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單元是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單位。文章從單元主題意義視角闡述了初中英語拓展閱讀教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依據,同時結合課例論述了如何歸納教材單元主題意義、基于教材主題選擇拓展材料,并融合閱讀技巧的應用開展主題拓展閱讀教學,為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路徑。
關鍵詞:主題意義;拓展閱讀;閱讀教學
一、 引言
主題意義是近年英語教學研究新重點,其強調作者表達意圖、情感態度或者價值取向。程曉堂(2018)指出,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設計,是以語篇為基本學習材料,以語篇的內容和主題為中軸,輔之以聚焦語言知識學習的英語教學思路。這有助于改變傳統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的語法規則而忽視語用、語境和文化素養的觀念。
“Krashen(1981)指出,閱讀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作品有利于讀者反復接觸相同的詞匯、語法結構、語篇特點及背景知識,從而降低閱讀材料的難度”(顧雪丹,2019a)。可見,基于主題意義的拓展閱讀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認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情感態度的完善,并開闊中西文化視野,從而全面提升思維品質。初中英語主題拓展閱讀教學是指從初中生的發展特點、生活體驗、認知水平以及語言學習經驗等因素出發,圍繞教材單元主題補充多種拓展閱讀材料,基于“精讀教材課文+泛讀拓展材料”聯讀策略開展閱讀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系列活動。
二、 單元主題意義下拓展閱讀課型建構
在主題意義指導下,英語教學的內容需以教材文本為中心,向補充文本拓展。筆者以教學實踐作為研究起點,探索符合單元主題意義的拓展閱讀教學課型。
(一)單元文本的話題梳理與意義歸納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8)提出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筆者將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的各單元主題歸納如下:
上述列表清晰展示了教材單元主題的體系性。其中,涉及動物保護、環境保護、青少年成長和名人楷模等熱點的主題充分體現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的要求,與此相關的文本勢必是學生泛讀素材的重要來源。
(二)拓展材料的精準遴選與聯讀設計
拓展文本選擇要注重體裁的豐富性和信息的時效性,既要體現中西文化交流推廣價值,又要能提升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等思維品質?!?1世紀英文報》、黑布林和書蟲閱讀以及王薔主編的《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多維閱讀》均可作為閱讀素材庫。筆者以牛津譯林版8A保護大熊貓和丹頂鶴的單元主題為基點,指導學生進行多維閱讀第15級“Almost Gone”一冊的閱讀。
選擇該書主要因為其介紹了世界上鮮為人知的三種瀕危動物,引發對人與動物關系等問題的探討。該書改編自BBC的紀錄片“Last chance to see”,兩位探險家和動物學家實地考察記錄為閱讀增加了生動的影像資料。同時文本的閱讀難度也契合初二學生的基本學情。教學設計的難點在于教師應梳理教材文本和拓展材料之間的關系,設置關聯性教學活動,從而達到由簡單的教材閱讀向深入挖掘主題意義的拓展閱讀遞進的效果。具體實踐如下:
1. 主題導入,調動已知
以電影《冰河世紀》片段導入,引導學生了解幾種主要動物并思考它們滅絕的原因。學生通過回答“What problems are giant pandas and red-crowned cranes facing?”復習教材中大熊貓和丹頂鶴的教材內容,激活已學知識,為課堂教學奠定強調動物保護重要性的基調。
2. 主題沉浸,整合新知
學生在導入活動后,自然地被引入新的閱讀文本“Almost Gone”。教師設置三個略讀問題“How many subtitles do we have? How many parts can they be divided into? What is each part mainly about?”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幫助學生構建整冊書的內容和結構框架。
在文本主體部分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尋讀表格,讓學生對比搜尋三種瀕危動物的信息,同時配以BBC紀錄片片段,以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這三種動物的外貌、棲息地以及面臨的問題。學生通過信息歸納,就能發現瀕危動物趨于滅絕的原因除了捕食者的威脅,最重要的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與教材中大熊貓和丹頂鶴瀕危原因一致,便于學生形成完備的保護方案。學生通過目的明確的閱讀活動,不僅了解了多種瀕危動物的具體情況,而且開拓了動物保護的思路,為接下來的讀后提升打牢基礎。
3. 主題升華,培養情操
在讀后語言運用環節,教師提供文本提綱,學生利用文本中獲取的語言表達信息,完成介紹某一種動物基本信息、保護措施以及對人、動物和自然界三者關系的思考的演講。繼而在讀后反思中,教師提供了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和電影《冰河世紀》片段,加深學生對自然界的深層次理解,即每一個生物都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存在并相互受益,只有人類和動物和諧共處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主題深化與升華有助于學生運用所讀所學的同時能夠形成深層認知,樹立維護和諧世界的高尚道德品質。
(三)閱讀技巧的遷移運用與能力提升
牛津9A Study Skills系列歸納了猜詞(Guess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 by its formation和Guessing the meaning of the a word from the context)、預測(Predicting)、略讀和尋讀(Skimming and Scanning)、多元文本閱讀(How to read a play, a newspaper and a novel, etc)等閱讀技巧。大量的主題拓展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閱讀技巧的鞏固運用,達到提升綜合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目的。筆者以《21世紀英文報》挑戰原版“A secret of good luck”一文為例,具體闡述閱讀技巧在主題拓展閱讀中的實踐。
首先,根據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基于全文閱讀聯系上下文推測生詞含義,如(Grey Spider)whispered, renovate(your web), expand(your web)等。文章是典型敘事性文本,通過上下文情節可較為明確地推理出上述生詞的含義,為文章深入閱讀掃清了障礙。
其次,在導入環節中教師通過“What do you think of spiders?”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蜘蛛的特點和品質,如hard-working, persistent, skilled等,從而對故事主人公蜘蛛的擬人性格進行預測。而后教師以略讀和尋讀問題為學生提供全面理解文本的支撐。學生通過回答主旨類問題如“Who were there in the story?”“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等構建故事基本框架,然后通過尋找細節進行文章的深入閱讀。如:教師引導學生尋找黑蜘蛛的情緒變化和灰蜘蛛的堅韌品質的具體體現,并要求學生復現兩者對話,實質是在幫助學生從簡單的對話操練中體會兩個蜘蛛所代表的擬人化特點。
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標題“A Secret of good luck”的內涵,激活已學的相關英語諺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最后,學生回歸教材9A Unit 4課文,將Spud Webb面對身高不足的困境不言放棄和蜘蛛堅持補網的品質相融合,激發學生發揚吃苦耐勞精神,從而實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學習意義。
從以上兩個教學案例可見,將拓展閱讀融合教材教學,同時強化閱讀技巧和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
三、 結語
雖然主題拓展閱讀教學得到了廣大中學教師的關注,但對其的研究仍處于嘗試階段,目標偏離、閱讀選材不宜和課堂教學不連貫等問題必須引起廣泛重視。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首先,尊重學生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一定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即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實效性出發設計課堂活動、閱讀任務和反饋方式,才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文本閱讀中完成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和研究。
其次,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閱讀任務的設計應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從內容方面,閱讀應以教材單元主題的學習為基礎,不斷擴展與深入對補充材料的閱讀;從閱讀技巧方面,應從鍛煉學生略讀尋讀等基本閱讀策略推進到升華主題的讀后思考活動。
最后,重視讀寫教學的關聯性。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英語口語和寫作等語言輸出打下基礎。近些年,讀寫結合和讀后續寫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重視,充分發揮主題拓展閱讀的優勢,大幅提升學生閱讀和詞匯的質與量,必將成為中學英語讀寫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
參考文獻:
[1]嚴媛媛.初中英語主題閱讀教學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7):45-49.
[2]顧雪丹.初中英語主題閱讀實踐研究:以2018年江蘇省初中英語主題閱讀研討會課例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2):13-18.
[3]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樊欣,江蘇省蘇州市,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