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靈山衛小學 李 麗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童話故事是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好此方面的內容,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將產生幫助。現階段的童話教學可以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童話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大部分學生對童話都十分感興趣,一旦參與到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則明顯減弱。長期以來,學生都對童話缺少創新思維,一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沒有進行適當的課堂創新。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講授形式,對童話教學存在一帶而過的情況。
多方面的不重視,導致童話教學的地位漸漸下降,家長對學生童話閱讀的陪伴很少,也側面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教師應采取措施,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課,真正喜歡上童話學習。
研究表明,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具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根據相關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性格活潑、內心純粹。所學習的童話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主要傳遞純真、善良等優秀品質,符合此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第二,學習童話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更多漢字、學習基礎語文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激發想象力,提升審美水平。第三,童話教學可以滿足學生探索欲望。借助學生特點,豐富課堂內容,提升課堂活躍度,學生將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學習之中,進一步感受到語文表達出的文化內涵。
進行童話教學時,學生不應僅僅是聽教師講述。單純講述的課堂形式會使學生對課堂內容感到無聊,進而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無法達到教學目的。在進行相關教學工作時,教師應首先提出一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進行文章的深度了解,去尋找問題答案時可得到一定收獲。與此同時,學生可以真實地感受到童話故事中的生動畫面。聽課態度認真的同學,其情緒會隨著文章中情節的變化而變化,此時教學效果是最好的。教師應注意在提出聆聽要求時,堅持適度的原則,萬不可使教育意義過于濃重,導致課堂教學變為感悟式課堂。
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的聽說讀寫都很重視,“說”是指其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意思。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閱讀占據了重要地位。“說”在童話教學時可以表達為說童話。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在童話教學時學會的語句、文字、詞組進行文化加工,使其可以自主將童話故事進行朗讀。朗讀時應引導學生投入感情,將對文章的理解帶入朗讀過程中去,完整地將整個童話講述出來。上述過程結合了學生認識、記憶、朗讀以及思考,是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復雜的過程。該形式與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不同之處是體現出學生更多想法和情感,教師在此過程中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此階段學生最好的成就是其可以通過學習得到更好的語言能力,可以充分將自己的思想用語言的形式進行表達。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此項能力,給其足夠的表達機會,這樣學生才可以自己去體會、發現、歸納真實感受。適當的鼓勵會令學生充滿自信,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對將來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比如:自主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遇到困難時會充滿耐心和信心,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順利解決問題。
日本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曾在書中寫道:童話通常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多是幻想而成,借助優美、富有感情的散文文字書寫而成。為使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好地對童話中絢麗夢幻的情節進行理解,語文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所學的童話故事進行適當的演繹。
“演繹童話”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童話環境,讓學生感覺自己真實處在童話世界之中。此種環境教師可以根據現實進行營造,但終究設定不出。依靠學生的想象能力,其可以主動設計出該環境。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與生俱來便擁有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智能。低年級的學生受社會因素影響還比較少,其身上的智能比成年人更加敏感。不僅外國學者對此進行分析,我國著名教育學者也曾提出“情感驅動原理”。內容大概是,先創造出一個適合學生進行童話學習的環境,其情感將逐漸進入情境之中。此后,學生自然會對情感進行充分感知,得心應手地面對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理解。
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十九課《棉花姑娘》,其中包含著多個形象,比如: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鳥、青蛙以及七星瓢蟲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上述形象進行演繹,根據課本內容,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充分改動編出適合學生的臺詞,使其完整地對故事進行表達。進行童話演繹時,教師應守在一旁組織紀律,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記錄,不要打斷學生表演,待完成后再對其進行評價和分享體會。對每個學生都要充分關注,爭取對全部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大部分回答可能會基本類似,但也應及時進行表揚,肯定其答案。
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中,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學校退學,來到了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家接受的孩子,在巴學園中度過了美好的人生階段。其中一章節描述了電車教室,孩子們利用電車組成的教室上課,改變傳統教室上課的形式,為學生增加了課堂興趣。當前,小學教學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教室進行增添布置,保持學生的活潑本性,使其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童話故事的理解能力。
高爾基曾說,在創造形象的過程中,想象是最為關鍵的手段,想象力一定程度上而言比知識更加重要。知識是有限的,但想象包含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的源泉。為發展學生想象力,可引導其根據自身理解對所學童話故事進行改編和創作。傳統形式上的童話故事結局,在學生內心已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形式也隨傳統沒有什么變化,但童話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提出部分問題。教師應尊重這些想法,培養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例如:學習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首先,根據文章的反復性結構,使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理解。低年級學生思維形式還處于具體化的階段,教師帶領其進行文章理解時,要注意充分利用課堂氛圍,避免學生出現對當前內容覺得枯燥,遇見生詞要注意及時引導。其次,熟讀文章后,教師應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互相交流從文章中得到的感悟,過后學生對其理解會更加深刻。再次,進行改編時,教師應對要求盡量放低,側重于改編的內容,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進行初步批改。將改好的文章在課堂上分享,可有效提升學生的信心和課堂熱情。通過教師對每個故事的評價,童話教學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童話故事中包含著民族文化,教學時需承載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為學生鑄造堅實的文化素養。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我國傳統知識的培養,帶領其走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授給小學階段的兒童,增加其對民族的認同感。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電子設備在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比如:講到《雪孩子》時,可以利用設備進行影視作品的播放,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與課堂進行充分的結合,實現現代與傳統文化的一體式教學。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進一步傳揚我國優秀文化。課后,教師還應將外國的優秀童話介紹給學生,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綜上所述,童話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學生主要從教學中對童話進行進一步了解,改善教師的教學策略是增加學生對童話學習積極性的唯一途徑。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了解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針對性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在童話課堂中提升審美情趣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