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兒
【摘要】旋律創編是創造領域中的一項具體的教學內容,它可以以一種新的音樂學習活動進入小學高年級的音樂課堂中,使小學高段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得到多元化的發展。本文通過仿寫旋律節奏、探究編創技巧、設定創編主題等三部曲來達到小學高段學生旋律創編的階梯式培養。
【關鍵字】創造性思維; 旋律創編 ; 綜合能力發展
用模仿的方法把旋律補充完整等。筆者向本校5名音樂老師師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3位老師幾乎是不做課后的類似編創的練習,還有2位老師則讓學生練習了,但幾乎也是一帶而過。因為教師教學時常常不重視旋律創編,在小學階段也沒有階梯性、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因此學生對于旋律創編這一音樂領域的系統性學習并不強。
一、仿寫節奏旋律,發散音樂思維
高段的學生對于音樂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例如音樂中的拍號、節奏、旋律等。我們可以將知識點整合起來,讓高段學生進行仿寫節奏旋律等音樂活動,在學生進行創編的學習過程中融入基礎的音樂構思、記譜的方式等。
1.趣味節奏,激發興趣
高段學生對于節奏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讓學生在改編小節中的節奏更進一步的熟悉理解拍號。筆者在音樂課中安排了一個趣味節奏練習,節奏接龍,首先打開音樂光盤中的2/4拍伴奏,跟著節奏讓學生接老師的節奏。
師:節奏接龍(一小節的時值) ?生:節奏接龍
師:二分(音符) ?生:X —
師:四分(音符) ?生:X ?X
師:后十六(音符) ?生:XXX ?XXX ? ......
此時請學生按要求改編節奏(1)第2、3小節。要求用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改編節奏,基礎好的同學也可用其他節奏。
節奏(1) ?2/4 ?X XX|XX X|X XX|X—|
改編(1) ?2/4 ?X XX|X X|XX XX|X—|
改編(2) ?2/4 ?X XX|X XX|XX X|X—|
高段學生本身就對節奏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是六年級的學生,更加可通過趣味節奏使學生在活動中復習節奏,教師也可趣味節奏檢測高段學生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音樂能力,從趣味節奏中評價自己的音樂表現能力。
2. 巧妙設計,節奏填音
筆者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復習了《西風的話》,這是一首四年級冊的歌曲。在課中,引導學生觀察在這四個樂句旋律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四個樂句都是用一段相同的節奏構成的(X X XX XX|X—X—|X X XX XX|X——0|),作曲家通過填入不同的音高的音符,創作了這首享譽中國的歌曲。在視唱旋律時,筆者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旋律的走向,發現旋律的走向有下行有上行,在演唱下行旋律時,音樂感覺較為憂傷,而上行旋律則更多的給人一種積極振奮的感覺。
在課中的練習,筆者采用讓學生用固定節奏填音的形式試著自己編創一段旋律。要求這段旋律要具有下行或者上行的特征。
節奏:XX X|XX X|XX XX|X—|
通過復習《西風的話》、改編節奏、仿寫旋律、感知旋律的行進方式,用模仿的方式來創作旋律片段,對于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讓他們試著寫兩組音符,對比演唱感受旋律的行進方式,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音樂課中有所提高。在音樂課中,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旋律創編來并不難,讓每一個學生在音樂課中有一種成功的體驗,這樣的音樂課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我們才能更好的通過音樂課傳遞給他們更多的音樂知識。
二、借力流行素材,探究編創技能
在音樂教學領域中,不論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又或是流行音樂都有它的特別之處,流行音樂是音樂課程標準中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從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入手。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筆者讓學生嘗試著對菊花臺的第二、三、四小節進行改編,用do、re、mi、sol四個音符,運用魚咬尾的創作方式,至于節奏上則可以模仿《菊花臺》中所運用的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節奏,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運用我們之前學習過的其他節奏。
筆者選了兩位同學的改編版本讓全班同學一起演唱。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演唱的積極性也變得更高了,發現原來譜寫出好聽的旋律也并不難。這種模仿改編旋律其實學生已經在音樂課本中進行了嘗試,基于高段學生對流行音樂感興趣,因此筆者選擇了這首節奏規整,旋律曲風優美的《菊花臺》,要讓學生意識到其實旋律創編就在我們身邊,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淡化學生對旋律創編畏懼意識。
三、設定創作主題,實現自主創編
教學中經常要有思想的碰撞,學生的學習過程也一樣,創編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有利于音樂思維的構建。在自主創編旋律的過程中,達成音樂素養的重點能力培養——音樂實踐能力。
筆者用一節課的時間,向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請每位學生寫一段自己的旋律。在課前選一句或一首喜歡的古詩,根據自身的程度創編4——8小節的旋律短句,用do、re、mi、sol或do、re、mi、sol、la進行旋律創編,可以運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節奏上則可以運用的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節奏。有基礎的同學也可以運用其他節奏。
因為中小學階段的創作實踐不同于專業領域中的“作曲”,我們的目的性并不在于文本的水平如何,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旋律創編的體驗,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掘學生的音樂創造性能力。因此在填寫歌詞上,筆者讓學生選用了現成的古詩,引導學生體驗了一把古風新韻的創作。在這一實際的音樂創造能夠有助于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啟發學生想象自己創編的效果,先譜寫音符,再將譜寫的音符與實際音響結合對比,經過多次這樣的創編練習后,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與創造能力可以得到發展,真正做到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的藝術,在音樂學習中發展創造性思維。
創編旋律是音樂課程內容中創造領域的一項具體內容,而創造作為音樂學習的一個教學領域正在成為基礎音樂教育者的共識。在音樂多元化活動——創造活動中啟發學生想象的創造效果,使小學高段的學生不僅僅停留在之前的音樂課唱、聽的模式中,通過旋律創編使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培養審美創造性思維,真正達到音樂學科的美育——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