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慶(武漢城市學院)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明確提出了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職能與目標,要求必須堅持“教育至上,人才培養至上”的原則,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創新的主力軍,也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應當注重特色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彰顯當代高校教育的獨特功能和優勢。事實上,國務院于2015年便提出要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和質量標準等要求,尤其要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特點,為“雙創”提出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新工科院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更應當以培養高精尖人才為目標,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全面實現互聯網與雙創教育的融合。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人數持續攀升,從2018年的820萬上升至2020年的874萬,如此龐大的畢業生規模,給社會就業形勢帶來諸多挑戰。自“新工科”概念誕生以來,便受到教育界等領域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將新工科明確歸納為“五個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1]。這無疑是對新工科的全面闡述,更是對新工科院校目標和任務的指引。從新工科概念的本質看,是對工科教育的整體改革和創新,是應對新形勢經濟發展格局的調整,因此新工科也必然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選擇。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夯實國家創新能力基礎。”這是基于國家層面對創新創業的呼喚,屬于國家為實現創業驅動發展,應對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所提出的“中國方案”。因此,新工科院校必然將承擔更重要的教育職能,依托現有的教育資源優勢,調整人才培育的方向和重心,以促進未來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加速實現學科交叉、跨界融合,探索更高階的新工科教育培養模式,適應創新創業目標及需求,走出一條自我革新之路。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社會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全新契機,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觀要求下,結合社會就業的形勢和特點,新工科院校需要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支撐功能,進一步推進教育體系的改革和完善,致力于適應社會需求、發揮專業特長、挖掘創新潛力等方面的培養,優化互聯網時代下的人才發展戰略,注重教育體制的調整、教學成果的融合、教育理念的轉變,突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定位[2]。
由此可見,創新創業已然成為適應時代的關鍵抓手,新工科建設已然成為推進工科院校的“先手棋”,特別是創新創業教育必然成為重要舉措之一。在此基礎之上,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將不再僅局限于學科交叉和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而是需要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創業思維能力、創業技能等納入教育范疇。具體而言,其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
綜合而言,互聯網時代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應以學生知識及能力體系的全面培養為根本,以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提升學生競爭能力為重點,建立更為優質和完善的教育培養體系,適應“雙創”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良好的氛圍中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新工科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新動能,逐步推動學科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在創新創業上的激情和潛能,真正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發展。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規劃,其中明確強調了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理念上更加注重高等學校創新教學體系建設。對于新工科院校而言,必須以國家政策發展為導向,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及特點,轉變傳統的教育思路及知識新的教育格局,結合創新創業培養目標,建立基礎實踐教學平臺、綜合實踐教學平臺、創新實踐教學平臺,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開發,采取分層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切實與學生雙創能力發展保持統一[3]。具體而言,需要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結構,涉及基本認知能力培養層、綜合設計能力培養層、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層等內容,并且突出教學模式的持續創新和應用,借助書本教學與社會實踐、課內實驗與課外設計、計劃教學與個性發展等形式,實現對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啟發和培養,推動其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其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另外,在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領域,需要進一步突出對培養體系的優化,具體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基本技能養成、專業技能提升、工程實踐能力養成、研究創新能力養成等。其中,第一階段旨在借助課堂實驗方法,幫助學生獲取豐富的知識,實現理論向認知的轉化,強化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第二階段是依托課程設計及實踐應用,使學生掌握技術的設計方法,建立在該領域的創新興趣;第三階段主要是突出生產實習與專業綜合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完成工程思維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之間的融合;第四階段則側重以創新創業項目、創新競賽、科學研究項目等載體為主,注重綜合能力的躍升,滿足學生對于創新創業能力儲備的需求。

圖2 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
保持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之間的平衡發展,是新工科大學生能力增長的根本支撐。在實踐教育培養中,避免創新創業能力的形式化,而是應將其建立在專業能力的基礎之上[4]。尤其是身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類全新的信息技術持續涌現,這些均屬于在自身領域的創新,為適應快節奏的技術創新進程,更加需要強調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育中不斷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將創新能力與學生需求聯系起來。
首先,在專業教育領域,新工科院校在教育培養中,必須要保持創新思維及理念的融入,利用教學、實踐、課程優化及畢業設計等,體現交叉學科、專業知識及雙創意識的滲透效果,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想、所悟應用于項目創新之中,推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其次,在互聯網應用領域,要積極借助網絡開放課程優勢,加強線下課堂與線上教學的結合,發布專業實踐、創業實踐、社會調查、市場分析等任務,幫助學生強化創新創業的意識。最后,在雙創教育領域,應基于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等緯度,注重校內外多層次資源的開發,將創業心得、市場動態分析、創新形勢等納入教育范疇,用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活力。
在新工科大學生的教學模式中,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載體,屬于項目訓練及科技創新實踐的關鍵環節。在互聯網時代下,呈現出科技領域快速迭代的特點,要滿足新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要求,勢必需要將專業技能、創新思維、創意能力等綜合起來,將理論創新快速轉變為產品創新,尤其在競賽機制的激勵下,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充足的驅動力。科技創新能力競賽驅動機制如圖3所示。

圖3 科技創新能力競賽驅動機制
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角度看,可以充分挖掘學科交叉競賽、雙創大賽、雙創活動等,增強科技創新的吸引力、實用性、創意性等,為大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平臺,并且結合對作品市場前景、市場風險等綜合分析,達到創新創業整合的目的。在競賽機制下的教育培養,還能夠讓大學生對自身有更清晰的定位,對作品的競爭力及市場需求進行綜合評估,以達到修改、優化、完善的效果,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拓展創新創業視野的同時感受真實的體驗,提高創新創業成果孵化的成效。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各個領域和方面均呈現出新的特點,新工科院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上,必須要找準定位和認清形勢,持續為雙創教育的實效提供支持,充分依托互聯網所提供的便捷渠道,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化發展。一方面,新工科院校應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園載體,并提供優質的資源和充足的資金支持,讓大學生可以在平臺中創造出更多的優質產品,達到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雙重提升。學校還應發揮教育主導作用,加強與周邊單位、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深化雙創教育培養的縱深,創設出優質的教育培養環境,真正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基于智能化服務的視角,用好互聯網時代所體現的便捷性、實時性特征,搭建創新的教育培養平臺,融合5G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新形勢,構建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新工科院校及大學生提供支持。特別注重新技術、新領域的專業課程開發,幫助學生與最新的科技實現教育接軌,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邁入到新時代,激活大學生的主動性,讓創新創業培養體系更具靈動特征。
綜上所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新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正當其時。新工科院校作為教育的主體,有必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加強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深耕,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目標和任務,積極突出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創新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法,立足于豐富的資源和優質的空間,建立完整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抓住互聯網時代融合契機,培養更多對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優質人才,展現出新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