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學林小學 陳增福
曾有人說,小學生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社會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就是因為這些花骨朵兒在不斷地成熟。要想讓小學生全面發展,那提高他們各方面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科學素養的提高理應首當其沖。科學素養是體現一個小學生是否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提高科學素養,可以提高小學生對自然的興趣,增強他們對科學世界的向往。這就需要科學專業教師帶領小學生開始探索學習,當然這也對學校提出了一些要求,學校能夠定期為小學生開展一些科學類的實踐活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也可以激發小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他們親身走進科學,親身去探尋科學的奧秘,從而使他們提高對于科學的學習興趣。在學校開展的一些探索自然的活動,以及我們科學課程的開展,這也有助于幫助小學生提高各方面素養,從而更好地推動他們自身的發展。
小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共同發展是我們對于小學生培養的最終目標,只有小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那我們社會發展的基底就已經牢固,也必然會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小學科學被多數人冠上了“副科”的標簽,當然,其中可能包括我們的學校教師,學生的家長甚至是學生自己。大家有這種想法也并不是沒有理由,因為之前在小升初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種“語數英成績高不高,是決定學生進入的初中好不好”的根本性因素,科學課程就被忽略了。所以在家長眼中,他們只希望能抓住孩子的“主課”教育,對于科學就開始了忽視。長此以往,小學生們的科學素養深受影響,對于小學生全方面素質的提高也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也使得科學越來越成為大眾眼中的“副科”。
教師在小學生的全方面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作用。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身上折射出的樣子就是學生學習的樣子,正是因為如此,存在個別的一些非“科班”的教師,他們對于科學這門學科的專業知識掌握就不夠,那學生很難從他這里學到有用的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不利的。近幾年,還有一些教師身兼數職,本職工作是教師,但是還有很多副業,一心不能二用,對于教師這個職業來說更是如此。自己的能力有限,多方消耗,用到學生身上就更是少之又少,這對于學生各方面素質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
科學課程,是小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的一個途徑。我們在書本上學習的同時當然也需要小學生身臨其境,動手實踐去探尋其間的奧秘。但是在一些學校,很少為學生提供一些外出體驗課程,校內的一些實驗設備也是非常缺乏,學生只能通過書本去學習,科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書本學習,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進而減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對于學生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不利的,對于學生們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也是不利的。
科學素養在我們國家始終都是科學教育的目標,學術界越來越多對其內涵的研究,主要包括必備的基礎性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及價值觀,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及科學實踐能力。科學素養不單單是說人們對科學知識層面理解,也包含著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獲得科學知識的渴望、技能和習慣。
科學素養具有基本的規律意識和理性精神,崇尚公開性和民主程序。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以科學知識為載體,以科學方法作引導,使學生勇于進行科學實踐。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科學工具和儀器資源的支撐,更需要科學教師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精神的認同,并將其融入自身教學行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指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思想,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志向,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以及操作的能力,和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意志和品格。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工具和機械》時,讓學生明白如何使用工具,也讓學生更好地明白機械是能讓我們省力并且能為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裝置。像我們平時生活中見到的螺絲刀、剪刀、釘錘都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它們又稱作簡單機械。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杠桿分為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這些工具和器械的學習,讓學生明白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器械到底有什么作用,像開瓶器作為一種省力杠桿,這可能是學生經常見到的,以后在用到的時候可以很好地為其周邊人講解其中內涵。在學校創新了科學活動之后,學生親身實踐,能夠更好地明白這些科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運用。從而提高他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望,有利于激發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多樣性》這一課時,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分別是“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生物多樣性與其他生物”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搜尋,我們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去探尋自己身邊的生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動物,探尋其中奧秘。其次,在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會時不時地爆出金句,有的學生會告訴我說同一種生物形態結構也各不相同,這是讓我非常驚喜的。然后,在給講完科學知識,我會問他們對于這一課有什么看法,學完這一課有什么想法。學生的反饋使他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做,從點滴小事做起,從保護家鄉的生物開始,從自身開始,如何更好地規避生物遭受迫害這樣的問題。最后,學生也慢慢開始明白人類的永續發展和生物是離不開的,他們可以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可能會不太系統,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一個系統的歸納整理,讓學生更好地吸收。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沉和浮》時,提問學生最能接觸到的問題,比如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上走?為什么有些東西會浮在水上但是還有一些東西沉在水下?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候我們教師就會帶學生做一些實驗,讓學生親手實踐,看看他們是否能探尋出其中的奧秘。在此之前,我會先設置一些小問題讓學生進行猜測,比如說,小石子是會浮在水上還是沉在水下?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不僅充分調動了課堂氛圍,也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他們對課堂的熱情提高了,有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尤其是教師對一些問題的拋出,促使學生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一個初步的想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一個檢驗,明白自己初步的想法正確與否,如果自己之前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對于他們來說是將觀點再一次進行了鞏固,假設之前的想法是存在問題的,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會深刻地反思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牢牢地把握住知識,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上課積極性,愛上課堂愛上學習。
總之,教師的教學方法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學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死板課堂。科學素養的整體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是需要我們教師長時間去為之努力、為之奮斗。在培養科學素養的這條路上,是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努力的,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都是需要強化意識,要重視科學素養的重要性,明確科學知識對我們的關鍵影響,不能再給其冠上“副科”的名稱。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