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枝,尹葆青
(1.鶴慶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鶴慶 671500;2.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鶴慶縣分校,云南 鶴慶 671500)
鶴慶縣位于滇西北高原,地處東經100°05′—100°25′,北緯25°51′—26°42′,農業生產區海拔1162~3250 m[1],境內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具備一年四季種植馬鈴薯的氣候條件。近年來,農業科技部門以“將馬鈴薯生產發展成為縣域特色支柱產業”為目標,已篩選出一批適宜于不同季節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摸索出一系列適宜于不同海拔的高產栽培模式,具備一年四季種植馬鈴薯的科技支撐。但目前由于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實用科技普及率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因素的影響,馬鈴薯種植經濟效益較低。為促進馬鈴薯種植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文章通過分析鶴慶縣馬鈴薯生產現狀和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根據2019年統計結果[2],鶴慶縣馬鈴薯種植面積2800 hm2,分布在海拔1162~3250 m的全縣9個鄉(鎮),平均單產鮮薯26607 kg·hm-2。其中,小春馬鈴薯在壩區和低熱河谷區分散種植,面積734 hm2,單產25500 kg·hm-2;大春馬鈴薯集中在草海鎮西山片區的馬廠、新峰、安樂3個村委會種植,面積2066 hm2,單產27000 kg·hm-2,該區是鶴慶縣馬鈴薯主產區,具有土壤肥沃、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降雨適中且溫濕度變化適宜馬鈴薯生長發育的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具體而言,該區土壤屬微酸性棕壤土,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馬鈴薯品質的提高;年平均降雨量1260 mm[3],其中4—6月和7—8月的自然降雨量分別占全年降雨量的20%和60%,自然降雨集中時段與馬鈴薯需水時期相遇較好,有利于馬鈴薯生長發育;年日照時數2200~2400 h[3]主要集中在前年11月至次年6月,符合馬鈴薯生長發育對光照的需求;年平均氣溫8.9℃[3],3—9月的氣溫變化,適宜于馬鈴薯植株及塊莖的生長發育;該區病蟲危害少,馬鈴薯生產一般不使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有利于綠色食品牌的創建;區域內可用于馬鈴薯種植的耕地面積廣闊,有利于馬鈴薯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為促進馬鈴薯生產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鶴慶縣農業科技部門因地制宜,不斷引進并篩選出適宜于不同季節種植的新品種,摸索出適宜在不同區域推廣應用的高產栽培技術。1996年首次引種脫毒馬鈴薯“中心24”在新峰村委會連片示范種植5.5 hm2,平均單產44812 kg·hm-2;1997年在馬廠村委會引入加工型品種“紫花大西洋”3.3 hm2,單產達46104 kg·hm-2;1998年菜用兼加工型馬鈴薯“合作88”引種成功,在市場上很受青睞,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0年引入“麗薯6號”、“麗薯7號”等中早熟品種在不同區域試種成功,現已成為當家品種。2007年鶴慶縣被列為全省“萬畝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縣,從迪慶州種子公司調入“合作88”一級種薯180000 kg,在西山片區建成以“合作88”為主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656.7 hm2,在滿足當地用種的同時還為周邊地區提供優質種薯。同時將測土配方施肥、高壟雙行播種、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實用配套技術推廣應用于大春馬鈴薯生產中;因地制宜將桑園套種早春馬鈴薯技術推廣應用于鶴慶縣壩區小春馬鈴薯生產中;將稻草覆蓋馬鈴薯全程免耕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于低熱河谷區冬早馬鈴薯生產中,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應用,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
鶴慶縣交通網絡便捷暢通,縣域內有汽車高速公路、火車高鐵站及飛機場,為馬鈴薯向外輸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迎來無限商機。據調查統計,全縣所產的馬鈴薯約50%用于滿足當地生產生活所需,其余50%作為蔬菜銷往縣外,常年外銷馬鈴薯3萬余t。隨著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工作的推進,自2013年以來每年都向保山德宏等地供應3千多t鮮薯作為冬早馬鈴薯用種,種薯外調提高了馬鈴薯種植的經濟效益。
鶴慶縣草海鎮西山片區區人少地多,長期形成廣種薄收的種植習慣;加之受生產成本投入的限制,測土配方施肥、高壟雙行播種及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高產栽培技術得不到大面積推廣普及,缺乏必要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措施,馬鈴薯產量低品質不優,達不到品牌化生產水平,導致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小春馬鈴薯種植面積734 hm2,零星分布在全縣9個鄉(鎮),產品以自給自足為主,經濟效益不明顯。
一直以來全縣境內都沒有馬鈴薯龍頭企業,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各自為陣,馬鈴薯生產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如食用型馬鈴薯主要依靠商販零散對外調運,產品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加工型馬鈴薯雖產量高加工品質好,但沒有銷售保障,在銷售受阻時只能轉為飼料用途,致使農戶不敢大面積種植;種薯生產因沒有企業支撐,只能以菜用用途往外調運,經濟效益較低。由于馬鈴薯生產的社會化組織程度低,產業鏈短,嚴重制約著產業的快速發展。
鶴慶縣馬鈴薯主產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田間道路不暢通,機械化耕作受限,勞動生產率低。水利設施缺乏,農業生產主要是靠天吃飯,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產量不穩定不利于訂單生產。傳統的貯藏觀念和有限的貯藏能力降低了馬鈴薯種植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為:農戶沒有貯藏增值意識,馬鈴薯銷售以田間即挖即賣為主,銷售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貯藏設施落后貯藏能力有限,制約著“企業+基地”生產模式的發展;種薯貯藏條件差,導致種薯腐爛嚴重,病害傳播加速,從而降低種薯品質。
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馬鈴薯產業作為當前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切實加強領導,做好產業發展的組織和技術服務工作,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以高產創建和種薯繁育基地建設為平臺,結合不同生態類型和生產條件,把草海鎮西山片區建成以種薯擴繁為重點的高寒春作優勢板塊,在低熱河谷區以稻草覆蓋全程免耕栽培技術為突破口發展冬早馬鈴薯優勢板塊,在壩區和半山區發展早春馬鈴薯優勢板塊。擴大種植規模,建設中心示范區,引導農戶使用脫毒種薯、高壟覆膜、桑園套種、機械化耕作、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使馬鈴薯種植實現區域化布局和標準化生產。
加大投資融資力度培育馬鈴薯生產龍頭企業,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實行合同種植、合同收購、統一調運、統一營銷的運營模式,發揮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和協調職能作用,加快馬鈴薯生產的產業化進程。同時抓住當前和今后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市場發展機遇,加大產品注冊商標、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定工作力度,把鶴慶馬鈴薯打造成名牌農產品。
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按需排灌,逐步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加快農田機耕路建設,實現田間道路暢通,為機械化耕作提供便利,提高馬鈴薯種植的勞動生產率。引導和幫助農戶加快馬鈴薯貯藏窖建設,改善貯藏條件增強貯藏能力,實現淡貯旺銷、均衡供應,有效解決種薯不安全、鮮薯集中上市、價格不穩定等問題,為馬鈴薯生產增產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