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附屬中學 朱雄英
單元教學是一種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體系,是根據學生認知結構發展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創造性思維和核心素養為目標。什么叫單元?我所理解的單元,其實質就是一個整體構建,這個整體可大可小,沒有統一標準,但都必須有利于落實單元教學。怎樣來設立教學單元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教學習慣、教學理念、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情來確定單元教學里的單元到底是什么。
單元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我們的教材本身的單元設計,我們把它稱為教材單元;第二種類型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結合教學經驗還有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來確定的單元學習任務,我們把它稱為經驗單元。在單元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站在知識系統性的高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扎實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對教材進行統籌甚至重構。教師要學會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不需要拘泥于教材,有時為了方便單元教學的設計,甚至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們的課堂。特別是當下在新課改、新教材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師能夠辯證否定地處理好新舊教材之間的關系,在學習新教材的同時能夠吸收借鑒舊教材有用的或者跟新教材關聯性比較大的知識來充實課堂、完善教學。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中強調:“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我們所提倡的單元教學就是以素養培育為導向,改變傳統的知識講解,杜絕傳統模式中的死記硬背,而是把知識貫穿在整個單元設計的大背景之下,在層層遞進的過程中逐級解決問題,進而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提升為目的。
傳統的政治教學,大多是以課時來撰寫教學設計,往往因為課堂時長的限制導致新課程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理念難以在課堂上真正有效地落實。教師一方面想要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另一方面又擔心課堂教學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出現了“小課堂”與“大理念”的矛盾。另外,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并沒有分層落實的意識,而是使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全體同學。而新課改條件下,單元教學的設計,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的這些弊端。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對教學單元的設計是整體性的、系統性的,雖然整體目標的實現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課時,但課時與課時之間具有層層遞進的關聯性,最終服務于單元整體,而不是“碎片”的簡單拼湊。單元教學還要求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的時候準確地把握學情,設計不同層級的問題,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課堂,通過不同層級的問題逐層推進,這也是因材施教的體現。讓學習在學生的身上真正地發生,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最終素養和能力提升的目標。
第一,學生的學習習慣固化。很多學生習慣于老師教知識,教教材,把知識呈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知識本身,但是不會對這個知識進行運用,導致學生只會解題,而不會解決問題。
第二,教師教學的理念陳舊。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和陳舊教學理念的束縛,教師難以轉變教學理念。雖然近幾年我們的高考導向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向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徹底轉變還是需要時間。
單元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老師應該堅持素養培育的理念,轉變傳統觀念,注重教材知識的整體架構,提高統籌知識的能力。比如: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是著眼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科學社會主義這個共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個性的完美結合。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基于核心素養培育,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我們要讓學生經過學習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并對自己的高中生活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將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做出自己的貢獻。
從教材單元的角度看,第一課講的是宏觀角度的科學社會主義,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講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過程,需要把整本教材有序地銜接起來。其實很簡單,運用《哲學與文化》里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辯證關系,就可以把兩者有效地銜接起來,使其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而從經驗單元的角度看,我將其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就是教材第一課。其單元內部的有效銜接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歷程,從這三個角度就可以把教材里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效地構建為一個整體。第二單元為第二課、第三課和第四課。教材分別講述的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整個過程。通過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發展的時間線就可以把前后的知識有序地銜接起來。
單元教學不是簡單地知識堆積,也不是否定傳統的課時教學,課時設計在現在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不同的是,單元教學理念下的課時教學必須服務于整體,單元教學必須與課時教學有機銜接,將單元教學細分為多個環節并以課時教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單元教學的整體布局應該是階梯式上升的,所以我們的單元設計應該是依次遞進的,這里的遞進,包括知識難易的遞進和學生層級的遞進。在單元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問題思考,逐一地解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已經在悄然發生,這是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和培育。而問題的設置應該從易到難、層層遞進,這樣可以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課堂。
傳統的教學是框題式教學或者課時性的教學,它的弱點和局限就是知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我們走路的時候只能看到腳下。而單元教學,是基于核心素養的長遠考慮,其站位高、看得遠,最終的目標是要培育核心素養,落點跟我們的理念相一致。比如: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單元教學設計、學習,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讓學生弘揚科學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指導自身成長;還應該讓學生具有主人翁意識。總的來說,要讓中學生明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這是學了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后,學習目標的達成,也是核心素養的落點。這一目標的最終達成,需要我們對整本教材具有宏觀的設計,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呈現。
總之,單元教學對我們新課改、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學意義重大,而從當前的思政課教學現狀來看,單元教學改革過程任重道遠。這要求我們每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都要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轉變教學觀念,敢于嘗試,敢于邁出第一步,要讓單元教學成為我們的常態課,要具有大單元的宏觀設計理念,讓每一個課時教學都為大單元整體架構服務。但是我想強調的是,素養和能力的培養絕不意味著不要知識,若是缺了知識,那我們所有的單元架構和情境設計就缺了靈魂,變成一個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所以能夠把知識與單元整體設計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我們有趣有效的教學過程中,逐級深層理解知識,最終達成提升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目標,這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