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五喜
摘要::在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下,推進學校課程特色發展,對于延伸小學課后服務,學校特色發展,學生全方位成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如何“構建學校特色課程體系促進學校學生特色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發展的能力,成為當前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學生特色發展;雙減
我們把課程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為學生開設了豐富多彩、結構多元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奠基。
一、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多元化學校特色課程體系
學校應該在國家統一培養目標指導下,基于學校自身的發展歷史和社會需求,確立自己獨特的培養目標,使之培養的學生具備鮮明的學校文化特色。這種獨特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特色化的“學校課程”。為此,在開設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立足于適合學生需要、激發學生熱情、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積極探索學校課程的建設,積極開發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學校課程。
我們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研究實施。
(一)學校課程生活化。
學校課程豐富多樣。從學生的需求入手,構建了包括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生活技能類、身心素養類、藝術修養類、信息技術類、學科拓展類課程,力求提升學生各方面素養。
通過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研究,學校課程現有人工智能、風雅葫蘆絲、暢藝臉譜、硬筆書法、快樂足球、健美操、紙藝坊、兒童創意畫、科技創意制作、詩詞鑒賞、巧手粘貼畫、魅力衍紙、妙語連珠、文明禮儀、剪紙、陶藝、國畫、航模制作、電腦平面設計、繩操等20項興趣小組活動。豐富多彩的課程適應了學生興趣的多樣化,實踐了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要求。
(二)學生活動課程化
學生幸福指數排在首位的是“學校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堅持把學生活動全部納入課程體系,與學校課程結合,明確課程目標、實施方式、實施時間、實施要求、課程評價等,依此提升活動的價值,保障了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
學校組織活動課程化。把每一次活動都當做促進學生發展、豐富學生生命的課程來做。從活動前的策劃、組織實施到活動后的反思總結,都有詳實的方案。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了個性化的活動課程,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全方位納入其中。而大閱讀展示活動、文化藝術節、紅色經典合唱比賽、趣味英語情景劇、人工智能展示、體育運動會等校園活動不僅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更起到對學生高尚情感、高雅品行進行熏陶的目的。
(三)社團課程特色化
學校課程與社團活動有機結合。為了培養孩子創新實踐的能力,在肥城市詩詞學會的領導支持下成立了云蒙詩社,政教處成立了紅領巾廣播站,藝體辦成立了足球訓練隊、科技電教團隊成立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學生社團。這些社團從策劃宣傳到招收團員,從活動的開展到活動后的總結評價,均由學生自主實施。學生參與課程開發激發了學生參與研究的興趣和熱情,開拓了活動的領域和思路,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將活動與課程整合起來實施,使學生活動更具計劃性、科學性和規范性,規范了活動,提升了品位,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滲透了德育、美育,使教育潤物無聲。
二、加強學校課程的科學評價和過程管理創新。
對學生的考核采用作業或成果評價、過程評價等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個體差異和自我反思,考核結果進入綜合素質評價。
學校課程是開放的、多元的、生動的、又是自主的課程,為使課程切實地在學校開展起來,避免活動的隨意性和形式主義。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我校建立了課程的管理網絡體系,包括課程領導小組、課程實施小組和課程研究小組等。在課程領導小組的領導和課程研究小組、課程實施小組的協調下,教研組具體落實課程實施方案,制訂實施計劃,并及時總結教師在實踐中的成功經驗。這樣“環環相扣”的管理網絡,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校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學校特色課程體系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1.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整合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積極探究研究家鄉文化,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同學們熱愛家、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情懷比以前更強烈了。
2.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探索實踐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學生提供引導,使學生在一種既和諧寬松又嚴謹的學術氛圍中,開展學習。在計劃、探訪、設問、調查、分析、討論、歸納、總結、答辯等研究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感受,同時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心理。
3.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使得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充電,加深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認識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的教學觀、人才觀得到轉變,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這為今后更好地教學、更好的育人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豐富了學校課后服務的內容。
有些學校課程可以延伸到每天的課后服務之中去,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沒有書面作業,完全可以利用學校特色校本課程,鍛煉開發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連續幾年學校特色課程的探索實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中也屢獲佳績,學生發展的同時,也促使教師從“教學”定位向“教學——研究”角色轉換,為教師潛能的開發和創新精神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真正實現了學生“快樂學習、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教師“快樂工作、主動發展、幸福生活”學校特色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蘇紓,魯小凡. 利用資源構建學校特色課程體系[J]. 中國教師,2017,(05):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