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鳳霞 朱盛妍(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西安市智慧農業產業園區已經基本形成了五大主導型產業,其中包括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西安市現代產業園區共有427個,其中雁塔區112個,未央區76個,長安區72個,灞橋區45個,碑林區25個,鄠邑區23個,高陵區17個,閻良區13個,臨潼區11個,新城區11個,蓮湖區10個,周至縣7個,藍田縣5個。其中,西安市長安區形成了以糧食、蔬菜、水果、苗木花卉和休閑農業為主要產業體系;鄠邑區形成了以葡萄、設施果木、生態農業為主導產業體系;周至縣形成了以獼猴桃、糧食、蔬菜、畜牧養殖為主導的產業體系;藍田縣形成了以蔬菜、小雜果、畜禽養殖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現階段西安市產業園區在種植業、果蔬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大部分都在大力推進基地布局、專業化生產、集中連片、追求規模經營,充分發揮集聚效益。產業園區發展對職業農民的需求迫切,需要通過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培訓,引導職業農民向“小而全”結構進行轉變,對于具有區域優勢的專業化生產項目進行重點關注與發展。尤其是對于優質果業、高產奶牛養殖業、設施果木等新興發展產業對與農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要求更高。西安市有更多的勞動力參與農業的生產經營,具有通過科技及專業培訓發展或轉變為職業農民的基本素質,并且具有發展職業農民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西安按照“前聯農戶、后接市場”的模式,以“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農戶”的形式組織發展各類的農業園區。之后,為了組織和帶動當地農民參與生產,逐步形成了以國家級和省級園區為主的園區,并圍繞園區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西安擁有409個現代農業園區,位居陜西省首位,引進新品種670個,新技術305項,。西安農業園區健康發展,農民收入連續11年穩步增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西安市現代設施農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農業園區引領農業發展方向,農業一體化發展態勢良好。
按照上述劃分標準,西安市9個涉農區縣,141個鄉鎮,2842個自然村,全市農村總人口363.9萬,農業勞動力160.19萬,職業農民46.26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2.7%,占農業勞動力的28.8%。職業農民占農業勞動力比例較小,職業農民發展空間較大。西安市職業農民學歷水平分布如下:全市中小學以下學歷約1.7萬人,占總數的3.7%;小學學歷約7.6人,占總數的16.4%;初中學歷約23萬人,占總數的50.3%;高中學歷約13萬人,占總數的28.3%;高中及以上學歷6017人,占總人數的1.3%。職業農民的整體教育水平不高。
據調查報告顯示具有高級資格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占比只達到15.6%。共調研了周至、閻良、臨潼、藍田、長安、鄠邑、西咸、高新、高陵、灞橋十個地區的幾家產業園區。通過結合現代農業園區職業農民發展現狀的分析,結合西安現代農業園區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改進建議。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國家繼續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相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缺少針對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建設。即相對于正規合理的培訓機構有助于職業農民建立良好的理論基礎,但很容易造成理論缺乏實踐的情況,容易使得農民學員很難學會教學內容,并對于實踐方面掌握較差。此外,培訓學校和機構的地點選擇通常在遠離農村的市區,這對于實踐場所的建立及形成規模有極大的限制,導致不能促進新技術的迅速宣傳推廣和應用。
職業農民培訓存在三個難點:(1)現在絕大多數農民從事個體勞動和自我管理,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農民的生產方式是依賴于相對對傳統的生產方式,對于培訓的開展難度更大;(2)目前職業農民培訓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幾乎大部分的職業農民沒有獲得相應的職業農民資格證書;(3)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責任落實不夠明確,多重管理、重復培訓、資源浪費,難以形成整體效果。
西安的智慧農業產業鏈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西安市產業園區各崗位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專業化和細化。職業農民準入機制設置相對不完善,導致職業農民的水平不均衡,對于職業農民后續工作的考核和開展造成不良影響。現代農業使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所有參與現代農業的職業農民培訓過程中,全部需掌握各自崗位的工作理論和技術實踐能力。在當前的職業農民培訓學校中,分工細化程度不夠深入,以至于農民學員學習理論和應用實踐脫節,必然對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造成不良影響。
在當前的強農惠農富農相關政策中,特別是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出具的具體政策很少,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相關農民政策扶持。應建立全面的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和生產經營的一系列政策及體系。把發展建設的重點放在教育培訓上,對于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針對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盡快形成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支持體系。
首先,職業教育學校和相應的教育機構必須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其次,農業和教育部門要建立相應的農民培訓學校或教育機構的動態管理體系,引入相應的競爭機制,對參與培訓的農民專業培訓學校或教育機構進行排名,建立獎懲制度,鼓勵培養優質學校;最后,建立健全教育培訓的反饋機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后,農業企業或部門應定期檢查其工作績效,包括工作適應性、實際操作水平等,并將培訓效果及時反饋給農民專業培訓學校或相應機構,以提高未來教育培訓的有效性。
為了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變得至關重要。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信息化優勢,促進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所以,在培養符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進行相應的職業農民人才的培養和輸送。農民在學習職業農民培訓理論課程的前提條件下,綜合發展相對較好的特色農業產業部門、企業、產業園區等農業經濟體現實的發展需求,在學校機構相關專業技術團隊的指導下,設計針對人才培養計劃,定向培養人才以此來滿足特色產業的需求。
首先,政府必須明確相應的責任,重視智慧農業思想,根據智慧農業的發展,跟進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同時,加強現代農業建設和專業農民培訓的組織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智慧農業的發展前景,增強公眾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同感。其次,現有的農業企業家、產業巨頭等農業產業先驅者要率先樹立現代農業發展觀,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最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時應注重思想宣傳教育,這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產生最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