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武進區劉海粟小學 顧紅亞
近年來,隨著網絡觸角的不斷延展,智能終端設備在人們生活中的不斷滲透深入,各類可以支持學習的APP資源利用的優勢逐漸凸顯。其中的很多優勢點都能對小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學習資源、學習途徑等多方面產生積極意義,從而對英語學習的“自主性”產生正向驅動作用。
調研現有的APP資源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針對性強且內容經過了一定權威篩選的資源中,假如選用內容適宜、呈現手段得當,對學生學習領域的拓展是很有價值的。
于英語學習而言,以往學生如果需要獲取課本資源之外的學習資源并不容易,而且質量參差不齊。而在當前趨勢下,學生只需要在家長或者教師的幫助下,找對合適的APP,就能獲得一個資源群。這一優勢,強勢補白了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資源的缺乏。
APP資源的出現普及,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實現了對學生自主策略和能力的輔助。我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發現,不管是在詞匯、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領域,還是在閱讀、聽力等綜合性較強的領域,合理利用APP資源,將策略形成的過程在新的形式中呈現、滲透,較之傳統形式更具實效,也更生動。
“我要學”始終是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和諧教學關系的基礎。鼓勵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產生正向動能,是我在APP資源利用研究中始終關注的話題,也確實發現了新的途徑對學生自主動能真實存在的賦給作用。
在教學中,APP資源能提供多種新的途徑,使學生在知識的呈現之前、教學之中和后續鞏固環節得到支持,獲取興趣。學生以往面臨的難題在新資源的支持下會有新的解決方案,以往比較單一的形式也會出現新可能,這種成功感和趣味性都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以上優勢項,我嘗試在APP資源支持下建構小學英語“自主型課堂”的基本模型。
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初動能來自興趣,因此,在“自主型課堂”的起始,我主張以相關資源為導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之“趣”。
1.于良性氛圍之中“外引”。最直觀的興趣來自“樂趣”,因此,在新授環節的一開始,我總會對手邊的APP資源進行篩選,尋找與課堂相契合的、形式新穎的內容來為課堂“提亮”,力求讓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課堂。例如,我在五下Unit4“Seeing the doctor”第一課時的新授環節,因為這一課時情境較難創設,便借助了一些小視頻APP中的資源,尋找了Five Little Crocodiles兒歌,利用其中toothache的情境幫助學生進入“see the doctor”情境。學生在明快的旋律、醒目的色彩畫面中自然進入情境,進而關注畫面信息、了解本課的新授方向,進而產生繼續學習的原動力。
2.于知識儲備之中“內聯”。當學生的目光被引進課堂,隨后與課堂的無痕關聯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必要儲備。承接上文案例,選取Five Little Crocodiles這首兒歌其實并非巧合,其中包含的eat sweets、have a toothache、see the doctor、brush your teeth等知識點其實都是課文文本中的重難點,利用歌曲進行文本知識關聯。在后面文本處理到第二板塊“see the dentist”環節時,借助前面獲取的知識和教師的框架引導,完成知識的內聯。
自主策略的形成需要經過清晰的引導、反復的試練和簡明的梳理等流程,因此,我在這一過程中借助了“任務單”模式。
1.預置“任務單”導航學習路徑。在促進學生自主策略形成的過程中,“任務單”的使用無疑能高效、明確地告訴學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一些課前布置的任務單還能起到必要的知識儲備、障礙清掃的作用。因此,我在實踐中經常使用導學單來導航學生的自主策略形成。
例如,在譯林版五年級下冊Unit4 “Seeing the doctor”一 課的第一課時,我觀察到本課的內容難度適中,非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于是我首先利用手機中的APP制作了“Case of illness”表格,通過“一起作業”APP推送給學生。由學生在任務單的病情、檢查、建議等板塊框架下進行自主學習準備。
2.組成“共同體”優化學習路徑。在導學單完成的基礎上,學生進入課堂之后的狀態已經是有備而來,但此時他們的認知不一定準確。因此我會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習小組”的方式進一步讓學生互相學習,討論總結,在分享和獲得中再一次優化自主策略的形成。依然以Unit4“Seeing the doctor”為例,學生在完成“Case of illness”表格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開展了五分鐘的四人小組探討。探討中孩子們發現,有的同伴利用點讀APP自主學習了medicine、check等新詞的讀音,成為組內的小老師;有的孩子用導圖的方式呈現了自主學習的成果……學生的自學與互學讓自主學習的結果得以升華,策略得以優化。
3.建構“策略群”融匯學習路徑。在不同指向的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在不同的知識學習領域形成自主學習策略,而教師在課堂上更要做好分類整理工作,完成自主學習策略群的建構。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文本結構”型任務單之外,我還發布過詞匯學習任務單、句型提煉任務單、語法總結任務單。在教師的總結指導下,孩子們已經明確了基本的知識類別可以求助的APP種類,在策略群的支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會日漸完善、融匯。
在初步習得自主學習相關策略后,我會進而關注學生內在動能的延續,解決學生最實際的困難。
1.積極評價:啟動動能觸發器。評價方式的正面、多元、多維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能。在APP資源的支持下,我們的課堂評價可以做到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從學校評價到家校共評的聯動,從口頭評價到書面評價的升級,使評價的正向激發作用無限放大。例如,在學校舉行的一些單項和綜合的能力競賽,如優秀小報展、閱讀大沖浪等,在APP資源的支持下,我嘗試制作了幾次“明星相冊”鼓勵獲獎學生。再如一些競賽中出現的優秀作品,隨著彩視、愛剪輯等視頻處理軟件的普及,我嘗試制作了音樂相冊,來展示、推廣優秀作品,效果顯著。
2.資源拓展:建構動能培養皿。在網絡資源逐漸豐富的當下,我嘗試為學生尋找與課堂相關聯的音頻、視頻資料,采用課堂引出、課后自主欣賞的原則,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四下Uni5“Seasons”一課Story time教學中,在學生剛學會四個季節類詞匯及其相關動作詞匯后,我為孩子們找到了Disney’s Magic English中的同類題材“Changing seasons”,并通過視頻剪輯軟件制作了“預告片”,讓孩子們在滿滿的好奇心與期待感中紛紛加入學習拓展資源的行列。
3.個性幫扶:組建動能定制鏈。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導致了學習的速度、質量都不均衡。近幾年,我嘗試借助便捷的APP資源,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部分學生提供個性幫扶,這種“私人訂制”也極大地鼓勵著孩子開展自主的學習與提升。個性幫扶主要聚焦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需要特別提醒的知識點。例如,在教授到五下Unit5“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時,學生第一次接觸一般現在時之外的時態,對動詞的變化難以接受。我在幾天的課堂觀察之后,決定制作兩種時態的講解視頻,以“美篇”的形式分享給學生。每當反饋中發現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還比較薄弱,就鼓勵學生進行回顧,這樣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以上是我在過去的一個階段中,以APP資源為依托,以課堂為主陣地,以自主學習的動能、策略形成為主要目標,所做的一系列的嘗試。后續,我將繼續立足學生需求,不斷思考新路徑、新方法,幫助學生適應新趨勢,用好新資源,掌握好“自主學習”這一必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