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我教書二十幾年來,發現學校教育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了孩子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能真正實現統一,為此大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這段時間,我區有針對性的舉行了好幾次大型公開課展示活動,通過展示,我發現,孩子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還是離不開老師一步一步的培養和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定位、提問、活動精細、目標明確
想要放手讓孩子學,主動學,我認為我們的教師還是必須從自身入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課前、課中、課后各方面的工作才能讓孩子學的愉快,學的明確,并學會學習。
首先,課前要對教材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由于各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不同,因此各段的語文教材的針對性也有所差別,例如:同樣的寫景的文章,低段則更看重字詞的分析,生字的掌握,文章的朗讀訓練。而高段則重在文章的寫作方法和間架結構的理解,謀局布篇的掌握。同時,一個年級的教材,寫事的,狀物的,寫景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課前要仔細閱讀教材,認真分析大綱,對教師參考用書的內容更要反復研讀,做到對所教課文心中有數,然后再落筆設計教案。
教案的設計更要有針對性。要始終牢記,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設計教案時,要遵循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原則。一定要讓學生先讀、多讀、細讀,這樣才會有所領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切不可在學生課文都還沒有充分的閱讀,甚至是還沒閱讀的情況之下匆匆開講。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良好的語感是“悟”出來“讀”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不要讓教師的長時間的“好心”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尊重他們想表達與述說的欲望,讓他們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同時,還要強調合作學習的強大作用。堅信在學生們隨意熱鬧的討論中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讓學生敢于發言,且要言之有理,讓學生樂于傾聽,尊重別人的觀點;堅信學生們在合作中會認識如何學習,怎么交流,敢于交際。教案設計的最后要注意留空。傳統的教學設計要教師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步驟一一作好周密詳細的設計,這雖然是一種極為負責任的做法,但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這也是一種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個人閱讀體驗的做法。因此我認為,在我們的教案留出一些空間用以靈活解決學生的問題,并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隨機性行為進行考慮。
其次,課中要善問。同樣的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老師口里問出,得到的效果就很有可能完全相反,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如果脫離生活現實談語文知識,我相信很多孩子都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變成為學習而學習,根本達不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更談不上高效課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把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精心設問,一方面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讓學生產生疑問,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二年級語文《“紅領巾”真好》一文時,我先叫學生談談紅領巾的來歷,然后再說說他們是怎么帶上紅領巾的,最后引導學生說出紅領巾就是少先隊員的標志,從而理解“紅領巾”打引號的原因。緊密的跟孩子的生活相聯系而不是枯燥的講解引號的意思,讓孩子懂得了學習的方法。現在的教材增加了不少與現實聯系十分緊密的內容,為語文教師提供了寬廣的知識平臺,為老師設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善問還要注意問題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識總能吸引人,趣味性的問題總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主動進入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層次的思考。在學習課文時,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語文或其它有趣的知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在穿插文學介紹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人文思想的滲透和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潤,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學對人類進步的偉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再次,活動要精細,指向要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展示和進行的有效方法,而課堂活動也是教師紙質設計變成教學行為的一個重要表現。因此活動是否有效,能否幫助孩子進行自主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做好活動的設計和安排。比如:我校一位老師在一年級的《自選商場》一課生字學習的這一教學環節,就設計了很多活動,如:多形式讀,有(前后兩人讀,開火車讀,小老師教讀,去掉音節讀),在讀的時候,老師強調拼讀方法,然后多媒體展示商品圖片,讓學生識記商品名稱,接著,又出示實物,讓孩子拿生字卡片找朋友,最后再給商品分類,多種活動,都緊緊圍繞生字教學,老師在活動的同時,適時讓學生分析生字構成,找到記憶生字的方法,并學會自己學習和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就這樣,初步實現了學生生字的自主學習,并讓學生掌握了生字學習的方法。而孩子絲毫不感到枯燥。學的愉快又成效.課堂活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最好的體現,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對有疑難性的東西,要適時點撥,不要讓課堂上的某些活動,如小班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而達不到實效。
最后,教師要善于總結,對每堂課的得失要及時進行反思,不要把反思用做應付檢查,而要扎實認真完成,從學生知識獲取是否全面,從教學環節得當與否,從學生能力培養能否有效,一一進行深刻的反思,把每堂課的教學工作真正從各方面做到完璧。
觀摩了這幾堂公開課,有時候半夜還會醒來并對某個情境回味而引發思考,可是,我們的思考畢竟是有限的,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學習和領悟,這是我們一線教師需要的,更是為幫助孩子們能實現自主學習而必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