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商城小學 邵月芳
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面臨新問題,同時也賦予德育管理更多新空間。我校德育工作突破德育活動“知、情、意、行”的線性教育模式,努力構建“具身德育”校本化新樣態,全面實施以“習”促“慣”的具身養成校本化研究。
立足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養根工程不容懈怠?,F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笨梢姡B成教育是教育最“實在”的內容,也是教育最“本質”的指標。它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工程,更是立德樹人和學生終生發展的時代要求。
立足養成教育的現狀:實踐體驗是最佳路徑。審視當今學校德育尤其是小學生的養成教育,碎片化、教條化、表面化、狹隘化等現象屢見不鮮,道德認識無法與現實行為相掛鉤。為此,尋求以“實踐”為核心,多渠道體驗,多維度整合,多舉措強化的養成教育新路徑,顯得十分必要。
立足養成教育的對象:新市民子女群體特點。我校地處服裝城腹地,目前學校新市民子女比例高達95%以上。由于大部分家長忙于生意或生計,缺乏對子女習慣養成的家庭教育,造成家庭教育責任向學校、教師的變相轉移。因此,探索符合本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徑和新方法,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
學校立足習慣養成的學情分析,確立了以“具身德育”為教育養成的“新發展”理念,完成了理念的校本化表達。
很多時候,重“言”輕“行”的“離身德育”教育模式收效甚微,而身體感官協同參與、主體參與體驗式的“具身德育”教育方式,學生往往樂于接受。關于具身德育,我們的理解是:依托具身認知理論,讓抽象的道德規則到現實生活與具體情境中去落地;讓道德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對自我的規約與要求;讓德育過程先行后悟,實現對主觀世界的改造,突出道德教育的具體化、自身化與實踐性。
我們所倡導的“教育養成”,突出校本化地深度詮釋。其一,研究主體更突出。“養成教育”主體是教師,重在被動教育;而“教育養成”主體是學生,重在主動養成。其二,研究理念更凸顯。強調“做”,倡導以“習”促“慣”。其三,研究內涵更多元。涵蓋“管理自我、善待他人、服務社會、親近自然”四個維度,其外延還包括其他各育中的好習慣培養。
四橫指:“管理自我、善待他人、服務社會、親近自然”四個一級指標;三縱指: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其中每個一級指標中再遴選出“注重禮儀、學會自理、遵守規則、珍愛生命;講究誠信,懂得感恩、友善合作、尊重他人;認真負責、勤儉節約,民主參與、樂于助人;堅持鍛煉、愛護綠化、珍惜動物、保護地球”十六個二級目標。這些二級目標按年級段再分為A、B、C三個水平段,細化成螺旋推進的具體訓練點。
學校還初步建立了基于目標達成的具身養成“綠色評價機制”。依托“尚誠、尚美”的學校文化主張,以“尚尚”“誠誠”“美美”為卡通原型,以“好習慣積分銀行”存折為載體,實施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家長共評的多元評價方式。
為探尋適合本校新市民子女教育養成的新路徑和校本實施策略,學校大力開展主題式、具身性、實效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好習慣。
基于具身德育理念的教育養成,突出為學生創設模擬的、仿真的、真實的教育現場。一方面,最大限度利用校內文化場景,如紫藤讀書長廊、綠色小農場、學生餐廳、服飾文化館等,讓學生身臨其境,開展習慣養成體驗活動;另一方面,以校外德育實踐基地為載體,開展真實的沉浸式體驗活動,多感官并用,習得好習慣。此外,主題體驗活動搭建的布景,也是一種情境場域的創設。每年三月的愛心義賣活動,學生提前繪制宣傳海報,布置義賣集市,現場還有小小志愿者檢查衛生,小小稅務員現場執法。整個義賣現場,氣氛熱鬧,秩序井然,關愛他人、講文明、講誠信等好習慣悄然習得。
在實施具身養成“四大”體驗工程中,學校積極構建“6+X”實踐體驗課程,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體現“具身性”的互動式主題活動課程。(1)藍色健康課程:采用現場模擬、童謠吟誦、游戲化等方式,開展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教室通風、教室用餐等防疫衛生習慣的指導與培養。(2)紅色愛國課程:采用前后左右四人小組“互看互聽”的評價方式,開展“向國旗敬禮”“唱響國歌”的專項習慣培養。(3)黃色安全課程:學生自編課間文明禮儀童謠,在同伴吟誦、組織游戲等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提升學生文明素養。(4)橙色閱讀課程:親子繪本故事表演、我是朗讀者、詩配畫、小小圖書管理員在行動、小書房評比等一系列閱讀節活動課程,為學生提供了養成閱讀習慣的舞臺和機會。(5)綠色節能課程:組建班級垃圾分類指導員和校級巡視員隊伍,開展垃圾分類現場巡查,制作簡易分類垃圾桶和其他環保服飾等。此外,還通過模擬農事勞作、參與食堂分餐、開展光盤行動等,引導學生養成愛惜糧食、尊重他人、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著特殊的德育教育功能,結合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習慣養成”內容的教學課例,聚焦“公共生活素養”,積極探尋具身養成的校本化研究新路徑。
(1)體驗生活情境,激發公共道德認同。具身德育理念強調,要將抽象的道德規則落實到現實生活與具體情境中去體現。比如,一年級《開開心心上學去》一課,教師創設了發放新書的情境,讓學生在輪流領取新書的過程中學習與實踐交往禮儀;請學生互幫互助,學習如何擺放新書、認識書名;邀請學生拿著自己認識的書本一邊展示,一邊交流認識新書的好辦法。在這樣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學得更積極、更深入,在完成真實性任務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了文明素養。
(2)思辨矛盾沖突,喚起公共道德自覺。在一年級入學養成月中,結合課前常規,教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大雨小雨變奏曲”,了解聲音大小原來與我們自身行為有密切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我是可以控制音量大小”的主觀能動意識。還引導學生直面沖突:“聲音是不是越小越好呢?”“好不容易盼來了下課十分鐘,為什么我還不能開心玩、放聲笑呢?”在思辨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在公共場所中“我”與他人共在,應該考慮到周圍同伴的感受,實現認知與行動的一致性。
(3)嘗試問題解決,培養公共理性思維。公共生活素養需要在實踐中培養與內化。比如,在教學《校園里的號令》和《吃飯有講究》時,學校正在開展的新生入學養成課程,教師就充分運用這些隱性教育資源,將課堂學習與學校德育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參與準公共生活,進一步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
(4)創新評價機制,養成公共道德習慣。學生公共生活素養的培養,必然要以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式來保障。比如,《我們愛整潔》一課教學結束后,教師設計了行動記錄表,請學生課后記錄,做到一項畫一顆星,空白部分可以自己補充生活中保持整潔的好方法。堅持三周后,在班級中進行評比。愛整潔的好習慣在持續不斷地鞏固、實踐、完善中生成、內化。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慣培養更是家長的第一要務。在具身養成的校本化研究中,學校積極探索家校合作新樣態,以“一家親”家校共建項目為載體,解決家庭教育在學生習慣培養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學校每周都會邀請一位家長和孩子為全班同學上課,內容涉及習慣培養的經驗分享、特長展示、職業介紹等,在“特殊”的課堂中,學生習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習慣。每天上學時段,“一家親”義工團的家長和孩子們,會在校門口維持秩序,幫忙開車門,護送低年級孩子過馬路,學校其他大型活動也會有家長們忙碌的身影。此外,以“好習慣養成積分銀行”為評價載體,分階段實施21天好習慣養成親子訓練營積分打卡活動,要求家長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堅持打卡。
基于具身德育視域下的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養成校本化研究,要深刻領會具身養成要義,深入分析校情學情,大膽實踐,積極創新,努力探尋沉浸式、互動式、全程式、親子式的具身養成新路徑,讓習慣養成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