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江,陳善平,劉麗萍,潘秀剛,宋紹鵬
(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陜西 西安 710049)
體育競賽是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學校要建立面向人人的競賽,只有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體育競賽中,才能夠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目標。同時他也強調(diào),學校體育競賽要引領社會風氣,決不允許競技體育中的一些腐敗行為在校園體育競賽中出現(xiàn)。但是,有研究表明,當前學生的失范行為已成惡化趨勢,學校體育競賽已存在競技體育中的一些失范行為,如冒名頂替、以大打小、服用違禁藥品等行為,這些行為嚴重影響著學校體育競賽的開展,甚至還會造成競賽中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肢體或精神上的傷害,如解決不好還會造成重大的校園問題,不利于“四位一體”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失范行為是指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是指大學生以隊員、裁判員、組織者、志愿服務人員和觀眾等身份在參加課外體育競賽中違反競賽規(guī)范的行為。社會學認為失范是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是任何健康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客觀、科學、合理地看待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體育競賽失范行為、深入探究其失范的原因和特點、探討怎樣制定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控制對策,對豐富失范行為理論、減少大學生的失范行為以及實現(xiàn)“四位一體”教育目標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
1.2.1 問卷調(diào)查法本文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隨機選取20所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根據(jù)大學生在體育競賽中可能違反的行為規(guī)范種類,設計了4個題目:(1)在課外體育競賽中違反競賽規(guī)則;(2)在課外體育競賽中違背體育道德;(3)在課外體育競賽中違反場館管理制度;(4)在課外體育競賽中違反法律法規(guī)。要求大學生根據(jù)“最近一年以隊員、裁判員、組織者和觀眾等身份參加課外體育競賽的親身經(jīng)歷或周圍同學的行為表現(xiàn)”選擇備選答案:①從未,②很少,③有時,④較多,⑤經(jīng)常。采用5級Likert量度,得分越低表示大學生在課外體育競賽中的失范行為越少。此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2400份,回收2400份,回收率為100%;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2340份,有效率為97.5%。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 22.0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方法主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調(diào)查顯示(表1),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總分為1.054±0.264分,說明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行為比較規(guī)范,失范行為占比也不高(3.3%~4.5%)。雖然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行為總體比較規(guī)范,失范行為比例較低,但也不容忽視。因為失范行為具有擴散效應,對體育競賽具有很大影響,不利于體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例如,裁判執(zhí)法不嚴與執(zhí)法不公就有可能引起校園群體事件。從4個題目應答的頻率分析來看,大學生違反“競賽規(guī)則”的人數(shù)排第1位,有105人(4.5%);大學生違反“體育道德”的人數(shù)排第二位,有97人(4.2%);大學生違反“場館管理制度”的人數(shù)排第三位,有90人(3.8%)是;大學生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人數(shù)排第4位,有77人(3.3%)。這也與實際情況比較相符。

表1 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各題目平均分和應答的頻率分析N=2340
由表2可見,男、女大學生在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到競賽失范行為的4個子維度,男、女大學生在違反“體育道德”“競賽規(guī)則”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違反“場館管理制度”“法律法規(guī)”2個方面差異不顯著,但男大學生得分均高于女大學生,表明男大學生失范行為比女大學生多。

表2 男女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的獨立樣本t檢驗
由表3可見,獨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失范行為4個子維度和總分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是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得分均低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失范行方面雖然沒有顯著差別。

表3 獨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的獨立樣本t檢驗
從以往對獨生子女的研究資料來看,獨生子女在行為方面問題較多,“嬌生慣養(yǎng)”“自由散漫”等成為獨生子女的代名詞。而本文研究得出的結論與這一結論有出入。這一結果可能還需要從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和教育環(huán)境以及興趣來解釋。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和農(nóng)村實施的力度不一樣,現(xiàn)在大學生中的獨生子女主要來源于城市,而非獨生子女主要來源于農(nóng)村。在張?zhí)m玲調(diào)查的66名獨生子女大學生中,城市大學生有57人,占86.4%。由于城鄉(xiāng)差別,城市家庭經(jīng)濟條件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一般要好于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有較好的體育鍛煉的支出能力,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響子女參與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所以獨生子女的個人要求基本上能得到滿足。而非獨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經(jīng)濟條件限制,就不能滿足其要求,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所以城市大學生在基礎文明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上和遵紀守法方面略強于農(nóng)村大學生。 另一方面,這可能與他們對體育的興趣不一樣有關。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較孤獨,加之父母比較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yǎng),所以他們對體育的興趣方面要優(yōu)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研究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身份對體育鍛煉參與有積極而顯著的影響。獨生子女的體育興趣較高,獨生子女中體育愛好者和感興趣者達到84.5%,在體育鍛煉時間方面每周比非獨生子女高7.2%,體育價值觀和態(tài)度比較積極。
由表4可見,體育社團和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總分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只是在違反場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體育社團大學生的各項得分均低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表明體育社團大學生的失范行為比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少。

表4 體育社團和非體育社團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的獨立樣本t檢驗
由表5可以看出,處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總分以及4個具體的體育競賽失范行為上都具有顯著性差異。一年級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總分及4個具體的失范行為上的得分最低,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的失范行為明顯增多,得分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從不同年級之間的兩兩比較中可以看出(表6),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的不同年級差異主要存在一年級和四年級之間,差異的顯著性達0.001;二年級和四年級之間差異有一定的顯著性(P<0.05);其余年級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5 4個年級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的方差檢驗

表6 4個年級大學生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兩兩比較的方差檢驗
3.1.1我國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較少。失范行為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違反競賽規(guī)則、違反體育道德、違反場館規(guī)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guī)。
3.1.2男、女大學生在違反體育道德、競賽規(guī)則和失范行為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男大學生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學生,表明男大學生失范行為比女大學生多。
3.1.3獨生子女大學生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1.4體育社團大學生和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在違反場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非體育社團大學生的得分均高于體育社團大學生,表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比體育社團大學生多。
3.1.5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競賽失范行為存在顯著性差異。失范行為得分隨著年級增長而增長,表明低年級大學生失范行為少,高年級大學生失范行為多。
3.2.1 重視體育理論教學,提高大學生的競賽規(guī)則知識在體育理論課教學中要增加體育競賽規(guī)則的教學比重,在體育實踐課教學中要與規(guī)則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要加強對隊員和裁判員的培訓,同時還要加強教材建設。
3.2.2 加強體育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體育道德素養(yǎng)學校要將體育道德教育有機地納入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體系中。要重點針對高年級大學生、男大學生、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和非體育社團大學生開展體育道德教育。要積極創(chuàng)新體育道德教育方法,如在體育課教學中加強體育道德的教育,或將隊員集中進行體育道德教育,或在比賽現(xiàn)場懸掛宣傳標語,或改革體育道德風尚獎的評選方法等措施,來提高他們的體育道德素養(yǎng)。
3.2.3 加強體育社團建設,擴大體育社團的影響各體育社團要加強宣傳, 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體育社團,充分發(fā)揮體育社團成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創(chuàng)造風清氣正的體育競賽氛圍,從而減少課外體育競賽失范行為。
3.2.4 積極創(chuàng)新課外體育競賽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體育興趣新穎的課外體育競賽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體育興趣。例如,根據(jù)男、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多組織一些男女混合賽,或者將適合女大學生參加的藝術體操、健美操表演等安插在籃球、足球、排球等大型項目比賽中,這樣不僅能疏導男大學生的壓力和不良情緒,減少男大學生的失范行為,而且還能使更多的女大學生有機會參與更多的體育比賽,激發(fā)大學生對體育競賽的興趣,提高比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