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第三中學 李化才
在新課改理念中,教師應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在進行教學時教師的行為舉止、教學內容等都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將政治素養地核心內涵有效地發揮出來,并不斷以核心素養為引領開展高中政治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其核心內涵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政治認同方面,指學生可通過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能進一步理解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政治現象,并實現一定的認同,以此不斷促進學生參與社會的能力與公民素養的提升,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共生與共鳴,不斷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是科學精神方面,指學生在通過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后可以以理性的狀態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以自身的思想政治知識堅定自身的思想站位與理想信念,以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第三是公共參與方面,在有效的教學下教師應讓學生通過所掌握的政治知識不斷促進自身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處理過程中,并承擔一定的公共責任,共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高中生的公共參與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教師進行一步一步地引導、培養。最后是法治意識方面,在學生學習了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法治知識后,能夠明確認識到作為中國公民所享有的權利與應履行的義務之間的關系,從而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為體現時事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案例進行政治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在時事政治中感悟政治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參與到課堂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時,這一單元主要講解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內涵,可以在教學中添加案例為學生講解,如未成年人運用法律知識維權的具體方式等,讓學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可以依靠法律知識進行維權的,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對自身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其次在學生理解法治社會的基本內涵后,教師應讓學生更深入了解科學立法的基本內涵以及判斷標準,加深學生對科學立法知識的了解。再如:以情景案例進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了我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目前我國應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與制度保障體系。在案例分析中教師應帶領學生以這一問題為議題進行論證,針對如何實現科學立法展開討論并且提出可行性建議,教師可結合教材知識與實際材料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依法治國的前提與基礎、內涵和判定標準,以此作為議題論點進行分析。
除此之外,教師可針對氣候變化這一典型的案例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范式變遷的角度看可持續發展與全球治理。教師可利用微課視頻等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化地認識到目前氣候變化的嚴峻情況,并讓學生以價值觀點與科學觀點進行分析。最后教師可針對社會案例進行總結。例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兩會熱點的新聞,讓學生關注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師引導學生要及時了解時事政治,心系祖國改革發展,爭當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運用時事教育的教學理念能不斷發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思維體系,加深理解政治理論性知識并結合實際感悟生活中出現的政治思想。這不僅突出了教育的主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以小見大的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首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學生在有了一定的問題意識后可以根據自身的主觀思維對政治知識進行批判,其產生的思想價值也有效發揮于文化批判一面,并使學生真正懂得國家、社會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其問題意識在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也得到了彰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后,學生會明確認識到他們自身的道德意識應基于他們自身的責任,并不斷以人類的自由意識和產生的政治意識為基礎去真正研究政治問題,以此形成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這對教育全面化的推進非常重要。因此,教師應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特點,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并遵循趣味性原則,以有趣的問題為切入點,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政治學習,并不斷完善自身的政治思維體系,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其次,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具有深度,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使學生在這個空間中不斷激發自身的批判性思維、主觀意識以及探究性能力等。教師應根據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課堂中,并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求知欲與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節課時,首先,本節課作為承接前兩節課的主要架構是延續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教師從以改革開放的進程、改革開放的意義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效果這三方面進行教學。其次,教師應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對前兩節課知識的掌握進行延伸教學,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針對本節課的核心內容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嚴重曲折?又是如何憑借寶貴的經驗、理論的準備和物質基礎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的?在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時,教師應讓學生根據身邊的實際情況,從目前社會的發展進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理論性等方面進行思考,并從中獲取兩者之間產生的聯系,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明確認識到政治的知識并非需要強化記憶,更重要的是對歷史進程的掌握和對歷史必然性的理解,以及將客觀實際與系統理論相聯系,將社會的具體變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產生必然的聯系相結合。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實事運用具體事例以自己的語言闡述出改革開放的實踐價值與理論意義,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并真正以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之間的內涵,從而讓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往的教學方式通常是教師為學生講述相關的政治知識,學生長久處于被動的狀態接受政治知識,缺乏參與到高中政治教學的積極性。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講座,并有效突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以此不斷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并積極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了解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高中政治教學課堂中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辯證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教師可針對校園欺凌事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講座,就校園欺凌行為的概念、特點及如何科學處置欺凌事件等方面進行講解,分別從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等角度對欺凌行為進行詳細解讀。再如:教師在教學我國的社會保障這一課時,可通過開展講座的方式,讓學生熟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作用并理解我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在講座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學生拓展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框架,引導學生以綜合分析、認識問題、聯系實際等加深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因此,為確保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通過時事政治講座、設置問題情境、生活化教學課堂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切實掌握政治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成長目標,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