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侯保成(北京市特級教師)
減負是一個熱議了多年的話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首先是政府的頂層設計,比如,治理體系問題、學制和課程問題、督導和評價問題等。作為基層學校、普通教育工作者,應該是立足本職崗位思考謀劃,圍繞自己的學生想辦法、做文章、闖路子。從表面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教師留作業太多,或者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過多所致,而根子里卻是學生學習效益的問題。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雙減”的問題,從國家社會層面,是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的問題;從學校、家庭和師生層面,卻是提高學習效益的問題;從教師層面是如何教的問題;從學生層面是如何學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想不想學的問題。于是,這就引出了決定學習效益的關鍵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我在初中、小學、幼兒園、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都有過從教經歷,有20 年校長經歷,7 年集團學校副校長經歷,對基礎教育領域各學段學校情況比較熟悉。作為一名思政特級教師,我也一直致力于育人實效性研究。我深深感覺到: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學習最關鍵的問題都是責任心問題。所以我們說:“‘雙減’背景下,更要重視學生責任心的培養。”
做責任心教育研究的人很多,抓責任心培養的學校也很多,但把責任心培養落到實處,形成傳統和特色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感受。說起責任心,我們用得最多的詞是“培養”。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學生希望我們“培養”嗎?喜歡我們這樣“培養”嗎?教育者以為自己在為學生好,學生卻不能理解和接受。這應該是責任心培養方面最大的問題。二是忽略了家長的有效引領。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需要一致性,家校需要攜手同行。但是很多時候,家校溝通變成了學校匯報成績,老師吐槽問題,對家長教育孩子并無幫助。家校溝通效果不佳,學生責任心培養不能形不成合力。三是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責任心培養方面,教師是專業教育者,應該知道如何培養學生責任心,但是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如偏重結果評價,導致教師自然就不主動、不積極。教師不能發揮主導作用,是學生責任心培養的重要原因。
這牽涉一個育人觀的問題,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基于此,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幫學生認識到: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履行義務才能享受權利;成長就是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當我們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其實就是把責任意識埋在了學生心田里。學生有了當家做主的感覺,就有了責任擔當的意識。學生自己決定要做的事,他自然愿意全力以赴負責。當然,學生也有虎頭蛇尾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這就需要大人的鼓勵、支持和協助。
多年來,相當一部分家長打著“安全和愛”的名義,一廂情愿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說:“你的任務就是學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用做。”在學校里,教師對學生說:“你的任務就是聽話,老老實實按我說的做就可以了。”于是我們看到了一批“沒有心的學習機器”。因為沒有心,所以他們習慣說“無所謂”“隨便”;因為“無所謂”“隨便”,他們對什么也不感興趣,經常會丟三落四,作業、水杯、衣服……經常會找不到扔哪里了。所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就要把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給他們去做:尊重學生,所有的規則都要和學生商量著制定;信任學生,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大人不要隨便插手干預;理解學生,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做事出現了問題,不遷怒,不埋怨。學生在做好自己的事情時,責任心自然也就養成了。
很多時候,責任心培養的失敗源于我們對責任心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如果把責任心僅僅當成一種態度,停留在思想教育層面,沒有富有成效的習慣訓練,責任心是很難形成的。
我認為,培養學生責任心,要做到以下六點:道理是知道的,是非是明白的,規則是明確的,底線是清楚的,評價是科學的,管理是形成閉環的。“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四個要素。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學生明是非、知道理、有沖動、有意向的時候,一定要趁熱打鐵,把想法變成做法,把做法變成說法,把說法變成習慣。在責任心的培養方面,我們主要是通過“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來實現的。我們堅持組織兩類活動:一類是全員建立“學習小組”,開展學習小組之間的競賽活動,發揮“雁陣效應”,讓每個人在共同體中資源共享,互相促進。第二類是每個人“和自己賽跑”,制定符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然后把規劃變計劃,把計劃變一日常規,通過個人“時間管理”,讓自己什么時間干什么事,如何干,干成什么樣,都清晰具體。
為了促成這些習慣的落地,我們高中借助“生涯規劃”系列課程,初中借助“學習有方”管理手冊,小學借助“自動化班級管理”和爭當“自主之星”,讓行動有抓手,過程有評價,效果有甄別。
家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校共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此,學校向家長傳播科學系統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有助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形成合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而學生責任心的培養,靠學校教師,更要依靠家長,最重要的是家校同步。在家里,家長要培養孩子做事的能力,給孩子提供做事的機會,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學校,教師要體現專業教育者的水平,做學生責任心培養的導師。要放得開,盡可能多地鼓勵學生獨立自主;要抓得住,用好評價,關注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學生在學校犯錯誤惹麻煩的時候,家長要做孩子勇于承擔責任的榜樣,積極配合學校教育,不偏袒,不護短。家校合力,學生的責任心自然就養成了。
責任心培養問題,歸根結底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問題。在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學生會學、學會、樂學是關鍵。對學生而言,責任心不足,往往是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往往是對這件事不在行;對這件事不在行,往往是對如何做好這件事沒有正確的方法。所以,責任心培養問題的突破口,是教師帶領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的關鍵是啟動內驅力,找準生長力,發揮戰斗力。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知道自己希望要什么,能成為什么,并且知道自己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當一個人的志向和中國夢結合,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結合的時候,那他顯現出來的內驅力一定有勢不可當的勁頭。當然,按照道德發展規律,學生的成長動力“我從不想惹麻煩”,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大境界,這是需要不斷引領和提升的過程。
當學生有了責任意識的時候,如何提升自己的負責任能力,養成負責任習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長期遠景目標變成近期具體小目標,設計出達成小目標的方法路徑,融入自己的一日生活常規,通過堅持“和自己賽跑”,不斷慶祝享受目標達成的“小確幸”,每天進步一點點,行動就會有收獲,堅持就能有奇跡。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如果在自我責任心培養的過程中,成立一個學習小組,建立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則彼此感召,彼此鼓勵,彼此促進,更利于責任心的生長。
“雙減”,減少什么?一定是那些不符合教育規律的“病毒土壤”。“雙減”,不能減什么?一定是經歷了歲月考驗的“教育真經”。教育質量的標準不能降低,人才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不能降低。所以,“雙減”形勢下,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責任心的培養。只有關鍵環節抓住了,“雙減”目標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