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邁皋橋初級中學 張 莉
區域認知能力是初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一種基本思維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一樣,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形成的。
對初中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設計知識目標,還要關注能力目標。而區域認知能力正是初中地理課堂的能力目標之一,就好比是學生翱翔地理知識天空的翅膀。當學生逐漸具有了良好的區域認知能力之后,他們就可以憑借能力深入探究、自主習得、厚實積累地理知識,地理視野也會變得越來越開闊。為了有效地培養初中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教師既要巧用“工具”,也要趣創“情境”,還要雙向“對比”。
紙質地圖、電子地圖、地球儀等,是初中地理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地圖的使用。巧妙地利用這些學習工具,學生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感知、理解地理知識,還可以從細節處孕育、培養地理區域認知能力。聚焦這些地理學習工具就會發現,在各種符號的指代中、在不同顏色的對比中、在識讀分析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地理區域,會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那么,怎樣用好“工具”,成為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首先,必須明確地圖中的“專屬語言”,如比例尺、圖例等,這些地理“專屬語言”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學有所用,通過對“符號”的解讀發展區域認知能力。例如,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學生觀察到青藏地區顏色偏深棕色,這里是青藏高原,海拔較高,但有一小部分區域是淡棕色,海拔相對較低,引發思考:這是哪里呢?這里是柴達木盆地。例如,在講到塔里木河時,學生可以從地圖中看到塔里木河部分河段是用虛線表示的,是季節性河流,引發思考這是為什么,進而認識區域氣候特征。
其次,要能將不同比例尺、不同范圍的圖片結合使用。區域的范圍是有尺度的,將不同尺度的“地圖工具”結合使用,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思路,幫助學生從整體和局部中形成區域認知。例如,我們在學習到中東地區時,在世界地圖中,可以得出中東地處三洲交界、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可以識讀中東石油外運的航線;在中東地圖中,才可以更仔細地看到“五海”以及波斯灣、土耳其海峽、蘇伊士運河等。在學習到西北地區時,如果我們想更直觀地感受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較遠的位置特點,則最好在使用西北地區圖的同時,使用亞歐大陸的地圖,并在圖中描畫出西北地區的范圍。
最后,巧用“工具”,還要能巧“畫圖”。讀圖、繪圖、析圖、用圖都是學生地理能力的體現。在圖片中進行描畫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的區域感知能力。例如,描畫特殊的經緯線,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區域所處的半球、地球五帶。描畫河流及流向,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氣候、地勢、河流特點。在學習東南亞時,試著畫航線,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巧妙地利用地理學科“工具”,學生不僅能夠從具象的地圖、地球儀中感知、理解、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識,還能夠依托地圖的“專屬語言”,潛移默化地發展自身的區域認知能力。
情境教學法是將抽象的知識恰如其分、合情合景地融入具象的情境之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教師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首先利用一些視頻、圖片、文本等,向學生呈現一些地域情境。之后再讓學生聚焦這些地域情境,辨識、理解、習得這些地區情境中的地理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逐漸積累厚實的地理知識,還能夠逐步形成良好的區域認知能力。當然,教師必須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方面多花心思,真正創設一些妙趣橫生、形象生動的地域情境,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青藏地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有趣、有序、有效地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播放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視頻《丁真的世界》,然后提出問題。問題一:丁真的家鄉在哪里?找尋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問題二:丁真說:“在我們村莊,每天早上推開門就能看見格聶雪山。這就是我的世界,雪山、冰川……”引發思考,青藏地區的景觀與我們這里有何不同?丁真的服裝、膚色與我們有何不同?探究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問題三:“大部分時間,我就和弟弟一起放牛,時間過得好慢,好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丁真在家主要做些什么工作?問題四:引入“互聯網+直播”模式,請你助力推廣青藏的旅游和特色農產品。
依托教學情境,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就會興致勃勃、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區域的地域特點。以此為契機,初中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也會得到逐步培養。
不同的地域,在地形、氣候、農業、經濟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即便是同一地域,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季節,在自然、人文方面,也存在著不同之處。雙向“對比”,即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可以讓初中學生更為清晰、更為翔實、更為具體地認識不同地域、同一地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同之處。
為讓學生更為清晰地認識不同地域在自然、人文等各方面存在的異同之處,教師可以潛心設計一些橫向對比的教學活動。依托橫向對比教學,將主要知識進行提煉,突出不同區域的地域特色,避免學生出現混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當然,在設計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學到八下的四大地理區域時,就可以進行橫向對比,啟發學生從地形、氣候、農業特色、傳統民居等方面對四大地理區域進行對比梳理。南方和北方以種植業為主,南方主要是水田農業,北方主要是旱作農業;西北和青藏都以畜牧業為主,但是在部分地區也有種植業,如西北的灌溉農業、青藏的河谷農業。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綜合對比,可以避免混淆,也可以幫助學生對我國的地理特征有整體的綜合認識。再比如,將香港、澳門、臺灣進行橫向對比學習,它們都臨南海,與祖國關系密切,香港、澳門與廣東省相鄰,臺灣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經濟發展各有特色。還可以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進行對比,將俄羅斯和日本的工業進行對比等。在橫向對比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有更加清晰、更加具體的認識與理解,也會逐漸強化區域認知能力。
久而久之,學生在探究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一種橫向對比能力,為區域認知能力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地理是一門具有思想性的學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地理事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同一地域,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季節,在自然、人文方面,可能也存在著變化。這提醒我們,不僅能從空間角度,也要能從時間角度,在縱向對比中培養初中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教師不妨為學生創造一些縱向對比的機會,搭建縱向對比的舞臺。
例如,在學習到東北三省時,通過視頻,讓學生感知,東北平原北部地區曾經人煙稀少、沼澤遍布,歷史上被稱為“北大荒”。借助圖片和數據資料圖說明,如今這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變成了“北大倉”。再通過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國家現在決定停止開荒,這是為什么呢?”為了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保護沼澤濕地。通過縱向對比,學生不僅可以從時間角度感受區域的發展狀況,還有助于形成“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區域觀,而這種區域認知能力,又會反過來助力學生的地理思維發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或依托學科“工具”,或通過趣創“情境”,或通過雙向“對比”,就可以引領學生興致勃勃地走進多姿多彩的地理世界,讓學生在探究、理解、掌握各種地理知識的同時,逐漸發展自己的區域認知能力。與此同時,隨著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他們探究、理解、掌握各種地理知識的能力也就會進一步提升,擁有翱翔地理知識天空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