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 王小偉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為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這是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的定海神針。當然,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并不是單獨指導歷史教學,而是相互作用,集中于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史料作為最能體現歷史本質的層面,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受到有限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們往往不夠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迫在眉睫。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實證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核心歷史素養,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歷史知識。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科學運用和理性思考分析,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加深刻且直觀的認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形式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空間觀、時間觀。史料實證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證據核心素養,從而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發展。
在促進學生史料實證運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歷史課程目標:
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載體,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
其次,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能夠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
再次,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最后,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廣泛,這不僅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了廣泛的史料選擇空間,也增加了教師選擇史料的難度。因此,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重點,在大量歷史資料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目的性的典型史料,在與教材結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史料的價值,幫助學生提高展示史料的能力。
例如:在說明有關北宋的歷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經濟和社會風俗,教師可以選擇具有藝術性和裝飾性的《清明上河圖》及其后期版本,供學生參考,這幅畫既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的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繁榮的景象,也清晰地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繪畫引入歷史場景中,很好地了解北宋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學生找到的各種版本的變化入手,利用歷史資料,深入分析這些變化背后的時代因素,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因此合理選擇史料,多角度挑選史料,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歷史資料搜集展示能力,還可以促進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進。
興趣是學生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方法和形式,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
以學生積極參與角色表演和體驗學習法為例,如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通過公民大會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特點”的學習中,借助了模擬情境的模式: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開展公民大會,引導學生分別扮演相應的角色。之后,教師提出了問題“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如何運作的?”伴隨著學生的情境模擬和演繹,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導向下,積極主動參與到探究學習中,最終引領學生對古希臘民主政治形成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再例如:以自己曾經教授的“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教學為例,結合教學內容,以問題導向的模式引領學生對“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展開合作探究學習,并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代議制。在具體開展問題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我結合英國通過公投的方式選擇脫離歐盟的政治事件,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并提出三個問題:英國的內閣成員大體上是同意還是反對?英國女王如果持有反對的態度,能否阻攔英國脫歐的作用?假如英國議會中多數成員都極力反對脫歐,結果又會怎樣?之后,對全班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地劃分,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不僅加深了知識的理解,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教師在利用史料資源進行課程教學實踐時,應深入挖掘史料資源中蘊含的人文知識,使學生在史料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培養情操,提高綜合素養。
如教師在指導學習五四運動內容時通過數據授課,學生可以拓寬巴黎和會、北洋軍閥統治等學習視野,在分析歷史數據資源的同時,學生可以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資料的方式再現歷史場景,真正感受到五四運動中滲透的年輕人的進步活力,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如何將歷史與實踐相結合,如何與現在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從而思考新時代如何發揚五四精神等深層次的問題。
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使學生在真實的體驗到進步思想的意義,深化了史料教育的教育意義。
在歷史課程的研究和學習過程中,歷史數據資源最直接的作用是支持歷史結論,為歷史研究和分析提供必要的物質證據,是再現歷史、反映歷史客觀事實的重要一環。隨著時代和思想的發展,人們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事實的態度和看法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時我們便需要史料的證據作用,以便正確、客觀地判斷歷史發展的進程。
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現象背后的歷史規律,進而對歷史進行合理的懷疑和思考,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批判性思維的指導下,把握好教科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最近聽到的一課中,有對“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內容進行評價,探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狀況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巧妙地根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的經濟、生活變化情況選擇正方和反方,通過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研究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在彼此的交鋒中看到對方的論點、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學會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樹立全面的觀點。
歷史是動態的,而歷史知識本身是靜態的。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高中歷史教學最好的策略是“以橫向分類把握本質,從縱向看主題”,其中歷史發展的階段主題和時代特征是歷史學習科學教學的本質。如何正確把握舞臺主題和時代特征,需要史料作為載體:一是“選擇史料”,二是根據史料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具體發展過程和存在情況。通過史料的運用,不斷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讓歷史在主體意識中不斷再現與復活,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要手段,同時,這也是思考、認知和自我歷史解讀的過程。通過理解,我們可以不斷地還原歷史的真相,恢復歷史在個人思想世界中的本來面目。
總之,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已成為高中歷史教學行動研究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收集整理史料,創造生活情境或學術情境,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積極探索史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參與、建設和共享歷史課程,將成為新的高考、新課程改革后高中歷史教學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