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軍,黃永健,艾 銳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 510635)
水庫集水面積為57.08 km2,總庫容為 6 026萬m3,其中調節庫容為3 798萬m3。水庫于1959年9月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和灌溉為主要任務的中型水庫。
改革開放后,東莞市利用毗鄰港澳、僑胞港澳同胞眾多的地緣人緣優勢,快速發展“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建立了龐大的外向型工業體系,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城鎮工業用地增加、農田減少,生活、工業用水增加,松木山水庫的功能逐步轉為以城鎮生活工業供水為主。1984年開始,東莞市大朗鎮以松木山水庫為水源建設松木山水廠,為大朗鎮提供生活工業供水,1997年擴建后供水能力達8萬m3/d。
2005年開始,大朗鎮在對輸水管道改造、延伸后,實現了以東江水源為主、松木山水源為輔的供水格局。松木山水庫集雨區內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庫水質惡化,水庫的供水功能逐漸弱化,2011年松木山水庫的供水量為 1 078萬m3。東莞市水務局最后一次頒發松木山水廠取水許可為2013—2015年,年批準取水量為1 800萬m3,實際供水量逐年減少。從2016年開始,由于松木山水庫水質不達標,東莞市水務局不再對松木山水廠取水證進行續期,松木山水廠供水全部由東莞市第五水廠(東江水源)供水替代。
由于區域內農業需水銳減,近年來亦沒有承擔農業灌溉任務,松木山水庫水功能以景觀為主。
2007年廣東省水利廳印發的《廣東省水功能區劃》中,劃定松木山水庫為飲用、農用功能,現狀水質為Ⅳ類,水質目標為Ⅱ類(見圖1)。2011年廣東省環保廳印發的《廣東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中,松木山水庫現狀功能為飲用,現狀水質為Ⅲ類,水質目標為Ⅲ類。

圖1 松木山水庫現行水功能區區劃示意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包括常用、備用和規劃水源)的水庫須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加強水質保護。松木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在2018年前進行了3次修改,由于水源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水庫實際功能已發生重大變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一直未報批、實施。
2001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松木山水庫及周邊地區設立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松山湖高新區)。2007年以來,松山湖高新區已經成為東莞市中心組團的一部分,與中心城區共同打造服務區域的高品質城市中心,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創新平臺,也是東莞市的產業高地和轉型發展的引領區。2010 年經國務院批準,松山湖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2015年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園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20家、新型研發機構30家、國家級孵化器14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9個。園區聚集了華為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普聯技術、歌爾智能等一批龍頭企業。園區重點拓展生物產業,大力推進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深入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目前園區工商注冊各類市場主體達11 389戶,其中企業占比90.41%。松山湖高新區2020年在全國高新區的綜合排名為第21位。
1) 東江與水庫聯網供水水源工程(江庫聯網工程)[1]
東莞市供水水源主要為東江,除東深供水工程沿線外,其他區域供水水廠均布局在東江沿岸,缺少應急備用水源,導致東莞市在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的能力上十分薄弱。東莞市為提高應對東江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能力,保障供水安全,2007年動工建設江庫聯網工程。工程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從石排鎮沙角村的東江段取水,由二級泵站提升,通過37.9 km的輸水線路,輸送到松木山水庫,并以松木山水庫為樞紐,輸水至馬尾→五點梅→蘆花坑水庫;二期是以松木山水庫為樞紐,輸水至同沙→橫崗→水濂山→白坑水庫。通過兩期建設,聯通市內8座水庫,水庫可儲水1.1億m3,將東莞市應急保障時間由3 h左右提高至25 d。到2015年,江庫聯網一期工程完成投資23.1億元,東江水已能輸送到松木山水庫等4座水庫。松木山水庫等聯網水庫經多年治理,水質仍未能達到城市集中飲用水源的水質要求,一期工程建成至今,年運行時間很少,主要用于生態補水,未能發揮原設計功能,二期工程也未開工建設。
2)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2]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從珠江三角洲網河區西部的西江水系向東引水至珠江三角洲東部,主要供水目標是廣州市南沙區、深圳市和東莞市的缺水地區,解決東部地區城市發展的長遠用水問題。工程設計引水流量80 m3/s,2040年多年平均供水量為17.08億m3。其中,東莞市供水量為3.30億m3??紤]工程每年計劃安排檢修期30天及西江取水限制條件(“馬口站+三水站”來水小于2 500 m3/s時停止為深圳、東莞供水),需要東莞市配套約4 000萬m3調蓄庫容。工程原設計根據東莞市的已建水庫的條件,結合江庫聯網工程布局,選用松木山水庫作為調蓄水庫,與江庫聯網工程共用聯網水庫調蓄庫容。工程主干線輸水至深圳羅田水庫,再通過東莞分干線輸水到松木山水庫,設計流量為15 m3/s。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已于2019年5月全線開工建設,計劃2024年4月建成通水。
改革開放40 a來,東莞市經濟高速發展,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包括河流、水庫等眾多水域普遍受到嚴重污染的沉重代價。聯網各大水庫周邊建有酒店、房地產、高爾夫球場等建筑設施,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庫,聯網水庫均被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東莞市環保局201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江庫聯網工程8座水庫中,水濂山水庫水質為Ⅳ類,同沙、橫崗、五點梅、白坑、松木山水庫水質為Ⅴ類,蘆花坑、馬尾水庫水質劣于Ⅴ類。本希望通過實施江庫聯網工程,以供水安全倒逼聯網水庫的水環境治理保護,從2013年開始,東莞逐步實施水染污治理工程,松木山水庫主要常規指標呈變好的趨勢,但水庫集雨范圍大,建筑密集,面源污染治理難度大,從2018—2020年東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來看,松木山水庫水質仍以Ⅳ~Ⅴ類為主。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 338—2018),松木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范圍為,一級保護區包括水域范圍和水庫正常水位線向陸域縱深200 m左右的范圍;二級保護區為正常水位線分別向陸域縱深2 000 m左右,除一級水源保護區以外的集雨區陸域范圍;除一級、二級保護區以外的水庫集雨范圍劃為準水源保護區。一、 二級水源保護區地塊嚴格限制開發建設,確保生態環境質量不下降。
松木山水庫集水范圍內的建成區總面積達 18 km2,水域沿岸2 km以內的建成區面積約13.57 km2。其中,松山湖高新區建成區面積約為6.05 km2,主要為學校、行政辦公、酒店、居住用地等;大嶺山鎮建成區面積約為6.44 km2,主要是工業廠房、村莊及居住用地等;大朗鎮建成區面積約為1.08 km2,主要是工業區和村莊等。
從以上分析可見,松木山水庫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建成區面積較大(見圖2),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隔離與保護帶來非常大的難度。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后,也難以按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 773—2015)及國家和省相關要求來對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因此,松木山水庫不具備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條件。

圖2 松木山水庫集水范圍內建成區分布示意
由于歷史原因,城市建成區與飲用水源保護區存在部分重疊,導致經濟建設與保護飲用水源存在矛盾[3],為解決飲用水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2018年3月,環境保護部和水利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和水源地環境保護需要,依法依規開展水源保護區劃定、標志設立和環境違法問題清理整治。此后,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規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和優化調整工作的通知》(粵環函〔2018〕672號),其中要求:“各地要嚴格控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調整,不得隨意申請調整水源保護區。如存在供水規劃調整、取水口遷移、供水格局改變、匯水條件發生變化、現行區劃方案明顯不符合國家和省相關技術規范等情形,確有必要調整的,須經充分研究論證后,以市域為單位進行整體系統調整”。按此通知,各市開展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工作,與東莞相鄰的深圳市通過實施飲用水源水質保障工程,建設物理隔離工程(截排工程,截排規模不低于50年一遇標準),使匯水范圍發生實質性改變,將物理隔離區域以外的集雨區調整為非水源保護區或準保護區,深圳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優化調整方案[4]已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復,相關工程正在實施中。
松木山水庫集雨面積為54.2 km2,50年一遇入庫洪水洪峰流量為517 m3/s。如按深圳市的做法,則需在庫周建設截排標準不低于50年一遇截排渠道,將大部分入庫洪水截排到水庫下游。因水庫集雨面積大,建設的截排工程規模大,項目征地、拆遷難度和工程投資都非常大。另外,松木山水庫還承擔下游城市的防洪任務,根據松木山水庫防洪調度規則,要求當發生5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時按30 m3/s限泄。可見,截排工程使入庫洪水未經水庫調蓄而直接進入下游河道,會嚴重增加下游河道的防洪壓力,與水庫要求限泄的防洪任務相沖突。
綜上分析,松木山水庫不具備通過改變匯水范圍而優化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條件。
水功能區劃具有適應發展的時效性和可變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布局的改變,原有的水功能區劃中部分區域劃分與當地發展需求出現不相協調的問題,水功能區劃調整是區劃實行過程中適應發展的必然要求。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定以來,水庫周邊的經濟社會發生了較大變化,無論是地區生產總值、還是城鎮發展、產業發展、文旅發展等方面,與水功能區劃定時的經濟社會條件有較大的差異。
2015年松山湖高新區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優美的發展環境吸引著華為智能終端、國家重大科技設施散裂中子源、廣東省材料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等一大批國際頂尖的大科技企業、大科學裝置、大科技平臺落戶園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的科技創新硬核,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代表東莞高度融入灣區發展、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爭的重大發展平臺。松山湖面臨新一輪城市控規和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如松木山水庫劃定為水源保護區,將會導致新規劃項目無法實施。
近年來,圍繞松木山水庫沿岸公共開放空間的打造開始提速,沿路綠道全部建成,配套設施逐漸完善,公共休閑場所豐富多樣,水庫沿岸大部分區域已經形成了水體+庫濱帶+綠地的沿庫公共綠帶,成為區域內休閑娛樂的一張名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布局的改變,松木山水庫的水功能區劃與當地發展需求不相協調,經濟發展對水功能區劃提出了亟待調整的迫切需求。因此,為適用目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變化,更好的發揮松木山水庫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必要對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進行調整。
根據對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調整的必要性分析可知,圍繞松木山水庫建設的松山湖國家級高新區核心功能區已經初具規模,配套的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成,園區發展規模已經排在全國高新區前列,產業帶動效應明顯,對東莞市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較為明顯,已經成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 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松木山水庫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 2007 年劃定水功能區劃時相比,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另外,東莞市編制完成了東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對供水格局進行了調整,松木山水庫不再作為供水水源,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以上兩方面重大變化,滿足《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水資源〔2017〕101號)、《廣東省水利廳關于加強全省水功能區管理工作的意見》(粵水資源〔2017〕11 號)規定的水功能區調整的前置條件。
2020年東莞市已編制完成《東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并經市政府印發實施。規劃通過水資源優化配置、水源工程合理布局、廠網工程互聯互通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完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全市水量和水質雙安全的供水安全保障新格局。提出了以東江水源為主、西江水源為補充、當地水庫為調蓄和應急備用的水源總體布局。
規劃提出松木山、同沙、橫崗等水庫存在經濟發展與水質保護矛盾突出問題,這些水庫將不再承擔供水任務,并提出對水功能區劃進行調整的要求。為滿足東莞市調蓄和應急備用水庫庫容需要,規劃提出近期擴建大溪水懷德水庫(調節庫容約3 200萬m3),和五點梅水庫群(五點梅、馬尾、蘆花坑等3座水庫)一起替代松木山水庫作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調蓄水庫。遠期擴建電光村水庫(調節庫容約6 500萬m3)主要用于應急備用,可替代江庫聯網供水工程的其他聯網水庫,擴建水庫總調節庫容近1億m3,規劃工程建成后,可使東莞市應急備用供水能力達到近期30 d、遠期45 d。
江庫聯網供水一期工程由應急備用調整為正常供水功能,不需要以松木山水庫為調蓄水庫,通過建設繞庫管道將水直接送至新建的松山湖水廠和五點梅水庫群,利用新建的松山湖水廠、蘆花坑水廠等大型主力水廠,和珠江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一起,擔負起松山湖及周邊地區、虎門長安等西南部地區的供水任務。
江庫聯網工程由原來的聯通8座水庫調整為只聯通五點梅水庫群,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調蓄水庫也調整為擴建的大溪水懷德水庫和五點梅水庫群,松木山水庫不再承擔兩大工程調蓄任務,為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創造了條件。
同時,東江流域三大水庫(新豐江、楓樹壩、白盤珠水庫)興利調度已由以發電為主調整為以供水為主,明顯增加東江東莞段枯水期流量,東江水源供水保證率可達到97%以上,改善了東莞市東江水源供水條件。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不會影響東莞市供水安全,沒有環境風險,符合水庫周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東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規劃,調整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 水功能區劃調整原則[7-9]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需遵循最小調整原則,同時,對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調整,應嚴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文件精神,按照“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總體要求,以不降低現狀水質為目標。
2) 水功能區劃調整方案
水庫一級區劃為松木山水庫開發利用區,不做調整,二級區劃由松山山水庫飲用農業用水區調整為景觀用水區。水質管理目標仍為Ⅱ類,不做調整。
3) 水功能區劃調整影響及保障措施[7,12-13]
東莞市已對全市供水格局進行了優化調整,并且規劃擴建水庫來替代松木山水庫的調蓄功能,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對東莞市水資源配置格局和供水安全基本沒有影響。
水功能區劃調整后,松木山水庫水質目標不變,不會對水庫下游河道水功能區和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東莞市政府已加大力度對水庫周邊污染進行整治,通過建設截污、污水處理、生態濕地等水質和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措施,提高入庫水質,確保松木山水庫水質得到逐年改善。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調整為景觀用水后,水庫不再承擔供水任務,可釋放部分調節庫容用于調蓄汛期洪水,以更好的發揮水庫在流域防洪體系中的作用。
對水功能區劃進行調整時,應按照《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 水資源[2017]101 號) 規定的審批權限進行調整審批。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后,仍需加強水庫匯水區的水環境整治和保護,確保水庫水質逐年改善,盡早達到水質目標要求。
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已不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的需要,為更好的發揮水庫的綜合效益,保障水庫周邊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進行調整是必要和迫切的。
東莞市已對全市供水格局進行了優化調整,并且規劃擴建水庫來替代松木山水庫的調蓄功能。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后,東莞市供水安全仍可達到較高的保障水平。水庫水功能調整為景觀用水,水質保護目標不變,不會對水庫下游河道水功能區和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松木山水庫水功能區劃調整符合東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規劃,對東莞市水資源配置、相關功能區、生態環境等基本沒有影響,水功能區劃調整是可行的。
1) 水庫水功能區劃的調整需經過充分論證,提出調整方案,報省環境保護廳審批,因調整周期較長,建議盡快編制調整方案,早日上報批復。
2) 建議按東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規劃成果,將全市需要調整水功能區劃的水庫進行整體系統調整,編制整體調整方案,一同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