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丹
吾常靜思何為教育?俞敏洪曾言:教育的內在精神就是激發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渴望。真就是真知;善就是完善的人格、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對眾生的寬容;美在于內心的喜悅,在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然現今之教育,于生而言,非愉之旅。究其因有二:一是唯分數衡量生之好壞;一是師傳知也,令生得不到學者樂。我一直以為,教之核心非灌輸,當是激其謂未知之思與將來之意。其生也,真正的成長,非唯專業水平與能力的提升,而是一人之學習熱情與對未來期待值的提高。是以學情與時代之變,吾之教育反思也一直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2013年9月,我經公招考入鐘秀學校,當時就被委以重任,擔任了一個班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班上學生年紀不大,還有個別學生較為調皮,這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班主任經驗的我來說,是一次挑戰。于是,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建立一個育人的“場”,通過精神引領讓孩子趨善向美,進而促其智能發展。由此而確立了“以人格培育人格、以智慧養育智慧”的班主任管理理念,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的航向標,在教學中摸爬滾打,有所思,有所悟,也有所獲。
“四雅”,即舉止優雅,言語文雅,情趣高雅,知識博雅。我要求學生們從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行為教育,讓學生做到“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并結合學校的德育活動,如講身邊的禮儀小故事、做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手抄報、召開文明禮儀主題班會,開展“今天我當家”“文明小書包”“尋找我身邊的禮儀細節”等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水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學生“在校學習禮儀、走向社會實踐禮儀、帶動家庭傳播禮儀”,來形成人人講文明、重禮儀的良好氛圍。
“四雅”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是相統一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倫理道德為本位,教人如何為人。傳統的德育也有“從小培養,使其習與性成”和“從小事、瑣事做起,由小見大”。經過現代化的歷史提升和時代化的綜合轉換,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實現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整合,培養既具科學精神又具人文底蘊的與時俱進之人。“四雅”教育模式,發揚了優秀傳統德育精華,賦予現代內涵,關注學生實際,幫助學生提高文化修養。
“五比”,即身體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美德比考試成績更重要,平安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習慣比考試成績更重要,情緒比考試成績更重要。這5個“更重要”是我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及對教育價值的獨特詮釋。因為傳統教育觀念的限制,它一開始是被家長質疑的,有家長還曾在家長會上打趣:“一個學生不講考試成績了,那學習還有什么用?”我并未正面駁回,因我深知,要想家長不再質疑,就須從學生的習慣與細節入手,以學生的改變來轉變家長的育兒理念。
這幾年累積的一線德育工作經驗使我對孩子心靈的成長尤為關注,也更注重教育的人本培育價值。在“五比”教育模式與美德文化的滋養下,學生個人素養明顯提升。班上有位叫譚可欣的孩子,她媽媽給我發短信說:李老師,您獨特的教育理念,讓我的孩子得到了不一樣又飛速的進步,我們全家都很感激能遇見您這樣的老師……”家長的反饋,是對我教育工作的認可,也是我日后用心工作的動力。
“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教育之路同樣是這樣,不能坐而論道、凌空蹈虛,而是要在體悟、踐行中慢慢建構。談理想、講信仰不難,難的是在磨礪中反思自己的成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從而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的短板,堅定地保持信仰,將教育教學之路走下去。細致打磨精神世界,讓清風正氣潤澤心靈,用崇高追求充實靈魂,使教育教學信仰之花漸次開放。
班里的第一任班長是個能力很強的女孩子,管理班級也很得力。班上有個很調皮的男孩子,有一天,這個男孩子違紀,班長一板子敲在這個違紀男孩的桌上,沒想到,板子一反彈,彈到了男孩子額頭上,男孩額頭瞬間就起了個包。于是,雙方家長都有說辭,一個說:他不調皮,我女兒不會無緣無故去敲他桌子。另一個說:我兒子再怎么違紀,也有老師管,輪不到你女兒把我兒子額頭敲腫。當天放學,男孩家長還在校門口外拉住女孩衣領威脅她,說她敢再管自己兒子,就對她不客氣。
第二天,雙方家長又來學校理論,因為一時疏忽,這兩個家長先見了面,而且動了手,到我辦公室門口時,我就站在兩個家長中間調解,但當時并不知道他們已經會過面,結果兩人越說越激動,直接打了起來,最后還是報警處理的糾紛。事情的結果是我失去了一個得力的班長,結識了一個強勢的家長。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做班主任的第一個學期,因為沒有處理家長、學生矛盾的經驗,導致發生了這個意外。我經常用這件事情提醒自己,當學生發生矛盾,我應該站在犯事孩子們的角度去為他們考慮,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幫助他們,用最圓滿的方法解決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不讓小矛盾,變成大事故。我也經常告誡自己,我可以沒有教育故事,但一定不能有教育事故。
理想如星辰,我們可以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航行。我深知教育之路的艱難,但我仍不放棄,也許我的教育夢會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變得更加成熟、開闊,更有前瞻性、創造性、建設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愿自己能在反思中成長,在不斷反思中去到教育更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