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高中的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學習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時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本文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進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并概述了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希望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進
引言
高中化學強調實驗教學,是一門注重實驗專業化和實用性的學科,實踐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其教學的重點。如何提高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標準,提高教學質量,是當今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于學生發展而言,實驗既是學生認識化學知識、理解化學規律的載體,也是協助學生個人思維能力成長的重要平臺。事實上,巧妙地應用化學實驗,給學生的發展所帶來的優勢眾多,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效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進的意義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高中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特定的實驗場景,運用實驗的方式對高中化學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化學思維的建立,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當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是化學學教學中需要完成的一項工作,這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部分。用這種方法進行化學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化學學習效果上有顯著的進步。針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進,首先突破單一教材講解的限制,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其次是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從化學實驗教學的角度出發,實驗教學學習是高度可控性的,使學生能夠對化學現象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觀察,以便他們可以隨時記錄和分析數據,并根據學生的需求提取實際過程,從而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操作和思考,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進策略
1.改進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化學知識是通過化學實驗獲得的。只有在化學實驗中,學生才能深刻理解實驗的意義和化學教學中包含的知識體系。實驗教學基于化學教材基礎知識,科學設計實驗過程,提高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達到教育標準教學要求。例如,在教授“原電池原理”和“電解池原理”時,運用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溶液中離子流和電子流的方向,通過動畫模擬,可以直觀地幫助學生看到各種離子在水溶液中的運動方向和雙極電子的增減特征。此外,通過展示雙極實驗現象,讓學生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理解反應機理,為學習化學概念和規律提供足夠的實驗基礎。以此培養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1]。
2.利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化學是一門研究分子、原子和電子等微觀粒子運動的科學學科,比如電子運動、晶體結構、有機分子的空間結構、同分異構現象等,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使學生擺脫對高中化學學習的恐懼,并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例子開展實驗教學,通過觀察、分析、思考和歸納來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并得出有效的結論,并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以“探究鹵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實驗為例,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設計。讓學生在實驗室可以自主設計實驗并自由選擇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試劑,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達到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
3.通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效率
高中化學主要以專業課程為基礎,因此,有必要貫徹運用在教材中的原理,組織專業課程教材,丟棄與專業無關、較復雜的材料。高中化學老師要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思想,對學生的化學學習進行有效的教學,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意識,結合化學教學目標,合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浪費學習時間。例如有機物的消去反應、加成反應、酯化反應、聚合反應、取代反應、催化氧化反應等反應機理,教師只是單純的講課本知識講解給學生,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生硬,學習效率不高。而以實驗教學的方式則能最大限度上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化學學習的效率,以此克服化學學習難點,有效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2]。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局面,高中化學教師要善于利用高科技和新技術,有效開展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效掌握相關化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同時在具體的應用中積極采取改進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效率等策略,實現學生實驗技能的提升,滿足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麗芳.實驗教學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7.
[2]羅紅,吳靜.實驗教學在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8(10):104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