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汝豪,黃 東1,岑棟浩1,彭思涵1,鄭 泳1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635;2.廣東省水動力學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35)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損害等一系列突出水問題,完善河流治理保護的重大制度創新[1]。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提出“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各河湖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2]。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河長制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于2017年5月9日印發《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要求全面建立河長制,構建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制組織體系[3]。為摸清全省河湖庫塘基本情況,夯實河長制工作基礎,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全省河湖基本信息整編及空間標繪工作,歷時三年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省河湖對象屬性及空間標繪成果(以下簡稱“河湖名錄成果”),共整編河流2.4萬條、湖泊150個、水庫8 154宗、山塘1.6萬宗,填補了規模以下河湖對象的空白,實現全省河流、湖泊、水庫、山塘全覆蓋,明確五級河長管理對象,為實現河湖管護及水利信息化建設提供數據支撐[4]。
河湖名錄成果是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的重要基礎,河湖名錄成果更新則是維持數據生命力、提升成果價值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受地方行政區劃調整、管護級別變更、中小河流治理、河流改道、新增及報廢對象、河長信息變動等因素影響,河湖名錄成果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另一方面,全省河湖名錄成果整編的時間節點為2018年,隨著河長制工作的深入推進,各級河長在“廣東智慧河長”巡河履職覆蓋率不斷提高,在實際管理中不斷完善納入河湖名錄的對象,對河湖對象的新增、刪除和變更需求越來越迫切。
河湖名錄成果數據量大、邏輯嚴謹、整編規范,各個地市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若直接由地市或縣區自行更新河湖名錄成果,會影響最終成果質量;再加上更新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地市或縣區既要發現問題、整理問題,又要解決問題,加重了基層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探索建立河湖名錄成果的協同更新機制,充分發揮各級水利部門的優勢,不斷完善河湖名錄成果,對河長制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意義重大。
本文以廣東省河湖名錄成果為基礎,各地管護需求為導向,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5]和“廣東智慧河長”平臺[6],建立省、市、縣多級協同更新機制,實現各部門的優勢互補,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準確性,更好地發揮基礎數據的支撐作用。
河湖名錄成果根據數據類型可分為基本屬性和空間標繪兩類。基本屬性指河湖對象的名稱、行政區劃、河段長度、河段起止點位置等基礎信息,以表格形式展現。空間標繪指河湖對象的空間特征概化,用點要素和線要素描述對象的空間位置及對象間的相互關系。兩者通過唯一關鍵字進行關聯,為保證更新前后成果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需確定河湖名錄更新原則及更新內容,在既定框架內開展工作。
1) 更新原則
① 鼓勵新增河湖對象,不斷完善納入河長制的各級河湖對象。
② 結合地方實際管理情況,合理修改河湖名錄成果基礎信息。
③ 嚴格控制刪減、報廢河湖對象,需由地方提交確切的佐證依據。
2) 更新內容
① 屬性信息更新:包括河湖對象名稱、行政區劃、岸別、河長信息、河流起止點描述、河流流域面積、河流長度、河流管理級別、水庫/山塘庫容、湖泊常年水面面積等。
② 電子標繪更新:河湖對象位置、河流起止范圍調整等。
③ 河湖對象變更:河湖對象新增、刪除等。
基于河湖名錄更新原則及更新內容,本文從協同更新機制的探索出發,結合省、市、縣各級部門的優勢,賦予各個層級不同職責,將工作任務分解到各級部門,制定和完善工作流程,構建了省、市、縣多級協同更新機制。
1) 省級
省級具有豐富的河湖名錄工作經驗,技術力量強,是更新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負責編制成果更新方案,分割下發河湖名錄成果數據、收取地市關于成果數據的更新申請和修改材料等;統一審核各地市的更新申請和修改材料等;統一對各地市名錄表格和標繪數據進行修改和確認,將修改后的成果更新到“廣東智慧河長”平臺。
2) 市級
市級對轄區的河湖情況有一定了解,也對河湖名錄的概念也有比較清晰的理解,是更新工作的溝通橋梁。負責基于省級下發的轄區內河湖名錄成果數據,分割下發給縣級;匯總市縣級的更新申請和修改材料并上傳;復核確認轄區內河湖名錄成果數據。
3) 縣級
河湖名錄更新工作堅持需求導向,縣級處于河長制工作的第一線,對轄區內的河湖情況最為熟悉。負責提出更新需求,整理轄區內名錄表格和標繪數據的更新情況和佐證材料,復核確認轄區內河湖名錄成果數據。
1) 省級將河湖名錄對象屬性表及空間標繪,按廣東省21個地市進行分割下發,同步下發河湖名錄基礎數據更新模板和說明等;市級將成果數據分割至各縣區,同時為縣區傳達工作安排和工作內容。
2) 市縣級按照要求,對轄區內成果數據的屬性、空間位置等進行復核確認,包括河湖對象名稱、行政區劃、岸別、河長信息、河流起止點、河流流域面積、河流長度、河流管理級別、水庫/山塘庫容、湖泊常年水面面積等,匯總轄區內的更新材料,逐級匯總上報。
3) 省級梳理整合各地市、縣區提交的更新意見和材料,經與地方確認后,形成全省河湖名錄基礎數據更新意見清單。
4) 省級按照更新意見清單,集中處理、更新河湖名錄基礎數據和空間標繪,并與地市復核確認。
5) 省級對地市確認過的成果進行審核,最后對審核通過的成果進行編碼更新。
6) 省級將最新的全省河湖名錄成果,按照入庫要求,編制成果變更說明,更新至“廣東智慧河長”平臺。
更新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為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成果質量,按照河湖名錄成果特點,將更新方式分為兩類,根據省、市、縣各級職責落實具體工作。第一類是針對河湖名錄基本屬性數據量大、分項繁雜的特點,采用表格填報的方式開展更新工作。既保證河湖名錄成果的一致性,也減輕了市、縣級的工作壓力,有效推動更新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二類是對于空間標繪,其數據結構復雜,技術要求高,若操作方法不正確或操作人員疏忽大意,容易造成要素類錯誤、拓撲類錯誤或屬性類錯誤等。因此空間標繪由省級根據市縣級意見統一修改,最終由市縣級復核確認。

圖1 協同更新工作流程示意
1) 河湖名錄更新表
縣級填報、市級匯總的河湖名錄更新表由河流、湖泊、水庫、山塘4類對象共16張表格組成,以河流對象為例,表格樣式見表1~表4所示。
各縣區根據自身需求,按表格填寫說明中提出的要求以及示例表格格式,完整準確地填寫名錄更新表。
每一類對象的名錄更新表都包含4個子表:“匯總”、“新增”、“刪除”、“修改”,可實現河湖名錄新增、刪除和修改等功能,具體說明如下:
① “匯總”表:為廣東河湖名錄最新成果。“匯總”表僅提供參考作用,縣級通過復核“匯總”表的河湖信息,若涉及新增納入河長制管理的河湖對象,需按照“匯總”表的整編格式,在“新增”表填寫新增河湖信息;若涉及刪除河湖信息,需將“匯總”表相應行復制到“刪除”表,進行刪除說明;若涉及修改河湖信息,需將“匯總”表相應行復制到“修改”表,進行修改說明。

表1 河流名錄匯總表

表2 河流名錄新增表

表3 河流名錄刪除表

表4 河流名錄修改表
② “新增”表:實現“新增”對象操作在該子表上進行,首先應將新增對象表格信息填寫完整,填寫說明詳見名錄更新表;其次,對于河流名錄,“新增”表僅填寫新納入河長制管理的完整河流,如果只是為原河流名錄的河流分段新增單個河段(比如原河流名錄的“XX河”分段為“XX河A鎮段”、“XX河B鎮段”,如今發現“XX河”也流經C鎮,此時補充“XX河C鎮段”需在“修改”表操作),需在“修改”子表操作。
③ “刪除”表:實現“刪除”對象操作在該子表上進行。對于要刪除的對象,首先需將匯總表中要刪除的記錄復制到該子表;其次刪除對象需在最后一列附上依據,依據以附件形式隨表格一齊提交;對于河流名錄更新表,刪除對象必須為完整河流,如果只是要刪除單個河段(比如原河流名錄的“XX河”分段為“XX河A鎮段”、“XX河B鎮段”、“XX河C鎮段”,如今發現“XX河”不流經C鎮,此時刪除“XX河C鎮段”需在“修改”表操作),需在“修改”子表操作。
④ “修改”表:實現“修改”對象操作(包括修改屬性和合并、拆分對象)在該子表上進行,首先需將匯總表中要修改的記錄復制到該子表,再在子表中修改,最后修改后的單元格用明黃色填充。
2) 空間標繪修改
省級根據市縣級提交的河湖名錄更新表,整理空間標繪修改清單。為保證河湖更新對象位置準確、分段合理,以天地圖影像、行政區劃邊界及實體化水系圖為工作底圖(見圖2),使河湖更新對象空間標繪與河湖自然狀況和管護范圍保持一致。采用ArcGIS 10.5軟件的編輯工具,對照工作底圖,對空間標繪進行新增、刪除、修改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與表格填報人員保持聯系,確保更新后的河湖名錄成果符合市縣級的更新需求。
以河流對象為例,對于新增操作,需按市、縣、鎮、村不同行政區劃對四級河段進行一一分段標繪,區分上下游左右岸,統一到河道中心線,不重不漏,并與原有成果建立拓撲關系。最后賦予新增河段標識碼,便于圖表關聯。
以河流對象為例,對于刪除操作,若市縣級提交的刪除依據合理可信,可直接在原有成果基礎上對四級河段進行刪除。
以河流對象為例,對于修改操作,若出現行政區劃變更導致河段修改的情形,則需向表格填報人員確認河段修改所涉及的行政區劃,并收集新的行政區劃邊界,之后根據新的邊界對河流四級河段進行拆分或合并。


圖2 天地圖影像、行政區劃邊界及實體化水系示意
質量控制是協同更新機制能否成功運用的關鍵,也是河湖名錄更新工作的生命線。審核目的是確保填報內容完整規范,確保河湖數據真實可靠、數據來源有依據,確保全省河湖名錄更新成果滿足各項編制要求。
1) 對于基本屬性,省級將市級匯總的更新表按照原河湖名錄屬性表的格式進行整理,采用人機交互的方式審核表格內容是否填報完整,表格填報格式是否滿足《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河湖名錄編制及電子標繪工作要求》[7]及《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進一步完善河湖名錄成果工作要求》[8]要求。
2) 對于空間標繪數據,需根據空間對象的特征進行分類審核,具體原則如下[9]:
針對河流線狀標繪數據:① 標繪采用單線河表達,每個河段僅含一個起點和止點,避免出現“Y”字型河道;② 河流需按市、縣、鎮、村四級分級標繪(東莞市、中山市為市、鎮、村三級),且四級標繪均要重合在河道中心線;③ 各級河流結合行政區劃和管理現狀進行分段,明確各級河長管護的范圍與岸別,判斷各級河段是否覆蓋全部河流范圍,不同級別河流左右岸河段是否滿足邏輯關系;④ 標繪流向清晰,拓撲嚴格[10]。
針對湖泊、水庫和山塘點狀標繪數據:① 湖泊、水庫、山塘標繪采用點要素標繪,1個點要素對應1個對象;② 判斷轄區內標繪湖泊、水庫和山塘是否在其行政區范圍;③ 根據影像及電子地圖判斷標繪湖泊、水庫和山塘點所在位置是否準確。
對于審核后的河湖名錄新增對象,需賦予其唯一編碼。編碼信息可以反映流域、干支流關系、行政區劃信息、分段編號、以及河流層級等信息[9,11]。為保證成果數據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更新成果沿用原有的河湖名錄編碼規則進行編碼。
最終更新成果與原河湖名錄成果合并,形成一套全新、全面、完整、一致和準確的全省河湖名錄整編及電子標繪數據。
河湖基本信息整編及空間標繪是全面推行河長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實現了河流、湖泊、水庫和山塘四類對象的全覆蓋,進一步摸清了河湖底數,成果已應用到“廣東智慧河長”管理系統平臺,為河長巡河、河湖智慧管護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河湖名錄更新是河湖基本信息整編及空間標繪工作的延續,也是推動河長制工作進一步前進的關鍵一招。
本文以廣東省河湖名錄成果為基礎,各地管護需求為導向,結合河湖名錄成果特性和更新工作的要求,構建了省、市、縣多級協同更新機制,從各級職責、工作流程、更新方式、成果審核和成果編碼等5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協同更新機制的工作流程,對于省市縣各級部門的工作任務、河湖名錄成果各類對象的更新方式都進行了深入探究。協同更新機制改變了傳統的省、市、縣單獨作戰的局面,充分發揮各級部門的優勢,形成多級聯動、點面結合、雙向對接的新型工作模式[12],為河湖名錄成果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科學、規范的工作機制,也為省內外河湖名錄更新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