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霜劍
摘要::中職階段,教學主要任務便是保證學生發展成文化性與職業技能性并重的人才,因此在此階段制定培養策略時,教師應注重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避免出現偏科現象,由此為其未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美術作為藝術形式的一種,具有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道德情操、開拓思維以及舒緩壓力等作用,因此在中職教育中推進美術教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其教學與教育意義,不斷提高教學成效。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推進了教育信息化進程,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工具,為此,教師應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中職美術教學結合策略的研究進程。
關鍵詞:中職階段;綜合發展;美術教學;信息技術;結合策略
在目前的中職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及學生忽視這一科目的教學意義,因此教師教學方式傳統守舊,學生學習態度被動消極,從而導致美術教學逐漸流于形式。在中職美術教學中,首先教師講課照本宣科,講授內容多圍繞課本進行,從而導致學生逐漸感到枯燥乏味,進而思考的積極主動性隨之下降;其次,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以及課本內出現的圖片,教材中的圖片均是經過一定比例的縮放,不夠直觀與生動,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教師教學方式僵化,學生注意力無法被吸引,從而導致其學習成效較低。由此可見,目前中職美術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一、引入課外資源,拓展學生思維
信息技術涉及信息的收集、儲存、分析以及展示等功能,其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中職美術教材在進行編纂時,經過了重重篩選,因此其雖然具有典型代表性,但是無法涵蓋全部內容,并且教材更新速度較慢,課本內容不具有實時性。為此,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資源,豐富課程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書法藝術”時,首先教師簡單講解課程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的形式及內容,促進其對課程內容建立初步印象,其次教師搜尋并展示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形式,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幫助其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文學及藝術素養,最后教師結合課內外展示的書法作品,引導學生感受藝術背后的人本內涵,由此深化學生對這一形式的感悟與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引入課外資源,有助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把眼光放置在更寬闊的知識海洋中,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并且豐富其文學及藝術知識,促進其全面發展,進而有效提升中職美術課程的教學成效。
二、運用媒體資源,增強課程展示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推進,教師越來越認知到信息技術工具對教學成效提升的推動作用,媒體資源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其具有強大的信息展示功能,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化為直觀的動態物象,從而推進學生的理解與感悟,進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應巧妙運用媒體資源,增強課程展示性,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外雕塑藝術”時,首先教師尋找并播放介紹雕塑藝術內涵以及創作方式的視頻,由此幫助學生形成對課程的大致印象,其次教師運用清晰度較高的圖片展示中外雕塑作品,推動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感嘆雕塑藝術的精妙與偉大,從而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最后教師結合視頻及圖片,講解課本內容,由此深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并且保證其知識學習的全面性。由此可見,教師運用媒體資源,是適合于美術課程的教學手段,美術作為藝術形式之一,需在展示過程中展現其美,媒體資源便可有效達到這一目的,由此可增強課程的展示性,減少教師冗余講解,促使美術課堂更為生動活潑,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以及教學任務,選取趣味性內容或運用趣味性方式,營造良好課程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在中職美術教學中,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調動,從而其學習興趣可被有效激發。為此,教師應適時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外建筑藝術”這一內容時,首先介紹中國建筑藝術與外國建筑藝術的區別之處,并且分別講解中國及外國建筑藝術的發展過程以及各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在組內每人挑選一位建筑藝術家,根據其建筑風格及生平在小組內開展對話活動,介紹自己的藝術作品與風格,由此在引導學生感知趣味性的基礎上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最后教師要求小組按照次序依次上臺表演,教師進行點評與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對趣味性的探索興趣,從而推進其積極主動學習課程知識,進而推進美術教學課程充分發揮其有效性。
綜上所述,首先中職階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主要任務,因此應保證科目間的均衡發展,其次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高效教學工具,有助于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最后目前中職美術教學現狀較為嚴峻,推進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為此,教師應明確教學任務,深入分析教學現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中職美術課程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饒維君.淺談信息技術與中職美術教學的整合策略[J].科學導報,2015(24).
【2】潘玲.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整合的研究——中職學校多媒體專業教學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