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盛菊芬
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做一個有高尚情操、有責任感、有創造力和實踐力的新時代接班人,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導向。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中將教育稱作一種藝術,而且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復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種藝術。到底什么是藝術呢?法國藝術家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教學是一個充滿情感的育人過程,是認知和情感交織在一起的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可見,知識與情感是相輔相成的。目前我國還普遍存在著“重知輕情”的問題,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只考慮到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在綜合實踐課堂中,為了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提升綜合素養,必須讓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一般會設置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其中之一。把情感作為教學目標不是一種虛設,而是有其重要意義的。情感對人發展的影響極為巨大,甚至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良好的情感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心理機制。
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我們經常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一直強調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會悅納自我與他人,提高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在不同的活動主題中,我們還會將不同的情感目標滲透在教學中。例如在研究《陀螺轉起來》《玩轉竹節人》《揭秘走馬燈》等傳統游戲類的主題活動中,我們讓孩子們重新拾起傳統游戲,發現與感受先輩們的智慧,發揚與傳承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時激發學生創新意愿、培養創新意識,樹立將傳統文化改造創新,應用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的信念。
高尚積極的情感能夠使人積極向上,散發出人生光環,而扭曲消極的情感卻可能會使人萎靡頹廢,甚至走向罪惡的深淵。曾經有專家在我國青少年中做過道德、理智、生活、人際交往等情感方面調查,發現中國學生的整體水平不夠理想,而且隨著學段的升高其情感素質呈下降趨勢。我們應該還記得那個曾經奮發努力靠自己的力量考上一流大學的馬加爵,貧窮沒有壓倒他,知識沒能難倒他,最后毀掉他的就是情感問題。情感教育的缺失讓他無法自我疏導、走不出心理魔障。還有那個曾經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人救了7 人的小英雄雷楚平,最后也因為自己的情感問題成為詐騙46 萬人民幣的詐騙犯,從一個極端滑落到另一個極端。
正確的情感目標是老師們教學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工程架設。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端正和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給學生一個健康積極的情感價值導向,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
著名教授盧家楣說:愉快情緒有助于提高創造性思維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而難過、焦慮情緒則會使流暢性和變通性降低,兩者相差顯著。積極的情感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情感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動力功能、調節功能、信號功能、保健功能、強化功能、疏導功能、協調功能等,利用好情感的這些功能能夠起到有效的促學作用。比如,利用情緒的動力功能可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利用信號功能可優化課堂效率,利用疏導功能可促進學生學習內化,等等。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情感的這些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情緒。那么在綜合實踐課堂中怎樣做到以情促學呢?
愉快有趣的教學模式是很多學生所喜歡的,生動的教學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沒有孩子會喜歡古板沉悶的課堂。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什么是教學藝術,就是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說:“只要是喜歡的事情,就會盡力投入去做,這就是屠呦呦的特點”。我想這也是大部分人的共同點,對于喜歡的事情,就會積極認真去做。在綜合實踐課堂中,教師要努力積極創設條件,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懷著快樂的心情和濃厚的興趣來學習。
比如,我在四年級開設過一節《神奇的靜電》短線主題課,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靜電,包括靜電產生的原因、特點等,知識目標很明確。我本可以直接將有關靜電的知識講授給學生,方便快捷又省事。但假如這樣做了,學生短時間內可能接收了這樣的知識信息,事實上并不能深入理解,對這節課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有深入探究的欲望。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認知效果,同時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與精神,我通過現場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制造靜電”,讓他們自己“發現靜電的特點”,利用靜電的特點來“探索靜電的妙用”……把課堂設置為一場充滿探究趣味的實驗課堂,孩子們積極思考、動手實踐、歸納總結、拓展創新,在充滿學習趣味與探究激情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在活動中老師要做到課堂設置和學生心理、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匹配,要敏銳地察覺出不當之處,及時調整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到教學活動是能夠滿足其學習需要的,能夠帶著快樂的情緒學習。
評價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指導性。它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恰當的評價能夠正面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優化課堂教學,而懶惰的評價或者不恰當的評價則會消磨學生積極性,甚至讓學生向不好的方向發展。評價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情況需采用不同的方式,關鍵要做到“勤”和“恰當”。評價存在于教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小到學生的一個提問、一個舉動,都可以進行評價。曾經聽過一位老師的綜合實踐課,在課堂中她提出多個問題,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地回答。每個孩子在回答結束后都會用期待的眼神看著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一兩句反饋。而這位老師卻僅僅用簡單的“好”“請坐”結束了互動。學生心中肯定存在這樣的疑問:我的回答是不是正確的?我的回答真的有意義嗎?是不是不回答這個問題也不要緊……最終勢必會打消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需要勤快而恰當,以鼓勵為主,有明確的指導意義,給學生以積極的信號,讓學生在主觀上感到滿足,從而提高學習激情,優化課堂效率。當然不是每次評價都是非常完美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調整評價方式,達到教學活動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一,使學生以積極快樂的情緒學習。
老師寬大的教學情懷是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以情促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課堂回答、作業質量等都是對學習的真實反饋。在綜合實踐中,有些老師更加關注回答的準確性和作業的正確率,而忽略了這其中反映出的問題。例如反復指導過的思維導圖,學生還是會混淆層級之間的并列關系與隸屬關系,或者將簡潔明了的關鍵詞描述成一句話等。反復強調的事情,學生為什么還會錯?面對學生犯的錯,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曾聽過華應龍教授的講座,他的觀點就是要允許學生犯錯,把課堂中的差錯化為一種教學資源。首先教師要有“容”錯之心,讓學生“明目張膽”地把錯誤呈現出來,找到了病癥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治錯”。為什么學生一直都畫不對思維導圖,原來關鍵詞的提煉和各級主題的隸屬關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大難點,而老師沒有把這些作為難點來攻克。有容乃大,在錯誤出現的那一刻,會發現很多之前沒有關注到的問題。其次教師要有“融”錯之行。探明原因,找到問題根結,及時采用正確的方式對暴露出來的和尚未暴露的問題進行引導疏通。弄清了學生畫不對思維導圖的癥結,老師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對“提煉關鍵詞”和“主題關系”這兩項內容進行強化指導,解決這兩只攔路虎。用矛盾的辯證統一原理來看,錯誤有時候也是走向正確的一條路徑,沒有錯誤,怎么知道正確呢?融會貫通,讓正確在錯誤中成長。教師還要有“容”錯之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悅納自己和他人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在差錯中尋得的育人價值。學習不是為了解對一道題,而是為了做對一個人,學做真人。
作為學生,沒有不犯錯的時候,成長就是在不斷的錯誤中找到對的方位。當然,允許犯錯并不等于鼓勵犯錯,減少犯錯仍舊是一條必須堅持的原則,只有學生在盡最大努力避免出錯的前提下犯的錯誤,才最具有教育價值。教師具有了這樣一顆仁者之心,對學生進行柔和地疏導,定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喜愛你的課,也能很好地把所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老師對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有人生情感的影響、培養、引導、教育。在綜合實踐課堂中,我們需要不斷地重視、發掘和利用好情感教育,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的人,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