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良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涉及科技、傳媒、藝術三個領域的融合性新興專業。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已經在全國超過二百所高校設立,是新興專業中深受歡迎的專業之一。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師資力量,學科背景以及前身專業的情況的差異性,所以目前各高校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體系上存有不少差異。雖然都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但有的院校的課程可能側重影視,有的側重新媒體藝術,有的側重動畫或者攝影,各學校在專業的建設和課程改革上都在積極探索中。但總體來講,融合是總體特性,打破了專業壁壘與學科界限,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的復合型綜合藝術人才。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化建設和改革上進行創新。
目前,國內藝術類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基本是采用階段化的課程設置。這樣的教學方式優點是目標明確、課程清晰;缺點是容易造成課程的孤立化和不連續性。因此,就需要加強課程群的建設與課程的體系化建設和改革,以此來彌補這種分段課程的不足。課程的建設首先是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精選課程,在圍繞國家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基礎上,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和培養方案。并把所有的專業課程,按照課程的結合關系建設不同目標課程群,然后依托課程群的建設,進而完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化建設。把原來松散的課程,按照教學總體目標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課程群的建設上,國內的中央美術學院、同濟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院校已經在積極探索中。
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新媒體藝術方向的課程群建設和課程體系化建設為例。其課程體系的建設,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年為單位,建立課程相互關聯的課程群;組建的各種專業課程群后,研究制定一致的總體教學目標,教學資源相互共享,教學成果相互銜接,教師共同備課,共同完成總體教學目標。這樣的課程群在各個年級都有,在一個學期內,課程努力打通和相互結合,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目標。然后依托這些課程群的建設,建立完成數字媒體藝術的課程體系的建設總目標。把專業的主干課程,按照課程銜接關系,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等整合不同類型的課程群。
(一)基礎課課程群:《創意素描》《創意色彩》《設計基礎》《新媒體藝術考察》《軟件基礎》
(二)視覺與交互設計課程群:《視覺傳達》《界面設計》《數字圖形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思維導圖和創意思維》《交互設計理論與流程》《交互設計》
(三)傳統文化課程群:《中華傳統紋樣》《中華傳統造物體系研究》《新媒體藝術項目策劃》
(四)新媒體影像藝術課程群:《攝影攝像基礎》《影像剪輯》《概念影像表達》《影像裝置設計》《新媒體投影藝術》《視聽語言》
(五)新媒體藝術創作課程群:《當代藝術創作》《新媒體藝術項目實踐》《虛擬與現實》《新媒體交互游戲》《物理硬件交互》《新媒體展示項目實踐》
以這些專業的課程群建設為基礎,把課程群緊密結合起來,以學期和學年為時間單位,以課程群的階段化目標為依托,再結合實踐教學和專業工作室的結合,努力完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化建設。希望通過課程群的建設解決原來課程體系中的,課程松散的結構問題,把專業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課程群建設為支撐,以專業方向發展為目標,完善創新課程的體系化建設。
在課程的建設上,除了注重線下教學之外,還應注重結合線上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性課程的建設,依托課程群建設,打造教學團隊,積極進行一流課程的建設。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核心課程的培養,圍繞核心課程建設課程群。在課程內容建設上,也要與時俱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技術更新非???,必須根據實踐情況的發展及時更新課程。比如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區塊鏈、短視頻等很多新興技術都需要與課程緊密結合,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需要。再課程內容的更新上,除了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外,還有從實踐課程中融入。這樣更加的靈活,也便于根據現實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同時,在課程的選擇上,實行了學生選課制,對于必修課,同一門課程可安排不同的任課教師,供學生選擇。對于專業選修類課程,在同一時段,可以安排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喜好和認可程度選擇開課的課程,以此來體現學生對優秀教師和優秀課程的認可。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目前各學校都在進行學分制改革,課程設置的改革是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學生成績的評定上,可由任課教師根據綜合情況共同決定,以此來最大程度的保持成績公平,也是最大程度上利用率教師的資源,保障了教學質量。在教學評價上,可引入第三方機構,對課程進行監督和評估。以此來激勵教學質量的保障。經過以上幾個舉措的實施,在對課程和教學質量的保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國家推動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必然發展趨勢。實踐教學的推動有多種方式。比如把課程建設與實踐項目結合。把實踐項目積極引入教學中來,教學成果與實踐項目積極結合。課程群課程成果都努力與實踐教學目標相結合。比如傳統文化課程群,努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融入創意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多媒介的特色,利用本地的傳統文化、傳統民俗、非遺文化等為文化載體,利用數字媒體的專業特色和媒介特色。戲曲、書畫、詩詞、典故等大量短視頻內容開始出現在新媒體平臺上[1]。發揮短視頻、虛擬視頻、互動視頻等媒介特色,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而新媒體影像藝術課程群的課程成果,可以與一些城市展示項目進行聯合實踐教學,課程中師生們互動影像中的優秀作品可以參與城市到城市展示項目中,可以通過項目實現課程方案的落地實施,通過實踐項目檢驗作品的大眾接受度。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讓實踐中的專家擔任課程實踐導師和課程課外導師,給學生傳授實踐項目的實施策劃等經驗。學生也通過實踐項目,了解具體材料、學習如何讓項目落地和具體實施等,這些實踐經驗是課堂教學無法完成的。這些實踐項目的經驗,對學生未來就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課程的成果可以舉辦相關展覽和成果展示,既可以成為學校對外宣傳,專業成果展示的一部分,也是產教融合的一種成果體現。實踐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了教師隊伍,也促進了課程改革。
專業工作室制的建設是學科課程建設中的重要形式。中央美術學院是較早實施工作室制的院校之一。學生在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大二年級開始,完全進入各種的專業工作室,然后在工作室安排課程進行學習。通過工作室制完成教學相關任務。也有的學校施行學院專業教學跟工作室結合的方式。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其專業工作室的建設是跟二級學院平行的獨立建制,工作室跟二級學院并行。進入大二后,工作經過考核和選拔部分優秀的學生進入工作室。工作室可進行獨立課程設置,給予學分。學生可在工作室實現跨年級、跨專業的融合。工作室還可以承接對外項目,把項目融入教學。這兩種類型的專業工作室的建設各有利弊,也各有不同側重。如中央美術學院,每個專業的學生人數并不多,師資力量強,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而普通專業院校,招收數量比較大,除了注重優秀專業人才的培養外,還需要注重普通學生的培養。按照不同的目標,因地制宜地注重專業工作室建設,都是課程教學很好的補充形式。專業工作室的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工作室項目責任制,以工作室制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2]。通過專業工作室的建設整合教師、學生和社會資源。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與行業的相關企業等社會團體建立聯系,進行產學研的相互結合,與行業和企業積極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提升。在推動實踐教學基礎上,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化建設和改革,就是為了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首先,課程群建設和課程的體系化建設,就需要整合資源,改革原有的教學方法,注重資源的共享。教師要共同備課,不同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教師要根據課程制定共同目標。圍繞學科群建設,組建教學團體的建設,加強多門課程的聯合教學,多門課程的聯合備課,努力優化整合資源,整合教師和學生資源,制定共同的教學目標,努力把教學成果與實踐應用結合。這是完成教學目標的產出。
其次,把課程成果與實踐教學結合。把校外的優勢力量,如企業資源、實踐項目等,引入課堂。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利用社會資源和實踐資源協同育人。這是借助課程實現既懂技術又懂藝術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
再次,是強調教學與科研的相互結合,整個課程群就好比完成一個整體的課題研究項目。把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盡可能地把教學成果轉化成研究成果,課程的成果,教師可以申報相關教學改革項目或者科研課題,技術成果可以申請相關專利。
最后,未來的學科發展跨界和融合將會是主要的發展趨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改革和體系化建設,主要是以圍繞體系化邏輯化的課程群的建設為基礎,將課程點組建課程群,強調點、線、面的多位融合,增強專業黏性和課程邏輯性,實現培養目標的達成度。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組建系統的課程群體系,將分散化、碎片化的課程進行規范化、體系化建設,有效提高課程質量,健全、科學規劃、合理的課程目標。加強交叉學科課程群等的相關建設。增強實踐教學的融合,完善專業工作室建設和協同育人。實現一個課程體系,多種產出的綜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