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第三中學 吳盛嬌
思維導圖,這是一個中文翻譯的概念,也被稱為心智圖、智力圖等。根據思維導圖的實際運用來看,其體現出來表達思維的工具屬性,可以基于圖示的形式,在一定邏輯的支撐導向下,對思維過程進行構建,并且在圖示中呈現出來。思維導圖的主要作用就是對思維過程和其中的關鍵邏輯節點進行展示。思維導圖本身存在邏輯,且通過圖示來展示關鍵節點,形成整體上的概括。
對于中學歷史課程的教學來講,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體現出多方面的積極價值,這需要歷史教師形成認識理解。第一,可以對歷史知識予以整體化構建。基于思維導圖,對章節知識進行整體化的構建,這樣可以形成一個知識體系,讓學生從整體上形成有效的理解掌握。第二,能夠增加歷史教學的生成性。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知識思維導圖,這樣就產生了具體的教學成果。第三,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導圖本身是一種思維工具,具有工具的屬性。既然是一種工具,那么學生也可以對其進行利用。通過教學,指導學生掌握思維導圖的構建方法,讓學生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學習之中,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有效性,還易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提升。
之所以提出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當中,主要是因為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逐漸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歷史教學的效率偏低。對于這些問題,歷史教師就要形成有效的認識。
由于課本教材上對于歷史知識的排布較為散亂,沒有將知識集中起來進行構建,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按照教材“平鋪直敘”地展開知識講解,沒有在前后知識點之間構建起聯系,從而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不足,最終的學習效果不佳。
從當前教育形勢來講,教學活動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尤其指出新時期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基于課程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學就應該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然而從當前實際來講,不少教師的教學開展,還是以自身作為主體,并未體現出學生的學習地位。
歷史具有厚度與寬度,教材課本涉及一些基礎的、簡單的歷史,為了增加教學的深度,應該對課堂教學進行多角度的拓展,讓學生可以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不過從當前實際來講,中學歷史教學的課堂拓展較少,并沒有從課外引入足夠的內容,導致教學活動顯得干癟、單薄。
要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中學歷史課程當中,需要提前對思維導圖做好設計,這樣在教學時才能直接對其進行運用。因為思維導圖的構建過程較為復雜,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和邏輯進行提煉,然后構建思維導圖。這就需要在教學開始前提前做好構建,確保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順利運用。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需要對思維導圖進行合理的展現。一般來說,可以一次性展示思維導圖的全部內容,也可以隨著教學活動推進持續展現思維導圖內容。兩種不同的形式,如何選擇,這需要歷史教師結合實際予以合理安排,確保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還需要注意到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讓教學活動局限于教師的單方面講解,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可以發揮自身作用,切實參與歷史課程的學習。
在歷史課堂中,可以將思維導圖作為載體,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在這一模式下,對于思維導圖的利用有兩種形式。第一,教師可以事先構建起歷史思維導圖,在其中留出一些空白,然后要求學生對課本展開自主學習,依照思維導圖給出的一些已知條件,尋找合適的內容,填入空白地方。這樣的一種模式,就帶有一定的導向性,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第二,可以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然后根據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自主構建思維導圖,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總結。這樣兩種不同的形式,在適用上存在一定區別。第一種形式,門檻較低,適合在前期使用;第二種形式,需要學生具備構建思維導圖的能力,這要在利用思維導圖教學一段時間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思維導圖構建技巧,并能簡單制作,這才適合進行運用。
思維導圖還可以用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從課外引入其他不同的內容,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加飽滿的歷史學習環境。比如:教學秦朝統一的相關歷史知識,這一階段的歷史其實是非常豐富的,教材中只是簡單涉及。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立足教材內容構建思維導圖,然后延伸出兩個分支,即“戰國名將”與“經典戰役”,拓展相關的歷史知識。通過對名將和戰役的盤點,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從中取得更多的收獲。
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還需要立足教學本身,將其運用到課程知識講解之中。借助思維導圖的優勢,將課本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思維導圖,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教學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相關知識時,就可以結合課本知識,按照時間線,分別構建清朝各個皇帝的分支,然后再針對每位皇帝的主要事跡延伸分支,最終就可以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如此一來,就可以將這部分知識形成思維導圖,讓學生清楚理解。
歷史課程的知識內容較多,涉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朝代、意義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書本上對這些內容的排布是分散的,并未統一起來。因此,在對一個章節的知識完成教學后,教師就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對這些歷史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不僅如此,還可以將其打印出來,發給學生作為復習材料。如此一來,將課本上分散的知識基于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就可以讓學生在復習中具有針對性和指向性,更加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2014年高考考試大綱歷史(課標版)》明確指出考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雖然初中歷史教育沒有明確要求,但中考試題已逐漸與高考接軌,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悄然進行。課堂上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發揮導圖發散性優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能夠更加深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在美國內戰的教學時,為了能進一步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把美國內戰作為思維導圖關鍵詞,意義和啟示分別作為二級分支,再對二級分支關鍵詞進行詳細闡述。如說明意義中的內戰性質,要求學生結合美國獨立戰爭及內戰原因、意義說明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用這樣的思維導圖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為活躍,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有極大的幫助。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具體的思維工具,將其運用到教學活動之中,能夠呈現出多方面的積極價值,為教學活動帶來幫助。在中學歷史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思維導圖具備的作用,將思維導圖有效運用到歷史課程教學之中,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