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河北經貿大學)
產業鏈現代化包含了治理能力、基礎能力、控制力和運行模式等,產業鏈現代化是產業基礎高級化的前提,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與市場發展形勢相契合,系統分析政府頒發的產業鏈現代化政策,在此基礎上為企業發展營造開發良好的市場環境,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不斷發展,推動了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部分關鍵領域,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絕大多數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競爭力仍需要增強。對于制造業來說,外資控制了大部分產業鏈的上游或者下游,使得我國從產業鏈抵抗外部風險能力上較弱,因此產業鏈向著現代化發展迫在眉睫。
這些年我國對于產業鏈現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業鏈現代化的應用和實施策略中,它具有可持續健康發展、產業鏈控制、創新、治理、盈利和協同等能力等特征。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從產業體系開始轉型,力求解決部分核心領域的發展瓶頸,提升關鍵領域產業的基礎能力,增強我國產業鏈基本水平。與此同時,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應該與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相符合,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創新,綜合分析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產業鏈融合程度,加強產業重塑能力,穩固產業基礎,確保產業鏈現代長久平穩發展。
首先,研究產業鏈現代化,能夠深入分析產業鏈,將產業在投入和產出中存在的宏觀問題進行處理,系統觀察產業微觀的關聯性,探索產業鏈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狀,解決微觀分析中的局限性問題,掌握產業市場發展方向。其次,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中,各個領域核心企業需要深入研發關鍵技術,明確可投資價值較高的產業,當地政府也應為產業集群做好政策扶持,在當地建設產業集中培訓,系統整合核心產業鏈,促使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能夠有序凸顯出自身優勢。最后,由于產業鏈現代化的出現和發展,能夠為各個企業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反壟斷標準,加快科技發展速度。
對于產業鏈中的隱形冠軍而言,通常是指國內基礎行業,產業基礎效能與國家核心產業的裝備制造能力密切相關,如果在生產重要材料中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對國外生產制造依賴性過高,則會導致產業鏈現代化無法有效完成。要想提升產業鏈的整體性,各個區域的政府部門應有科學合理的策略,結合不同領域產業發展的情況,找出相關產業領域中的領頭企業,并將剩余企業資源集中起來,通過政策扶持做好基礎領域設計。
國家要想增強產業鏈現代化核心競爭力,就應注重在全球價值鏈上培育更多鏈主,這也是發展主體產業結構的基礎。現如今即使產業鏈現代化涉及的領域較多,但是需要國家對不同領域的核心環節進行控制,在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中進行掌控。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包含了權利分配、組織結構兩部分內容,這兩部分內容關系到利益分配的問題,并且該問題是由全球價值鏈的鏈主所決定,因此,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應在全球價值鏈上培育更多的鏈主,保證產業鏈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需要保證現代金融平穩發展,能夠為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穩定的金融服務。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年我國金融發展情形與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出現金融無法跟進的情況,實體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虛擬經濟無法有效滿足產業鏈現代化實際經濟需求,導致產業資金只能在金融體系內部運行,不能有效與實體經濟進行融合。因此,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國家應加大金融經濟的發展力度,為各個領域產業鏈提供更多優質資產。另一方面,產業鏈現代化在組織產業和突破產業結構時,需要將人力資源與產業經濟中的錯位配置進行處理,結合現階段經濟發展情況,加大各個領域產業鏈的專業化人才,適當提高技術工人的薪資待遇,增強職業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促使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實體經濟發展領域中來,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持續長久發展。
各個區域政府應盡量減少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政策的數量,增強產業鏈政策的實用性。在實體經濟體制轉型中,我國產業政策的頒發時間較短,但是發展速度較快,發展類型較多,尤其在產業鏈現代化放權讓利中,產業鏈的政策頒發主體轉換成地方政府,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持續性發展動力,增加了產業鏈現代化體制的分散性,出現了行政區經濟的情況。這種類型的產業鏈發展經濟能夠有效管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但是會約束產業集群發展。
產業鏈現代化在功能層面上,需要將發展方向放到平等性產業發展中來,改變選擇性和傾斜性產業發展。目前,我國產業鏈現代化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往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無法滿足產業鏈現代化發展,需要產業政策在功能層面中進行改革,處理產業鏈不均衡、不平衡發展問題,確保市場發展質量。再者,產業鏈中的經濟結構出現嚴重失衡,迫切需要政府改革非均衡發展產業政策,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都可以采用統一政策,為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創設平等均勻的市場發展環境。
在市場競爭中,有很多核心競爭力較高的企業,再加上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形成了積累性報酬。在實際市場結構層面,政府部門應著重幫助企業困難員工,改善產業發展外部環境,加大處理產業發展中的結構矛盾,制定相關政策保護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中的外部環境,降低企業生產中的能源消耗,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推動企業有序發展。
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中,政府可以通過競爭政策對產業政策中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系統分析影響產業鏈現代化市場競爭性因素。通常情況下,產業鏈現代化政策只能起到輔助性效果,為了確保產業鏈現代化有序發展,仍需要產業政策進行扶持,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和管理者并不能成為產業鏈現代化主體,需要采用進口替代戰略確定產業鏈現代化關系。如果明確了競爭性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后,就可以有序影響其他產業鏈現代化的經濟政策內容,從而對各個領域的產業鏈現代化進行合理調節。對于新出臺的產業政策,國家應通過反壟斷的方式進行管理,采用機構提前審查和評估操作的方式,將正確的審查評估結果呈現給社會,防止出現產業政策的盲目性。
目前我國產業在發展中出現低水平惡性競爭的情況,關鍵領域和核心領域缺乏深入研發和探索精神,導致各個領域的絕大多數企業在后期發展中,部分企業會在本產業鏈的基礎上進行縱向延伸,涉及零部件供應和銷售、生產等方面發展,加大品牌設計研發。部分企業會通過跨界發展的方式進行產業鏈現代化轉型,投資農業、房地產等與主體發展不相關的行業。雖然這些發展方式能夠幫助企業降低單一性發展,但是企業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中,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并沒有在主體產業鏈中進行深入研發,導致相關產品質量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各個區域政府要扶持以專業化為導向發展的企業,通過降稅減稅等方式,在較短時間內盡快培育出市場競爭力較高、主營業務較強的新型中小企業,推動企業實行專業化發展。
產業鏈現代化在發展中,強大的產業基礎是提高中高端產業供給、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前提,也是增強產業鏈現代化競爭力的關鍵。因此,企業在發展中應著重攻克企業核心技術產品,解決短板產品和技術難題,增強產業鏈的協同力度,從全局出發重新建設規劃體系,以企業生產主體為主導,將高校教學、產業鏈上下游生產、科研機構整合起來,通過市場化研發方式,建設一批側重應用創新的新型研發載體,提高各個領域制造業的共性供給技術。
綜上所述,產業鏈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學在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工匠精神,構建具有整體性和發展性的產業鏈,通過培育更多隱形冠軍、在全球價值鏈上培育更多鏈主、要素協同發展等方式,突破產業鏈現代化產業經濟學的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在數量、功能、結構、關系層面建立產業鏈現代化產業經濟學協調機制和相關制度,鼓勵企業實行專業化發展,攻克企業核心技術產品,全方位為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增強產業鏈現代化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