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詩歌,而不同的詩歌類型有著不同的特征,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開展詩歌教學,本文以《沁園春.長沙》這篇詩歌為例,展開來進行教學分析,這首詩歌是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的文學作品,在詩歌當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屬于一首經典的詩歌文學作品。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淺探
引言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對于高中語文的詩歌教學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為深刻的感知,去理解文章表現的中心思想,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并為學生講述詩歌的創作背景,進而幫助學生能夠把握詩歌的重點內容。對于《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和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詩歌的知識點,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功底。
一、注重重音停頓
《沁園春長沙》是高中語文教學當中的一個詩歌作品,作者是毛澤東,該詩歌創作于國民革命時期。在理解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把握文章的重音停頓,很難對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文章重音停頓進行學習,使得學生通過重音的停頓來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應該讓學生朗讀本篇詩歌,比如在讀到“獨立寒秋”這個句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重音分別放在“獨立”和“寒秋”兩個詞語之上去感受,去進行對比。如果在重音放在“獨立”的上邊時會使得朗讀更具有力量,進而體現出作者豪邁的胸懷和氣魄,如果將重音放在“寒秋”二字上,雖然寒秋表面上是在寫景色,但是卻寫的是作者當時的處境[1]。因為毛澤東在投身革命活動的過程當中,被當時的反動軍閥進行抓捕,所以作者當時的處境非常危險。通過對比,學生可以知道重音如果落在“獨立”和“寒秋”這兩個詞語之上,體現出作者的感情會有所不同,應該最終將重音落在哪個詞語上,需要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來確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討論,應該真正的將重音放在“獨立”還是“寒秋”上。而學生可以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寒秋”只是一個景色,而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來看,更適合放在“獨立”二字之上,才能突出文章的主題,進而讓學生明白怎樣去確定在朗讀過程中的重音。這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誰主沉浮”這四個字應該將重音放在哪個詞語之上。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小組會認為將重音放在“誰”上邊,可以有效地突出作者想要解決民族問題的急切心情,而有的小組會認為將重音放在“主”上邊,可以使得文章更加突出一種革命素養,體現作者要救國救民的迫切心情。通過學生積極地開展討論和交流最終確定重音應該放在“誰”字上邊,因為“誰”是一個人稱代詞,而“主”在為“誰”服務的。“沉浮”也是為了能夠體現主語“誰”字,因此重音應該放在“誰”字上邊,進而再確定了重音之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當中,會更加能夠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在討論的過程當中也會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掌握更多的朗讀技巧。
二、通過對比教學
在學習《沁園春.長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古詩進行對比,因為兩首古詩詞都是屬于豪放風格,所以在分析對比兩首詩詞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能夠感受不同的豪放派,寫出的作品也是具有不同風格的。比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篇古詩詞時,主要是體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驚心動魄的感覺。而在閱讀過程當中學生還可以想象到驚濤駭浪的氣氛,最后詩人卻發出了相應的感慨,通過文章感慨體現出作者自己一生平平,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來傾訴自己的情感,慰藉自己的心靈。這首詩歌可以體現出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在閱讀當中,可以感受到古詩詞中展現出來的豪放,同時還能體會出作者淡淡的心酸和悲涼。而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篇文章時,教師就應該和上述詩歌進行相應的對比,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毛澤東一生的經歷,并讓學生對《沁園春.長沙》這篇文章進行誦讀,在誦讀的過程當中,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作者在詩歌當中體現出的激情和氣魄。在創作這首詩歌時,正是作者經歷的艱難時期,而且毛澤東本身的人生道路也遇到了很多的艱難和困阻,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惑,在詩歌中一直體現的是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學習完這篇詩歌之后,一直在學生心中激蕩的是一種磅礴的氣勢和豪邁情懷,使得學生在誦讀的過程當中能夠充滿激情和力量,所以毛澤東的詩歌更加能體現出他個人的魅力。
三、從文章形式進行分析教學
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篇詩歌時,教師還應該從文章的形式進行深入分析,因為詩歌的結構形式不同,表達的情感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的過程當中,不僅應該對朗讀時的重音進行掌握,還要對文章的風格進行分析[2]。此外,就是要注重課文的寫作形式和結構,進而通過分析整個詩歌的結構,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思考,使得學生能夠明確文章的結構特色。在讓學生了解《沁園春.長沙》的結構特色時,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第一個問題是:“找到詩歌當中的上闋和下闕的引領詞。”在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的過程中會發現沁園春是詞牌,而上闋當中的“看”字作為引領,下闋當中的“憶”字作為引領。教師在為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詩歌的上闕和下闕分別寫到了什么樣的內容?之間有怎樣的聯系?”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在詩歌的上闋主要是寫的秋景,而下闕主要是抒發作者的感情。學生進行討論和研究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使得學生能夠從結構上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方式,進而對文章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結束語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注重從不同的方面開展《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重音停頓來體驗作者創作的情感,并且還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讓學生對文章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香英.咀嚼中知真味——《沁園春·長沙》教學三部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2):65-67.
【2】羅立鋒.《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2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