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未林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生物是理科內容,但是又具備文科學系的特點,知識的理論性較強,部分內容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生活中的應用較多。但就學生學習來說這些知識的系統性較強,就我從教的人教版教材來說分為《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三本必修教材,再高三一輪復習的時候,將這三本教材的知識融合起來就可以分為分子層次,細胞層次,個體層次,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層次,各個層次間的知識又有獨立性,但是每個層次之間聯系密切,因此在復習的時候學生需要兼顧局部知識和各局部的關系,從而整合應用。
我在暑期回到母校進行教育碩士學習的時候,課堂上劉老師要求我們自行設計思維導圖,在不斷修改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這種方式可以應用在學生日常學習和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這是是一種將某一點思維發散圖形思維工具,這種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例如文字、數字食物、線條、顏色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人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
因此在生物學習中,結合生物學的學科特點,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這些各自獨立又有聯系的點在學完某一個階段后做一個總結。思維導圖將思維活動用文字或者圖畫呈現出來,以活潑流暢的各種形式的曲線代替各知識之間的聯系。避免了枯燥的回顧,并且最突出的優點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整理出知識的脈絡,突出重點知識。在用思維導圖整理完知識以后,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以及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探索。
2.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的創新
下面以“基因”一詞為例,探究思維導圖在生物教學復習過程中的應用。“基因”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這本教材中提到的最多的詞,在這本教材中大部分重點知識也都與“基因有關,因此以“基因這一詞為中心,開展對必修二的全面復習,教師和學生學完必修二這本教材后進行,也可以在高三一輪復習時進行。
必修二第一章標題是遺傳因子的發現,其實這里提到的遺傳因子就是以后學生將要常常接觸到的基因。因此在提到基因的時候,這一詞曾經被稱為遺傳因子,是孟德爾在研究豌豆雜交實驗后提出了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時提到的,學生很容易由基因想到這些重點知識。
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可能受環境的限制無法使用這個軟件,但是學生可以手繪,就《遺傳與進化》的基因工程部分來說,學生手繪的思維導圖更加精彩多樣,體現了不同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以下是具體的學生繪制的這部分圖。
3.效果對比與反思
(1)創新效果
筆者對使用思維導圖復習必修二的班級進行了訪談,學生普遍能夠接受這種輕松愉快最重要的是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復習模式,將學生制作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班級范圍內展示分享,學生在整理知識的同時表示這是對學過的知識的有效復習,還可以在思維發散的過程中發現新知。在合作制圖的過程中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培養同學的合作精神。在展示的過程中,又能鍛煉學生展現自我的能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查數據顯示,運用思維導圖復習的班級學生明顯活潑開朗多了,提出的問題多了,與老師交流的多了,但是作業的錯誤率少了,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將這種方式引入其他學科學習。
(2)創新反思
針對這次將思維導圖引入必修二的復習備考中,我認為今后可以將這種形式推廣,不只是推廣到復習課,可惜在預習和學習中用,也可以用來代替以往枯燥的文字堆砌起來的筆記。可以在生物教學中深入開展,也可以引進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加強交叉學科的聯系。
但是,這種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必須能夠放得開,這樣思維才能得到充分發散,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引導,另外也受授課時間的限制,所以,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活動時間對所做內容充分展示。
總之,任何一項改革創新總會有利有弊,這種方式使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發散和展示,是一種教師輔助教學和學生輔助學習的手段,其中的局限性是可以以主流的教學方式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