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然果旁,馮二旺保,朗關富,張麗娜,于學安*
(1.芒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站,云南 芒市 678400;2.芒市風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芒市 678400;3.德宏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云南 芒市 678400)
甘薯俗名又叫紅薯、紅苕、番薯、地瓜,屬旋花科植物。從番薯的名稱看,其為外來物種,其追溯德宏種植甘薯的歷史可查閱到明清時期,但是德宏甘薯的種植一直是采用小農經濟發展的思路,只局限在自給自足,生產力水平較低。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甘薯的認識水平提升,優良甘薯品種的引種試種成功,以及市場需求量的增加,甘薯種植成效的進一步顯現,德宏甘薯產業發展進入新的紀元。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甘薯功能的不斷研究、探索和開發,農業供給側政策的實施,農耕制度探索改進和調整,農業新技術元素的不斷植入,特別是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甘薯多元化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甘薯市場價格的拉動,甘薯產業得到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德宏州也緊緊抓住甘薯產業發展的機遇,利用德宏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進行甘薯產業發展。德宏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和各縣市農業部門從2011年就開始對甘薯種植技術的研究和品種的引進試驗種植。特別是2019年,德宏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結合科技項目進行夏季甘薯幼林膠林的套種和冬秋季反季節種植試驗,2020年又實施了甘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試驗。通過實地測產和召開甘薯種植鑒品會,目前已篩選出適宜于德宏種植且市場需求量大、價格高、品質優的煙薯25、普薯32、龍薯9號、紫薯8號、紫羅蘭等優良品種。據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德宏州全年累計種植面積已達1005 hm2,其中:夏季種植670 hm2,秋冬季335 hm2;夏季平均畝產量在37.5 t·hm-2,總產量2.5萬t,產值3750萬元;秋冬季平均產量30 t·hm-2,總產量1.0萬t,產值2500萬元。
受小農思想和種植習慣影響,德宏大多數農民一直將甘薯種植作為庭院種植和利用荒地進行種植,其規模小、種植技術缺乏、產量低、品質差,基本沒有商品率,只滿足于自給自足或用于飼料。
目前,德宏甘薯種苗的繁育,多數由個體種植大戶提供或者外來種植戶自備種苗種植,多數散戶仍然選用當地傳統老品種。農業管理部門無法對甘薯種植種苗質量進行管控,甘薯種苗質量無法監管,甘薯種植成效不高,只是解決了當地市場的小部分需求和自身需要。
市場銷售問題一直是產業發展最關鍵的核心問題,產業做強做大,市場起著決定因素。當前,德宏甘薯的銷售,多數依靠當地的種植大戶或者所謂的甘薯種植合作社進行,隨著電商平臺和微商的發展,部分種植戶開始嘗試線上銷售甘薯,同時部分種植戶利用傳統的手工技藝進行簡單加工,制作成甘薯粉條、甘薯干等進行銷售。這樣的銷售運作模式,只適宜于小規模的種植發展,對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起不到多大作用和貢獻。
一是雖然德宏州已成功篩選出適宜德宏州種植和發展煙薯25、普薯32、龍薯9號等優良品種,但是其儲備深度、數量與甘薯產業發展所需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二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先進的集成技術應用推廣還只是在培訓上、口頭上,實際種植過程中應用的還少。三是甘薯種植技術研究和探索還正在進行,特別是秋冬反季節種植技術正在試驗中,雖然通過幾年的試驗探索,也積累和總結出一定技術經驗,但仍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成熟的和穩定種植技術體系。四是由德宏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探索、總結出的德宏甘薯種植技術規程(試行)還處在實驗、驗證中,正式的地方甘薯種植標準尚未實行。
德宏自然資源優勢突出,花開四季,果結周年,其有利的地理區位優勢,養育了世世代代德宏人民。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德宏冬季農業的發展,德宏冬季馬鈴薯、甜脆玉米、西甜瓜等冬季反季節農作物成為德宏人民的驕傲和代名詞,為德宏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成為脫貧致富的產業。但是將甘薯作為冬農發展才剛剛起步,開發力度不足,難以形成規模種植和商品性發展。
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改變當地農民小農經濟種植的意識,轉變甘薯種植作為產業化發展的思路。二是強化品種優勢的認識,積極種植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好、品種產量高、品種優的品種。三是提高種植技術融入生產的意識,讓農民甘薯種植得到品質優、產量高、種植成效明顯。四是提高甘薯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確保德宏種植的甘薯不僅產量高、品質優,還要具備產品的安全性能。
一是從品種的培育上做文章,農業的各級各職能部門,要加快優良甘薯品種的試驗篩選,找準適宜于德宏不同種植季節、不同地域市場需求、不同食用類型和利用開發類型的優良品種。二是要解決甘薯種植技術的短板,掌握甘薯品種種植技術、種植密度、種植模式、栽插方式、肥水管理及控稍控旺和適時采收的關鍵技術。三是要解決培育優良甘薯品種儲備問題。長期種植的甘薯品種會出現品種退化、市場需求變化、病蟲害滋生防治難度增加、產量和品質降低等,為此必須做好新優良品種的引種試種和培育優良品種,時刻準備好優良品種的更替。四是要加大新技術的開發研究,為德宏甘薯產業的發展,做好技術保障。
產業精準扶貧是國家對農業各級各部門提出的要求,也是將輸血式扶貧轉變成造血式扶貧的有效手段。對于各科研院所、高校和技術推廣部門,將科技技術和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是職責所在,也是社會責任的具體要求。為提高德宏甘薯種植技術水平,作為科技職能的我們,將從最基本的環節為甘薯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幫助,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難題。一是我們將通過技術培訓會的形式,提高種植甘薯的基礎種植理論;二是通過現場培訓和解答甘薯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三是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實地疑難解答;四是做好生產種植調查,及時提醒種植戶近期將進行什么農事操作和開展技術指導。
為穩步推進德宏甘薯產業的發展,要利用好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優勢、品種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部門影響,充分結合德宏甘薯產業實際,及時找準、發現德宏甘薯產業發展的問題,通過產學研把脈,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優化技術措施和完善發展思路,構架德宏甘薯發展體系。
德宏甘薯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持和參與,特別是甘薯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的建設,更需要種植企業的融入。只有抓實企業的發展,通過企業的基地示范帶動、市場銷售渠道的打通、甘薯產業鏈的延長和“三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引領,才能更好的推動德宏甘薯產業的發展。
在任何作物的栽培過程中,要實現綠色高產優質離不開三要素:良種、良地、良法。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如此,為進一步發展好甘薯產業,我們必須解決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問題———種苗。為更好的發展好的甘薯產業,必須加強甘薯良種種苗繁育基地建設,解決種苗購買難、購買貴、種苗質量等產業發展問題。通過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一是為得高產優質提供品種保障;二是能及時為種植戶提供發展所需的優質種苗;三是能確保種苗質量和品種純度;四是通過批量生產降低種植成本。
在盡量保證外銷甘薯商品率的情況,對剩余小甘薯、病蟲薯、殘次薯進行加工開發利用,降低甘薯種植戶的經濟收入損失,發揮等外薯的利用價值,增加經濟收入。同時通過精深加工,對適宜于加工型的甘薯進行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品種特性優勢,挖掘市場潛能,增加本地甘薯種植戶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