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金星中學 貝羽藍
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扎染特色課程,是在實際調查現今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和中學生所具備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現狀的基礎上,重新審視美術教學和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本質,以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典型性的扎染教學為切入點,著重以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三方面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扎染學習和實踐創作中提升對藝術之美、存在之美、生命之美等方面的審美判斷素養,從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跨時空、多維度地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及文化表現力的理解能力的培養,從而用扎染藝術形式指導學生在審美判斷、文化理解基礎上,用個性的美術表現能力提升創作實踐素養的實踐。
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扎染特色課程具有開拓性和前瞻性,也具有長遠價值和現實意義。第一,本課程滿足了提升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現實需求。本課程準確把握當前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薄弱的現狀,以扎染教學為切入點,著重探索實踐學生在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和創意實踐方面核心素養培養和提升的途徑方式,是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現實需求。第二,本課程滿足了對美術課堂核心教學價值的教學追求。課程引導美術教師群體和美術教育學者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本位視角重新認識美術教學,并將其核心要素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拓展教學平臺和視野,將美術教學價值融入生活、融入社會、融入未來。第三,本課程滿足了美術教學發生變革的內在訴求。當前,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對美術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扎染特色課程實踐研究,是建構以扎染教學為形式的美術教學實踐樣本,是架構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的實施指南,是形成推進美術教學變革的行動路徑。
在此背景下的課程創新和教學實踐正是在尋求一種變化,如陶行知老師所說是一種“活教育”。本課程結合本校實際校情、本校學生實際學情,在實踐中進行了如下創新與開拓。
盡管當前已有諸多教師關注研究美術教學與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大多集中在描述性的層面和理論層面的探索,或是單一地以美術教學或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研究對象實施實踐研究。
首先,在理論方面,如上述所說的研究是分開進行的,并沒有將二者融會貫通。諸多學校針對美術教學改進的研究局限于空洞的形而上學的論述,更多的是對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追根溯源,以及美術課程改革和美術教學轉型問題的理論爭鳴,并未落實到具體化、可實行可操作的落地實踐研究中,從教育實踐的角度來論證的研究成果還非常少。
其次,現有研究多為個別學校的美術學科教學改進或美術特色課程特色項目設立創辦,鮮少以美術特色課程特色項目為切入口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深入探索。我校在扎染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貫徹“行—知—行”模式,以教學實踐促進教學理論研究,將教學理論轉化為科學的方式方法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去,行知結合,相輔相成。
陶行知曾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知—行”教學邏輯與課堂模式的建構,是在新時期中學課堂教學課程標準發生重大調整的大背景下,在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要求下,對最優化的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方案進行的探索與試驗。“行—知—行”模式力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而運用到扎染特色校本課程中,即是按“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的模式,既能夠將藝術與生活相融合,又能夠引領學生走進藝術世界,學會運用藝術改造生活、解釋生活,增強普及藝術、培養審美的能力。
在實際調查現今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和中學生所具備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我重新審視了美術教學和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本質,對已開展的扎染特色校本課程進行梳理與反思。我認為,從美術學科的特質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培養學生“能發現的眼睛”“能感受的靈魂”“能創造的思想”,把每個學生感知器官的潛能喚醒、點燃、深挖、發展,是扎染特色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重要目標之一。
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扎染特色課程實踐,以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典型性的扎染教學為切入口,著重以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能力和創意實踐三方面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突破口,一是引導學生在扎染學習和實踐創作中提升對藝術之美、存在之美、生命之美等方面的審美判斷素養,即“感知”;二是從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跨時空、多維度地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及文化表現力的理解素養的培養,喚醒學生對家園藝術、本土藝術、民族藝術乃至祖國藝術的自豪感和熱愛,即“喚醒”;在前面二者的基礎之上,運用扎染藝術形式指導學生在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的基礎上,用個性的美術表現能力提升創作實踐素養,即“創作”。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采取一些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營造更加高效、趣味的教學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趣味和魅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來幫助他人。
基于此,我在扎染特色校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小先生制”,旨在扎染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本課程實施以來,與社區聯手開展失業婦女定向幫扶項目,積極參與面向全市各年齡層市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多項藝術展演,在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等社會項目中充分給予學生機會以“小先生”的身份向校外市民、幫扶對象等傳授扎染技法、宣傳扎染創作、實現學生學習成果的社會推廣,充分體現陶行知“小先生制”和“全民教育”的理念,將個人教育轉變為社會教育,從教師群體的點拓展到學生群體的面,再到廣泛的社會效應,實現學生的社會價值,同時一系列的社會化實踐活動反過來也能夠促進學生個人價值的提升。
指向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扎染特色課程立足本學科、跨學科、實踐活動等培養途徑,我一直致力于探尋研究以扎染促進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多元化多形態策略。
其中,跨學科培養策略以扎染教學基于項目的由多媒體與技術支撐的跨學科融合課程實踐為研究方向,分為三個大單元教學板塊,分別是“扎染中的幾何”“植物染料的提取、制作與應用”以及“化學染料的不同屬性與扎染效果研究”。這三部分分別是借助多媒體與技術實現的扎染與數學、扎染與生物、扎染與化學跨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
實踐活動培養策略以“染無錫故事——扎染教學的本土化特色實踐”為研究主題。以“染無錫故事”為主線,開發多項突出無錫文化歷史特色的扎染實踐活動,包括“扎染中的惠山泥人”“扎染上的錫繡”“染出我的無錫故事”等子實踐項目,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活動研究實現扎染教學的本土化、特色化以及探究總結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個性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