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第四小學 趙兵軍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一種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因為其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精練、教學形式多樣等優勢,能有效破除小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偏弱以及思維淺顯、持續性差的壁壘,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微課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寫作背景的介紹,大多數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式地提一提,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特點和優勢,引導學生觀看微課視頻,了解背景知識,同時激發閱讀興趣。
教學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時,由于這一偉大的時刻與學生相去甚遠,學生對此也是知之甚少,阻礙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表達的體會。因此,課前我將新中國成立前的背景簡介以及開國大典的畫面制作成一節微課。上課時,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生了解了舊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遭遇,聽到毛主席莊嚴的宣告,看到人們歡呼雀躍的情形。帶著這樣一份認知,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充分點燃,再進入課文的學習環節,就更加容易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全國人民對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和激動,感受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的自豪和熱愛以及對領袖毛主席的熱愛。
傳統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往往是教師的口頭表述或圖片呈現,很難給學生帶去現場感和真實感。但是,微課因為直觀形象的特點,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能更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共鳴。
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作為閱讀策略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提供了兩個學習任務,分別是“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和“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做講解”。教學前,我將兩個學習任務貫穿整節課,以聲音、圖像、動畫的形式,制作成一節微課。微課中,通過出示故宮圖片和聲音講解,馬上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學生對了解故宮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緊接著,以動畫的形式出示模擬主題情境:設計一份游覽攻略,設計參觀故宮路線圖,并選擇其中一個景點,給家人做簡單的介紹。在微課的引導下,學生自然而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任務中,在解決一個又一個任務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掌握學習的方法,感受學習的快樂。
微課字、音、形融為一體的優勢,充分激活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便于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投入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語文教學的最大難點在于一篇課文需要教學的知識點太多,有生字詞語的理解,有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表達方法的習得……過多的知識點容易讓教師的教學淺嘗輒止,無法深入攻克每一個教學重難點。但微課可以解決教師這樣的后顧之憂。教師可以將這些重難點制作成一個又一個微課,每一個微課只針對一個重難點,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一個字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還可能由字詞本身引申出新含義。但是,學生在理解時,往往也只能理解到字詞表面的意思,很少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層次含意。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由表及里,一步步地領悟文字蘊含的深刻含意。
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一詩,毛澤東用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紅軍長征的艱辛,表達了紅軍戰士英勇無畏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其中,有一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理解“寒”字的含義不僅是重點,還是難點。如果僅僅從字面理解,只會理解為“冰涼”。這樣的理解很淺顯,學生也無法感受到紅軍戰士的英勇形象。因此,在理解“寒”字時,我引導學生觀看《飛奪瀘定橋》的微課視頻,借助視頻中呈現的紅軍戰士在攀著離大渡河面好幾丈高的僅剩的十幾根鐵鏈,再加上對岸敵人槍炮瘋狂阻擊的情況下,向對岸沖去的畫面后,學生的內心受到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更能體會到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
小學生往往對動態事物的關注度遠遠高于靜態的文字表達。因此,在教學難以理解,或比較抽象的文本概念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化靜為動,在動態表現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
六年級下冊《詹天佑》一文,重點寫了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功修建京張鐵路的故事,表明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教學中,理解詹天佑開鑿隧道的兩種方法和“人”字形線路是本文的教學難點。雖說課文用了較大的篇幅,較為具體地闡述了開鑿隧道的兩種方法和“人”字形線路,但文字是抽象的。怎么才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內容呢?有一位教師就充分利用動畫效果,制作了一個微課。通過觀看微課動畫,學生就能很容易地建立直觀模型,了解其中的原理,充分感受詹天佑的聰明才智,深刻體會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師,豐滿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范例。特別是文本中獨特的表達方法,學生很難關注到,更談不上會用。這就需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聚焦文本表達,體會文本表達的精妙之處,真正讓學生習得并運用這些表達方法。
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教學的重點是了解小艇的特點,并學習抓住事物的特點,運用比喻描寫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不能很好地領悟作者如何精妙地表達出小艇的特點,也就是為什么把小艇比作“像獨木舟”“像掛在天邊的新月”“仿佛田溝里的水蛇”,更不用說遷移運用表達。為此,一位教師制作了一個以“比喻”為主題的微課,引導學生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事物,并通過比喻詞建立連接,學寫比喻句。通過微課,學生領悟到在描寫景物時,要抓住特點,并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熟悉事物,運用恰當的比喻,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借助微課教學內容精練、形式直觀形象的優勢,可以直面閱讀教學的重難點,有效地消除學生思維的盲區,真正落實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時間是個常數,是有限的,但是一節閱讀教學課的結束不應該意味著學習的結束。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只是一個引子,教師應以課堂教學為引子,借助微課,向課前、課后進行適度拓展與延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并非如白紙一張,所以教師要懂得梳理知識點。對于學生自學能解決的,特別是課文的生字、詞語、主要內容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課資源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
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文,主要介紹了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在課前預習微課中,第一部分內容為課后要求學會的15個生字和課文中容易讀錯的5個多音字,引導學生在自讀、聽讀、跟讀中學會字音;第二部分內容為梳理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課前先讀課文,圈畫表示時間、習俗的詞句,梳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習俗,并填寫作業本表格。利用微課開展課前預習,設計“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將學生的思維向課前延伸,既完成了課文基礎性知識的學習,又為課堂互動教學做好鋪墊,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
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向學生拓展一些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而微課就能夠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相應的課外資源,促進學生將課堂內的學習與課堂外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時,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環節,我播放微課視頻介紹了京劇。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生對京劇的表演形式、表演特點、表演內容等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時,我還拋出“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的戲曲劇種”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問詢長輩、利用網絡資源等渠道,主動了解中國傳統的戲劇。這樣,以微課的形式,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結合起來,將學生的思維向課外延伸,既豐富了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容量,又拓展了學生閱讀的視野,還提升了學生辨析的能力。
利用微課教學時間自由靈活的優勢,可以拓寬閱讀教學方式,將學生學習的思維向課外有效延伸,在延伸中實現閱讀增值。
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將微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將抽象思維轉變為形象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