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淑(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分行)
東北振興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重大任務,自我國提出東北振興戰略以來,東北經濟水平持續提升,眾多產業都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被稱為“黃金十年”的2003—2013年,東北經濟增長勢頭迅猛,但過于依賴重工業的現象導致產業體系不合理,經濟結構單一化。近年來,由于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東北產業結構中的問題開始暴露,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在“十四五”期間,黨中央將東北經濟振興發展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也為東北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資源、專業人才等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然而,生產要素不足一直是東北經濟發展乏力的重要原因,相比于國內其他地區,東北地區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足。在我國四大區域當中,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較穩定,能夠有效吸引高端人才和優質資源,如京津冀地區、珠三角、長三角等,是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陣地。中部、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落后,但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傾斜,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相比之下,東北地區呈現出了“邊緣化”現象。在東北地區,許多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比較低,政府作出的干預措施較多,這種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東北經濟的發展。但如果沒有政策與戰略上的支撐,東北地區對于生活要素的吸引力可能會不斷下降,從而導致經濟發展滯緩。
在東北地區產業當中,“粗放式”發展的特點比較明顯,對于重工業的依賴性強,而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較為落后,產業結構不夠豐富,缺乏創新發展的動力。在“十四五”時期,科技產業革命進一步深化,新興技術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如大數據、5G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經濟是現今國際經濟競爭的核心領域。目前,我國的數字經濟在產業結構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著區域產業結構的更新和轉型,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貴州借助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成為了后起之秀。如果東北仍舊固守傳統的產業結構,難以跟上其他地區的發展步伐。怎樣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融入新興技術產業,發展數字經濟,是東北地區振興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由于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在空間上具有相對封閉性,與外界的交流互動不夠便捷,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對外開放程度明顯落后,沒有打造出良好的經濟外循環體系,外部資源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足,而東北地區的產業、產品也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在經濟發展上,很多人都將目光放在東北的工業基地,事實上東北地區地域遼闊,除了集中性的工業基地外,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在“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發展方案,豐富產品類型,在增強內循環競爭力的同時,加強與外界的貿易交流,發揮經濟外循環的帶動作用,以此來激發本地經濟的新活力。
國家政策對于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十四五”時期,政府要根據東北經濟振興的發展需求,出臺相關政策,以此來吸引生產要素流入東北地區。第一,要通過政策推動技術的創新發展,根據國家要求建設創新示范區,加大對高校、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的支持,構建完善的創新產業鏈,加快技術的更新換代,并及時將科技成果融入產業中,轉化為生產力,要注重企業在創新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以企業為中心打造創新聯合機制。第二,要出臺財稅優惠政策,比如符合標準的新進企業,可以享受稅收減免、資金補助政策,或提高稅收的返還比重等等,讓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東北地區落地生根;第三,健全人才培養與引進政策,加強一流大學建設,推動高校與本地企業之間合作,培養符合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對符合學歷、專業等要求的人才,提供社保、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政策,把培養出來的人才留在東北,讓外地的人才走進東北。
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經濟是重要的支撐,產業結構對區域發展的態勢、經濟增長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實現經濟振興的根本。通過對東北產業發展歷程的分析,可以發現東北地區對于重工業的依賴程度較高,而現代區域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在“十四五”期間,東北地區應當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
東北地區既要充分利用自身在產業發展中積累的經驗和資源優勢,又要注重新產業的投資和發展。第一,要對原有的產業進行更新升級,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同時還要進行橫向延伸,打造完善的產業鏈,擴大經濟利潤空間,樹立具有高知名度的產業品牌形象;第二,加強旅游業投入,充分利用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吸引各地游客走進東北,實現旅游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也能夠擴大東北地區影響力,讓更多人看到東北地區蘊藏的商機,吸引社會資金流入,為東北地區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第三,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東北地區要適應現代經濟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以數字經濟為支點,推動產業的轉型與革新,在農業方面,可以打造“互聯網+”的農業生產模式,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大力宣傳,以“綠色、健康”的理念為核心,打造知名品牌,在服務業方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推動休閑娛樂、餐飲、文化、購物等多領域融合發展,構建完善的服務產業體系。同時,還要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多方面,打造數字化的城市環境,提高東北地區的城市競爭力。
經濟循環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難以使其與外部地區形成人才、資源、資金上的交流。在“十四五”期間,東北地區應當把握機遇,加強對國內外地區的貿易合作。政府可針對東北地區出臺一定的經濟政策,推動東北地區與蒙古、韓國、俄羅斯等國家開展經濟合作,推動自由貿易區轉型升級,通過東北亞經濟大循環,促進我國東北地區以及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同時,東北地區要加強與國內地區的合作,與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深入的貿易合作,引進高端人才、技術和產業發展理念,吸取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經驗,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模式。東北地區應加深自身的對外開放程度,加強東北內陸城市而不僅僅是核心城市、沿海城市與周圍地區、國家的合作,打造國內、國際雙重經濟循環體系,從而帶動本地產業經濟的發展。
政策上的引導能夠為東北地區提供短期的保障,但要想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以此來吸引生產要素主動流入,為東北地區的發展不斷注入活力。第一,要建立開放、規范的市場體系,明確土地、資金、人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服務制度,同時還要加強對閑置土地資源開發,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上的保障,并不斷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第二,要營造公平的經濟貿易環境,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反壟斷措施,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加強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培養具有較強競爭力與核心技術的企業;第三,優化政府監管體系,利用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體制的有效轉變,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對市場的監管,完善市場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開放反饋渠道,鼓勵社會各方反映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嚴肅處理違法違規的市場行為;第四,加強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商業銀行資金政策支持,解決好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將其整合企業、政府、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等多方的資源的能力,建立政府融資平臺,助力地區優質產業孵化,實現“金融促經濟發展、經濟保金融運行”的良好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東北地區是我國工業、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經濟振興對于國家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在“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應當正視新時期、新環境帶來的挑戰,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轉型,在升級、拓展重工業的同時,加強旅游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通過與其他地區的貿易合作,打造良好的經濟循環體系,出臺有利于生產要素流入的政策,實現經濟體制的改革更新,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實現東北地區的經濟振興,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