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花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各學科紛紛創新教學模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作為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學科也應順應時代發展作出調整。如何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這是值得每位任課教師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生活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不能明確分辨是非曲直,且缺乏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與法治觀念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對今后的學習與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
1.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學生生活的意義
教育與生活從古至今都是密不可分的。書本中的知識是對生產生活的發現與總結,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道德與法治課亦是如此,學生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任何教育活動都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只有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學到切實有效的知識,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此外,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該階段行為認知都還未發育成熟。因此,在該階段要加強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將德育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有著深遠影響。
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走進學生生活的策略
2.1轉變教學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延續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講授課程時照本宣科,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教學效率極低。鑒于此,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備課時注意積累生活素材,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講解。在教學實踐中,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生活相關素材,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具體所授的內容。其次,教師還應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意見,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發表對某一事件的觀點。
當學習到“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具體場景,學生通過圖片很直觀地明白什么是公共場所。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在公共場所里,別人做什么你會感到不舒服或不高興”“你知道什么是公共場所不文明行為嗎”……學生通過討論與分享,結合具體事例明白了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懂禮貌等道理。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結合具體生活事例充分發表個人觀點,尊重學生的意見,并通過生活事例的探討,將書本抽象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與應用。
2.2創設生活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比較抽象,如果僅靠教師的語言傳授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
如,在學習“我愛我家”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表演家中的某個角色,然后他們分別說一句代表自己身份的話,或是教師給一個具體的場景——吃完飯后,一家人在家看電視;家里大掃除;吃年飯等等。學生通過模擬表演,換位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感受家人之間的愛與關心。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更能使學生接受書本知識,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氣氛下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還可以通過制作簡易教具還原某一具體場景,讓學生在場景全方位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制作紅綠燈指示卡片,在地上畫上人行道、斑馬線或馬路,現場請幾位學生模擬演練各種通過紅綠燈路口的情景。通過具體模擬演練,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其明白過馬路看紅綠燈指示,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學生通過所學再運用于生活,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
2.3參與活動體驗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活動性的課程,局限于課堂教室內很難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親身體驗,增強學生的參與感。
在條件允許,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或植物園等公共場所去,讓學生親身體驗,觀察尋找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并及時制止幫助改正。如隨手摘花草,損壞樹木的,學生及時予以制止;看到地上的垃圾,及時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公共場所抽煙的要予以勸說,制止抽煙行為等等。當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維護了公共秩序及公共衛生后,他們對道德與法治便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與分享,讓學生認識到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共環境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同時,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了德育教育。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即刻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提供更多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同時,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其學會運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利,為今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錦慧.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8,25(25).
[2]張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74-75.
[3]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