忌,結合個體化差異,根據患兒體質情況為其制定健康飲食計劃,滿足病情恢復所需,配合治療方案促進傷口更好的愈合[6]。加強飲食管控,針對不健康的飲食如辛辣、刺激及生冷的食物,禁止患兒食用[7]。將早期康復理念貫徹其中,而在后期康復期引導患兒早期康復訓練,有效避免患兒在長期臥床出現臨床并發癥,配合飲食及治療等方案改善患兒機體免疫力水平,使患兒病情得以更好的恢復[8]。護理時間3~5 d。
比較在不同護理干預模式下患兒的手術指標、臨床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及臨床并發癥發生情況。
手術指標:從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來展開比較。生活質量:具體評分情況參照(quality of life scale,QOL)評分,對患兒的社會功能、軀體健康、生理功能及角色功能來展開比較,每項分值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佳[9]。護理滿意度:從相應護理干預措施對整體護理效果的滿意度進行評分,以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為例,分值0~100 分,滿意(80~100 分)、較滿意(60~<80 分)和不滿意(60 分以下),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0]。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為0.78,問卷回收率100.00%。并發癥:比較患兒的血腫、傷口出血、傷口感染、便秘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的比較(±s)
觀察組常規組t 值P 值45 45 10.57±3.29 21.57±3.34 15.7393 0.0000 2.89±1.23 6.35±1.34 12.7604 0.0000 4.26±1.42 6.25±1.24 7.0810 0.0000組別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觀察組護理后的社會功能、軀體健康、生理功能及角色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QOL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后QOL 評分的比較(分,±s)
常規組觀察組t 值P 值45 45 77.85±3.27 89.66±3.36 16.8973 0.0000 76.58±3.05 87.66±3.12 17.0352 0.0000 75.45±3.12 86.33±3.84 14.7512 0.0000 78.47±3.33 90.49±2.96 18.0977 0.0000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軀體健康 生理功能 角色功能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本研究通過予以患兒常規護理與全面護理干預,分析兩組實施護理后的臨床效果。護理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社會功能、軀體健康、生理功能、角色功能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謝先瓊[11]微創術治療小兒疝氣的圍手術期管理經驗總結中,結果顯示,通過完善的術前、術后干預,貫徹圍手術期綜合性干預效果,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下床時間和出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本研究一致,由此可見,全面護理干預在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手術患兒中發揮著顯著的意義。
基于全面護理干預的應用,在實施期,從患兒術前、術中及術后均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綜合患兒的個體化差異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消除其對整個治療產生的恐慌,幫助其建立治療信心,穩定其心態。在護理干預開展期,對應用護理人員職責能力進行明確,基于手術治療所需,對相應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在護理干預開展期能積極參與到整個護理中,使其能更好掌握相應護理要點,進而在手術治療期積極配合主治醫生,協助治療更好地開展。貫徹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以此在護理措施應用期根據患兒情況為其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12]。
在護理開展期,首先注重患兒心理疏導,綜合患兒特點,評估針治療產生的影響,進而在后期干預開展期實施有針對性處理策略,帶動整體護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13]。在家屬協助下,正確對患兒進行引導,消除其對整個治療產生的恐慌,提升其依從性及配合度,避免患兒產生排斥反應而影響整個治療進行。在后期護理,明確手術治療相關注意事項,確保護理人員能嚴格按照手術標準做好相應準備工作,加強手術期并發癥及突發事件的管控,并落實相應急救準備,確保出現突發情況就可在第一時間采取針對性處理方式,加強風險因素管控[14]。在手術后期,結合患兒體質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早期營養干預及康復護理,配合臨床干預方式提升患兒康復效果,使患兒病情得以更好的恢復[15]。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下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患兒全面護理干預,應用價值顯著,在應用期可協助整個治療工作順利開展,帶動患兒生活質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提升患兒滿意度水平,降低臨床治療期的并發癥發生率,為患兒取得更好預后,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