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平
(江西農業大學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習近平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1]。當下我國多數鄉村適齡勞動人口嚴重不足。鄉村沃土是人們生命得以退守的永遠的家園,是人們從技術所圍裹的現代性藩籬中可退而守之的生存底線[2]。要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3],首先得人才回流,用科技為先導,并將之與土地、資金等有機結合,方能有業可創、有業可就。人才從何而來?如何能為鄉村發展所用?從新中國成立70余年的經驗來看,人才主要由全國涉農高校直接或間接培養、培訓而來。涉農高校要承擔起強農興農的任務,“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4],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促進農科人才培養與農戶科技需求對接,是促進農科人才有效服務鄉村的便捷通道。居于教育學的視域,筆者以為,可從以下維度共同用力。
就目前各大涉農高校招生統計情況來看,全日制大學生中,第一志愿報考農科的學子比較少。在農業院校普遍全科招生的大背景下,傳統農科專業的錄取分數往往處于學校下端,很多學生都是因為填寫了服從志愿而調劑到農科專業,往往學習動力不足。或許正是出于對這一現象的預判,教育專家福斯特曾反對將在校大學生列為農業教育的對象,理由是“如果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其求學的目的是為了離開鄉村的話,那么任何學校中的農業課程對于他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4]。為了避免農科大學生陷入這樣的窠臼,在全日制農科人才培養之初,做好思想宣傳,穩定學生的學習心態,增強學科的知識性與興趣性就特別重要。當然,光有興趣和情感還不一定能夠留人才,畢竟,“80%以上的農科專業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希望通過上大學‘走出’農村,以期有更好的發展”[5]??梢韵胍?,這些學生的專業學習成效會因其動機而受到一定限制。不過,農科學生中80%來自農村家庭,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扭轉局面的可能,那就是為農科大學生提供寬松而舒心的學習條件,即免除他們大學期間的學雜費。當然,任何一項教育政策的出臺,都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情況,但當前我國農科專業招生規模普遍較小,學生人數并不算多,在農業優先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戰略面前,它具有可操作性。況且,在此若干年前,為鼓勵大學生報考師范院校,就曾在這一學科領域施行過學雜費全免的政策。在一個時段內,實施農科學生學雜費全免政策,對于一些農科學生及其家長來說,可以減輕不小的負擔,很有吸引。因此,自然能夠增加學生主動報考農科專業的比例。
同時,在培養環節,注重學科融合與課程思政。經濟激勵并非全能,還需發掘學生的內生動力。一方面讓農科生做農戶科技需求的代言人,將農戶科技需求的缺供面及新渴求呈現到教師面前,將國家力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規劃及緊迫任務放置到培養方案中,用 “新農科”思想改造升級現有農科專業,以適應并引領農村新業態的創新發展。拓展現有農科專業的課程目類,增設“農村社會學”“農業人物評說”“習近平‘三農’情懷專題”,以及“互聯網+現代農業專題”等可以筑牢農科大學生強農興農情感的課程。另一方面,加強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師用科學精神及學科發展魅力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與信仰力;思政課教師用“三農”發展與中國夢追索的關聯性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同時運用“感恩—回饋”心理傳導規律,講清講透免農科專業學雜費的初衷及國家的投入,強化農科大學生報效社會的責任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打下服務“三農”的扎實功底;輔導員們及時宣講最新“三農”政策,跟進學生思想動態,利用互聯網創建一些校友幫扶學弟學妹互動平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及感悟,鼓勵農科大學生主動關切“三農”科技,從中感受到“三農”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及自己可以預見的發展前景。
知農愛農是農科大學生服務農業農村的重要情感支撐。然而,當下農科大學生中,“以專業眼光去主動了解農戶科技需求的占比不高,只有32.2%;以農戶科技需求為學習導向的則更少,只有17.8%”[6]。因此,打破學生學校課堂教學及校本實踐基地為邊界的培養體系,開辟全員農科大學生直赴鄉村體驗學習的通道,依托培養經費、校友資源、教師項目及區域農技專項,濃縮成游學基金,在學生大一和大三的時候,各劃出半個月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由專業教師群策群力設定相應的任務要求,直接深入鄉村腹地體驗學習,是應對困境和培育學生知農愛農情感與能力不可或缺的環節。
農科大學生直赴鄉村體驗學習當然具有多種方式,但與當下鄉村治理最契合的,還屬志愿服務?!爸驹阜帐谴迕褡灾蔚膬仍谝螅彩腔鶎又卫淼牡湫吞卣鳌盵7]。因為志愿服務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參與社會的公共服務及公益活動。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保障農村真心實意歡迎農科學生的停留與介入。畢竟,我國農業的空間布局及生產方式,決定了生產利潤空間總體狹窄的特征。為實現糧食安全,國家取消了農業稅,村集體失去了提留農業稅的可能,加之鄉村缺乏集體實業,村級財政收入幾乎為零。因此,大多數鄉村無法支撐農科大學生入村中蹲點學習的經費開支,更無法給付報酬。
同時,從農科大學生自身的維度看,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在學校讀書,參與社會活動有限,社會角色承擔能力有限。教材編寫多來源于西方農業教育專家的成果,嫁接了國內的新興研究成果,但所授知識技能大多以理想模型為假設鋪陳開來,與我國農業農村的實際有一定的出入。因此,農科大學生所學的知識無法直接與農戶科技需求精準對接,自然也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農戶的完全肯定。所以,大學生以志愿服務方式深入鄉村,體驗農戶科技的真實需求,將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投射到實際之中,發現問題,找出自身不足,感受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思索自己作為專業人才能夠突破的領域,找尋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增強自己再學習和再研究的能力,從而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真正做到知農愛農,“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此過程中,農科人才還可以體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及服務鄉村的決心。在鄉村志愿服務當中,每組學生都要出成果,既促進了學生成長成才,又推進了農戶科技需求得到滿足。
農科大學生培養的目標是服務“三農”,但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背景下,小農戶生產模式依然居于主體,傳統農業生產的貨幣性收益很小,而非農產業更是少之又少。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農科學生鄉村就業創業的比例自然不可能高。有少數農科畢業生想依托專業搞創業,由于剛出校門,重理論、缺實踐,社會閱歷不豐富,看問題不全面。加之資金缺乏,往往小打小鬧,單打獨斗,起點低、實力差。盡管專業優勢明顯,但對法律、財務、各級政府政策、農村人情世故掌握少,不善于搞合作,不善于從政府那里尋求技術信息、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在市場競爭中,困難重重。幾經博弈,能夠在艱苦創業中突破困境的少之又少。因此,多維突破,試行農科畢業生鄉村就業創業激勵政策,是真正將他們留在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可積極做好鄉村產業規劃,定向引才給優惠。一是利用國家振興鄉村戰略發展機遇,因地制宜興產業。就激勵創業創新的入鄉農科畢業生而言,他們有專業特長,創業創新的技術優勢明顯,但缺少資金??赡7赂母镩_放之初引進外資時期的“中外合作”模式,為入鄉創業創新的農科畢業生提供為期5年的免稅政策,同時按照小微企業供貸標準,給予他們資金扶持,以激勵他們入鄉創業創新。二是筑巢引鳳,加大農業產業規劃宣傳。圍繞本地區的資源、市場等要素,進一步做大做強傳統的優勢產業,對新產業、新模式一定要慎重,只宜作為政府主導的科技攻關來做,創新由政府來“買單”。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后,基層農業主管部門印制產業指導手冊,創建產業規劃網站,制定產業規范,明確當地發展什么、限制什么,哪些產業將得到政府的扶持,哪些產業將受到限制,使農科畢業生能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針對農戶科技需求,積極開創新產業,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所需。
另一方面,扣緊創業輔導校鄉鏈,不拘一格辦產業。一是在產業發展之初,農業部門要牽頭市監、國土、環保等部門,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指導和服務。特別是對政策性門檻、長遠規劃方面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防止起步就是非法的,造成創業的挫敗。幫助農科畢業生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引導其在創業之初定下切實可行的目標,“農”字當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而不是局限于普通家庭農場的水平和規模。二是啟動農科畢業生技術入股創立混合型農企。當前,鄉村正致力于發展村集體經濟。它自然不同于20世紀50—60年代那種單一的集體所有制,而是可以允許私人入股。如果能給農科畢業生以技術入股的政策傾斜,在鄉村美化亮化、網絡全覆蓋的情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農科畢業生入鄉創業創新,推動農村人才回流,增強農戶獲得感。
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初衷是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民自身學習需求,加強農民政策理論水平、實用技術和生產經營能力、創業就業能力的培養。它是農科人才培養與農戶科技需求對接的中體量范本。
與全日制農科大學生高起點、擔綱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發展走向的先鋒力量不同,農民大學生是立足于鄉村本土、從農業農村發展真實需求的角度求索新路徑的實干型人才。與原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社來社去”的培養模式相似,2004年以來啟動的農民大學生培養工程中,生源就是各省區地地道道的農民,具有極大的鄉土性。農民大學生大多數是在鄉創業創新的主力軍,可以稱得上是鄉村精英。與父輩農業生產追求生存性需求的經濟倫理不同,他們普遍敢于承擔市場風險,趨向于追求農業生產的利潤最大化。他們中既有長期以來在鄉村扎根的對傳統實用農技十分熟悉的留守農民,也有結束務工生涯返回鄉村的新農人。返鄉農民中有少數是無法適應城市務工生活的人,他們大多數在城市務工期間,感受到自身市民化的可能性很小,在城市生活猶如浮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加之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政策導向,使他們想攜帶自己在務工期間積累的資金,回歸鄉村創業,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安全感的情境下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然而,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農業科技的吸收和運用能力不足,在“三農”領域創業創新困難重重,因此特別想獲得新的學習機會,來提升自己。而黨和政府也認識到制約“三農”發展的人才困局,設立專項工程,投入巨資來為農民大學生提供免費教育。兩相對接,一些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農民,積極參與到國家“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中來,成為光榮的農民大學生。還有小部分農民大學生,本身是大學生出身,但并非農科專業畢業,他們抱著濃郁的鄉土情懷回歸鄉村,迫切地想做成一些事情。他們往往比較年青,對于他們來說,農民的“身份”并不丟人,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職業”,他們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人才資本。同時,他們也向世人揭示出一點,即要做懂技術的農民,不能只靠父輩口耳相傳的經驗,必須要不斷接受教育,方能掌握農業發展的全鏈知識。正是出于這一認識,他們當起了農民大學生。如理科女孫花英辭去銀行工作回鄉當農民,改良土壤,研制中藥農藥,為食客種出美味水果。[8]
必須指出的是,農民大學生無論是在農業領域還是非農業領域,都有十分明確的學習目標。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直接向學校和教師提出農業科技問題,以最便利的方式獲得自己渴求的答案。同時,他們也會直接根據自己職業規劃的需要,向學校請求開設具有引領性的課程,以啟迪自己的創業創新理念,或提升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他們還時常根據學習期間的交流與啟示,開創自己所在鄉村從未有過的新業態,創造新的科技需求,并向教師們求助,在教學相長中實現科技進步。當然,因為他們每年要用一些時間離土離鄉到大學里讀書,農學矛盾與家學矛盾就可能產生,不誤農時成為他們學習時間選擇的基本前提。因此,面授時間短便成為農民大學生學校教育的特點。但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當下,借助多種新興媒體開展遠程教育,也是極為方便的。根據這些情況,農民大學生的培養方式更為靈活,遠程授課往往是政策性和思想性交融、思辨性極強的課程。更有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現實問題,則往往需要用田間地頭的實景教學展開,畢竟農業生產所依賴的土地是不可遷移性的,莊稼是具有生命力的,無法離開土地生存。
應該說,農民大學生培養是人數容量大,貼近農業農村發展最前線的學歷教育方式。因此,它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不僅實現了農科人才培養與農戶科技需求有機對接,而且還為鄉村培養了大量綜合性人才。據王志力統計,湖南已畢業的41105名農民大學生中,有49.3%的學員進入了村支兩委班子,17.5%的學員成為了村級后備干部,10.5%的學員自主創業,成為了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和種養專業戶[9]。可見,農民大學生培養,不僅咬住了“農”字不放松,而且打好了“特色”和“質量”兩張牌,是可以不斷加強的農科人才培養與農戶科技需求對接模式。
學歷型農科人才培養雖然在不斷加大規模,但與廣大農民人口基數相比還是太小。農民都是教育的主體,也必然是教育與培訓的對象,農民素質的提高才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10]。為確保農業穩、糧食安,國家啟動了各類非學歷型農民培訓,以期使更多農民獲得培訓,提高職業技能。不過,國家期望與農民科技需求之間是否能真正對接,這是農民培訓中必須特別關注的問題。培訓前做好細致調研,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建議,做到求實求新,問需于民,按“需求”制定培訓內容,確?!皩ΠY”培訓,才能讓農民真正有一技傍身,讓“技能型”農民通過技術使勞動增值,通過技術讓生活更有奔頭[11]。因此,通過分層分類培訓,是滿足農民自身需求,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理性選擇。其一,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村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是當前農業生產與農村發展中的主體力量,他們人數雖然不算多,但除去極小部分已成為農民大學生之外,多數人參加的是非學歷性職業培訓。他們是當下鄉村的精英群體,對科技的需求極為明晰,代表著鄉村發展的趨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力和追隨力直接關系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速度和進程。因此,農民培訓中首當其沖的對象便是他們。他們自己想要學,但人生經歷等各異,因此,針對他們的培訓,要結合年齡、文化水平、能力進行精準滴灌,培訓方式先期一定要堅持學用結合、實踐為重。當這一階段取得成效后,再拓展教育內容,將“要他學”的知識技能也傳授給他們,便能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供需有效對接。進而全面展現他們的帶頭示范作用。其二,農村留守婦女和留守老農也應成為農民培訓基本對象。一方面,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他們耕種著非流轉的70%左右的田地。雖然規模都不大,但為減輕勞動強度,為提升耕作效率,他們也需要接受新興的農業科技知識,以促使小農生產與現代化農業協同推進。同時,他們還不同程度承擔著用傳統生態農業知識養育教化下一代的責任,在內心之中對新興農業科技還是有期望的。因此,農民培訓中要多關注他們。
明確了農民培訓的主體之后,就如何開展培訓,可在省域范圍內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專業教師深入鄉村的田間地頭、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用科技傳達、現場解惑、技能培訓、講座培訓等形式,及時將最新農業技術、管理經營知識、政策與法律知識傳遞給農民,解決農民生產、經營及生活中的困難”[12]。也可打通“職業域”“教育域”“技術域”與“社會域”,宏觀層面確?!爱a教融通”與“城鄉融合”相統籌,中觀層面實現“教勞結合”與“普職共進”相統領,微觀層面達致“學用結合”與“知行合一”相統合。[13]
綜上可見,農科人才培養與農戶科技需求對接,既要在各類農科人才培養的內容選定方面下功夫,深入把握農戶科技需求的內容體系及層次劃分,確定好農科人才培養中應學習的專業體系,對農科人才進行分類培養;又要充分認識農科人才與農戶需求的供需平衡問題,聚焦農戶的真實需求向度,通過各類培養方式來提升農戶自身素質,保證農戶根據自身科技需求主動鏈接農科人才培養方,以實現供給與需求對接制度化和常態化。因此,大力推動和探索“政府+企業+學校+農民”的培養模式,讓社會各界參與進來,讓市場機制也能夠更暢通地進入到培養當中,使得“學校教育+創業培訓+經營指導”型培育模式、“學歷教育+非學歷技能”型培育模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14]。如此,涉農院校方能承擔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