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連城縣城西幼兒園 黃 莉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學資源。幼兒園是孩子重要的成長階段,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其趣味性,充實幼兒教學課堂,關注幼兒的個性需求。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程度以及自身興趣靈活、動態地制定活動策略,幫助幼兒能夠學會主動思考,并且在真實的接觸和感知事物之后逐漸產生一定的科學認知,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在小學科學課本中,教材的各個章節知識點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而幼兒園是孩子學習生涯開啟的地方,如果能在幼兒園接受良好的科學教育,吸收一些科學知識,并且積極引導幼兒參加各式各樣的科學活動,也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構建科學概念,較早接觸到科學事物。同時在幼兒園組織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會根據科學教育的情境安排教學內容,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與拓展,在快樂生活的同時快樂學習。在教授課堂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強調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幼兒們進行科學引導,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最大化科學知識的輸入,幫助幼兒掌握所學知識的同時能夠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科學活動作為幼兒游戲方式的一種特殊化教學,在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動手時間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方面都十分有利,所以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是十分有必要的。具體來說,由于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他們面對教師的演示動作、面部表情和語氣談吐等,就會十分好奇,然后逐漸模仿出來。這個模仿的過程,也是提升幼兒科學素養一個過程。因為哲學觀解釋過,眼到口到手到才能順利完成一件事情。而幼兒科學活動的參與過程也同樣如此,他們一方面要參與其中,遇到一些游戲障礙必須與小組內的同學合作或求助于老師,還要自己想辦法去戰勝它,這就能鍛煉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在活動過程中一些事物會使幼兒受好奇心驅使,想進一步探究科學事物背后的奧秘,從而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奠定一定的科學基礎。
所有的活動的組織都要求幼兒們理解和運用,基于幼兒們自身擁有的生活常識和學習積累,將幼兒們的知識網互聯互通,將社會現象上升到科學知識高度。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將教學活動設計為絕大多數幼兒接觸過的知識鏈,在因材施教的優秀教學方式下指導幼兒們了解各個教學重點,提升思維的靈活和機動性。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注重科學知識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教育工作者要求以身作則,堅持職業操守的同時,教育幼兒們對未來的人生觀有更多更好的發展,對教學課程的有效性加深鞏固。幼兒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們建立一些科學基礎知識鏈,理解科學現象的同時加以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堅持開放性原則,不要將教學內容囿于教材內容,聯系前期教學基礎,適當拓展后期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價值,鼓勵和監督幼兒們對所有課堂學習知識加以復習和鞏固,提高教學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比如,幼兒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充分發揮周邊自然資源的優勢,通過選擇生活中常見的葉子、花草等來開展科學活動。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大自然有更多了解的同時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科學認知,培養科學素養。在活動參與中幼兒可以撿樹葉、草地里捉蟲子、找石頭,通過各種實際活動來增強認知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能起到交流合作的目的,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教學的基礎,在幼兒園科學的課堂上,科學實驗將科學現象展現在幼兒們眼前,身臨其境,充分體會科學的形成與變化,可以大大地幫助幼兒們理解和記憶科學的神奇魅力。對公共教學設施充分利用,整合教材學習與實驗操作,為幼兒們提供積極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教師指導作用。科學的嚴謹性與危險性要求所有實驗均在教師的指導與保護下進行,幼兒們自主選擇實驗內容,教師在每個實驗重難點上配合幼兒們進行實驗操作,隨時準備給予指導和糾錯。正確歸類實驗器材,安排實驗結論總結體會,教師并做說明補充。實驗結束后,幼兒們不但在體會實驗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更在交流合作中促進友誼,團結合作。其次,教師在幼兒時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引導和幫助幼兒學習成長。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指導幼兒通過接觸大自然,觀察動植物的特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通過具體的實踐參與以及教師的指導讓幼兒掌握更多的知識,逐漸積累一定的科學經驗。此外幼兒時期本身就對一些實物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索和想象,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工作中引導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日常生活與科學教育進行銜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對于幼兒遇到的困難需要及時進行引導幫助,在鍛煉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幼兒科學素養以及文化思想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們的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在教學內容里結合實際生活,整合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把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教材內容相聯系,整合成為新課程要求下的科學知識教學內容,在幼兒們分組討論時,總結科學知識的同時,鞏固知識網,激發幼兒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們對科學的探索能力。轉變教學理念,為教學實驗增添更多可能,激發幼兒們對科學課程的無限熱情,與時俱進,隨時改進教學內容,課堂學習與實驗課程同步進行,最大限度激發幼兒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為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未來發展對策創造更多可能,發揮新課程教學質量與新時代科學的無窮力量。不僅如此,在幼兒園的戶外科學活動中,小兔子、小鴨子以及各種動植物十分豐富,是幼兒學習科學知識最好的自然資源,同時大自然的奧妙需要實際探索感知,所以科學活動的開展需要進行系統的規劃設計,必要時可以提供情境教學,讓幼兒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動植物以及其中隱含的科學知識,并與各類科學活動的內容相輔相成,拓寬科學知識范圍,讓幼兒奠定一定的科學認知基礎,有利于未來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保證科學內容的教授與拓展,增強幼兒們的理解能力和運用水平,合理安排上課時間和實驗課程,提高課程知識的內化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幼兒們的課后練習和實驗操作的學習速度和運用準確性中分析幼兒們對教學知識的內化程度,以此對自己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隨時安排最新的教學計劃,配合幼兒們的理解進度,提高幼兒們對科學的深度理解和靈活運用,讓科學從二維的書本聯通三維現實,不僅學以致用,更能觸類旁通。而在新課程要求下的教學內容更要求教師對幼兒們有更多課外了解,這需要教師與幼兒們有更多的課外互動,配合幼兒們了解和熱愛科學。比如,在撿樹葉的活動中,樹葉生長衰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并且一棵樹會掉落成千上萬的樹葉,成年人能夠理解這種植物一年四季生長變化的現象,而幼兒對一切都是剛開始接觸,并不理解這種現象,所以難免存在疑惑和好奇。因此在開展科學活動時,需要和家長一起參與,通過撿樹葉來發現不同樹葉之間的區別,發現樹葉掉落的規律以及植物生長變化的科學知識。在實際接觸中發現樹蔭樹葉之間的關系。科學活動的參與十分重要,能夠讓幼兒在大自然中體會豐富的科學知識,并通過實踐感知逐漸對科學產生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教師的科學素養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還應拓展科學活動的游戲空間,進而拓寬幼兒的科學視野,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系統的科學知識。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師堅定教學理念,結合現實生活,基于幼兒們的知識基礎,配合科學課程,指導幼兒們了解和拓展科學知識,明確自身職責,明確教學內容,為幼兒們創造積極、快樂、通俗易懂的知識網絡,培養幼兒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和科學信仰,增強科學探索能力,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