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春 鄧朗
《進學解》是韓愈為抒發自身的情感而作。文中采用創新的語言表達形式,用字方面精準、大膽,選詞貼切、生動,使得文章情感得以充分的展現,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資料。
一、《進學解》中精煉的語言表達
一個文學作品的成功,離不開精妙的語言表達。語言表達形式的創新也是作家在創作過程之中重要的落腳點,這讓文章的表達更加的生動準確,也能夠造就作者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韓愈的《進學解》就采用了一種新的語言的表達形式,更是在語言上大膽突破,其創新的表達形式可見韓愈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韓愈以一種隱晦的寫作手法表達了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首先是用語言勾勒出向學生訓話,勉勵學生學習的場景,實則暗含他的情感的表達。在與學生進行對話的同時,以議論來表情達意,還運用創新的對話式表達方式來展開,并且發展了對話式表達藝術在論說文中的創作技巧和創作觀念 ,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新的閱讀體驗。同時在議論之中逐漸深入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巧妙地站在不同的角度切換觀點,論證分析,形成對比抒發情感。文字的轉換需要一個好的文字功底作為祭奠,韓愈本身的文學修養造就了《進學解》這篇傳世之作,不可否認韓愈在語言的表達方面的獨特之處。韓愈的獨特之處首先體現在用字上面,《進學解》中體現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用字的精準、大膽,在這篇看似短小的文章之中就為我們創作出了流傳至今的成語,如“含英咀華”“異曲同工”“兼收并蓄”“焚膏繼晷” 等豐富的成語。這些成語的創新展現韓愈本身所具備的語言文字素養的積累,同時也展現了他在創作過程之中的大膽創新、不拘于時。韓愈還是古文運動的重要倡導者,在研究古文方面頗有造詣,在他的作品之中也能看到,他將古文運用于創作之中,并且結合當時的口語提煉出新的表達句式,使得文章整體語言更加的新穎。
二、駢散結合
《進學解》中整體語言和諧,而且上下承接緊湊。創作過程駢散結合,且采用韻白相間模式使得論述的過程有節奏地展開。在文章開頭的經典名句:“業精于勤,慌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ii之中的“精”“勤”和“成”“思”分別精準的對應“慌”“嬉”和“毀”“隨”,形成對比提出重要的觀點,由此來展開與學生的對話。觀察這些字的選用,以及前后的對應都能夠看出韓愈在用字方面的過人之處,通過幾個字的含義的展現便充分的體現出學習和品行方面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及其后果。而“跋前躓后,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見不治……”ii中的“后”和“咎”,“史”和“夷”,“士”和“治”等分別押韻,使得文章的語言更加的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駢散結合的方式,使得對偶句更加的突出,如“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這句前后對仗,突出體現韓愈做學的嚴謹認真。駢散結合的方式,在充分展現駢體的特色的同時,散文的特點也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恰當的語言使用讓文章銜接更加的自然。
三、豐富的表現手法
語言表達生動而精粹,慷慨激昂。文中多以四字或六字一句,用字精準凝練,如“貪得不多,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續晷,恒兀兀以窮年……”ii四字句和六字句并用,錯落有致,用字巧妙,短短幾個字便形象生動的展現出韓愈在學業方面的認真,夜以繼日的學習以及嚴謹的求知態度。四字或者六句的排列陳述使整個文章渾然一體,在整體結構上也非常飽滿,也使得文章的氣勢更加的磅礴。文中豐富奇異的語言描寫渾然天成,讓整篇文章的語言顯得更加的慷慨激昂。語言的精準還體現在列舉優秀著作時,準確的表現出作品的特點,如韓愈賦予《春秋》的嚴謹,《左氏》的浮夸,《易》的奇而法ii等等,這展現出韓愈在用字和總結歸納的嚴謹、生動。在論述的過程語言精簡卻又內容豐富,也不乏跳脫,在最后一段之中以一種嘲諷的類比結尾,用小木樁、大柱子和菖蒲、豬苓兩者分別對比,形象類比出韓愈當時的仕途狀況與他的才學關系,在增添具體可感的對比同時,又使得文章更加的活潑。
文中語言氣勢宏大,還從分展現賦體的重要的特點,以大量的陳列形式使得文章的表達氣勢更加的龐大。正如劉勰《文心雕龍·全賦》中所詮釋的:“賦也,鋪也。” ,賦體表現形式就是以豐富華麗的辭藻大量的堆積鋪陳,在為文章點綴的同時結合各種表現手法渲染氣氛。在談論先生的才學時,陳列先生豐富的才識的積累,如先秦各種儒家文化以及各種古文的研究和創作,韓愈擅于用賦體鋪陳的手法,在論述的時候還列舉了大量做房梁的材料,展現出工匠在制作房梁的細致入微,列舉醫用的藥材展現出醫師備藥的精挑細選,以大量的鋪陳,展現出韓愈對人才選用的假想。
語言表達轉換巧妙,即誠懇又充滿諷刺意味。由勸勉學生學習巧妙地轉換到當時國家的用人制度之中,看似真誠而又夸張的夸贊統治者良好的用人制度,正如文中的“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ii以一種夸張的語言表達展現出了統治者對人才的充分利用,使得文章的諷刺意味得到加強,借用學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語言表達,襯托出韓愈本人壯志難酬,郁郁不得志的悲憤,使得諷刺得以進一步的展現。但是在悲憤之后又出現轉折,韓愈又苦心孤詣的勸勉學生相信國家的用人制度,誠懇表現出他對于國家用人制度贊同,但實為諷刺的表達當時統治者用人不當的氣憤。不同觀點之間的切換,但依然不影響不同觀點的陳述論證,在充分的表達不滿的同時又以一種巧妙地方式使風險得以規避。在由學生表現韓愈不被重用的過程之中又有一次小的轉換,韓愈借學生的口吻進一步表現自身的才學,如“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ii等展現出韓愈對于發展儒學方面的自我肯定,更是飽讀詩書。同時還有韓愈個人的優秀品質,他在朝廷任有官職,但還是會有饑寒之時,可見他清正廉潔的品質,也揭示統治者的依舊存在不足之處。在最后再以一種十分謙遜的語氣,表達出他之所以沒有得到重用,主要是因為他本身的才華還不夠,與前文韓愈的自我肯定形成對比,進一步將諷刺推向高潮。
四、總結
韓愈的《進學解》以其精妙的語言和豐富的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現出韓愈本身優秀的文學底蘊,也讓我們感受到韓愈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寫作方式的轉換以及多種文體的結合使得文章有效的承接、議論分明。鋪陳賦體的手法,使得文字的表達更加的宏大有氣氛。語言上的創新表現,讓文章更好的表情達意。每一個詞語的精雕細琢,讓每一個字的作用都充分的展示出來,也為文章增添屬于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