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援(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現階段,我國的農資價格在不斷上漲,許多地區的農民都面臨著農業生產過程當中化肥貴、農藥貴、種子貴、地膜貴等一系列問題。這些農資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每畝地的耕種投入要比原來高出四五十元,極大地打擊了農民擴大土地生產的積極性,使我國近幾年來糧食總產量也有所變化。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對農資價格進行宏觀調控,推動農資產品發展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民生發展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對于農資價格的管控雖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優惠,以此來保證農民土地生產獲益,但僅僅通過政府向農資企業提供的優惠政策以及通過硬性規定來控制價格并不是長久之計,要想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深入分析農資價格上漲的原因,結合市場波動、政府、農民這三個角度,采取更加科學完善的調控措施。
首先,農資價格上漲會加大農民農業生產的成本。在過去,種植一畝玉米所需要的種子費用市場價格一般為59.3元,而現階段一畝玉米的種子費用已經增加到了66.5元,價格漲幅甚至超過了10%。種子價格的增加使農民耕種成本增加,由生產獲得的收益也隨之減少。其次,種地相比于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收益差距更大。近幾年國家雖然對耕地出臺了多項保護補貼,在農民采購耕地相關的一些農具、大型器械的過程政府也會給予補貼。但隨著農資價格的上漲,種糧食與種植一些蔬菜等經濟作物相比,優勢已經明顯減少。最后,農資價格的上漲也對農業長遠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當種子價格持續上漲時,農民很可能放棄一些高價優質的種子,轉而去選擇一些價格便宜但較為劣質的種子,劣質種子生產出來的糧食一方面產量不如優質種,另一方面品質也無法保證,在售出的過程中無法爭取到較為優質的價格,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在過去的幾年內,各級政府部門嚴格貫徹黨中央對于農民種植糧食所推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落實了對糧食種植相關的一系列補貼。這大大地鼓勵了農民糧食種植的積極性,在2004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占到了15.24億畝,并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農資市場看到了大量糧食種植帶來的發展機遇,隨之不斷提升農資產品的價格。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發展迅速,為了駕駛人員人身安全著想,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對公路超載等存在安全隱患行為的整治措施。運輸車輛運輸成本增加,農資產品在全國流通的費用也隨之上漲。
在現階段的種子市場當中,種子來源大多是農民自產自銷,在價格、來源渠道、種子質量上沒有嚴格的規定,導致價格參差不齊。一些化肥等農資產品貨源渠道不一,并且為了躲避國家最高價格的限制,通過不斷的倒賣來抬高價格。此外,現階段農資行業企業資質復雜,農資產品銷售商家質量參差不一,有個體經營,也有專業化企業,加大了農資市場管理難度。
近幾年通貨膨脹是全球性問題,我國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也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而造成了貨幣超量發行,給各行各業的物價都帶來了壓力,農資產品價格也逐步上漲。
為了更好地應對農資價格上漲,首先要對農資產品銷售的大宗企業進行管控,由于大宗企業在一個行業當中掌握的市場資源最為豐富,對整個行業形成壟斷,壟斷局面必然會為企業帶來高額利潤。并且農資行業的產品價格也會受到這些大型的源頭企業的影響。因此要對這些企業進行管控,這些企業既然占有著大部分的資源,就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從所得利潤當中拿出一部分來加入農業種植補貼當中。其次,政府應該對一些農資企業的上游企業進行管控,對于生產農資產品所需要的原油、煤、電等價格進行宏觀調控,幫助農資企業減少生產農資產品所需要的成本,進而降低農資產品的定價。
在過去幾年農民對糧食種植的熱情不斷提高,農資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并且在銷售過程中,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人為的進行炒作,農資價格進一步上漲。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農資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完善市場當中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哄抬物價的行為,提高對農資產品銷售企業的監督管控力度,維護一個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此外,嚴格審查農資產品行業企業銷售資質,保證農資產品銷售渠道的規范性、可查性,才能更好地抑制哄抬價格行為,抑制農資價格的飛速上漲。政府也可以通過與交通運輸部門合作,出臺對農資物品運輸的優惠政策來減少融資產品在流通當中的成本。
傳統的農資補貼制度都是從農民種植收益補貼的角度出發,或者是通過給農資企業出廠價格進行補貼、對農資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進行補貼、進行融資產品增值稅減免等措施。但這些補貼措施也存在許多弊端,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企業一方面享受政府補貼,另一方面持續漲價,從兩頭獲利的行為,使政府的補貼無法落到實處,不但沒有抑制農資產品價格上漲,反而助長了農資企業囤貨、抬價的行為。因此在現階段的農資補貼制度當中,我國應該從以往經驗當中吸取教訓,并且借鑒世界各國對于農業補貼的經驗,把傳統的對于企業和農資產品流通領域的補貼直接交給農民。
要想更好地對農資產品價格進行管控,就需要對農資產品價格進行及時準確地掌握,才能更快速地做出應對。因此政府應該聯合農資產品行業共同建立價格預警體系,市場上各種農資產品的價格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掌握農資產品的供給,有利于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首先,由于在一個行業當中,一些優質企業能夠良好的反應農資產品的合理價格。因此政府應該聯合行業內部運行規范、農資產品質量優、價格合理的企業,定期召開座談會,分析研討農資產品的市場變動情況。其次,要聯合各級的農民代表,對這一年度糧食種植的狀況進行考察,深入了解他們在種植過程當中種植成本的平均價格,征求農民代表對于農資產品價格的訴求,在此基礎上進行農資價格變動的調控。最后,利用現階段的先進技術,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對往年的農資價格進行匯總,對數據庫不斷更新,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農資產品價格波動進行預測,做到智能系統涵蓋行業內部的大部分企業,保證信息的及時更新,并嚴厲打擊在數據統計中的作假行為,更精確地對農資產品價格的變動進行應對。
現階段農資產品價格上漲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來自物流。由于現階段交通運輸的便捷性,農資產品實現了跨地域購買,運輸過程中時間長、路程長,產生的費用較高。因此農民在采購一系列農資產品的過程中,可以建立農民耕地種植經濟合作社,對所需要的農資產品進行集體采購,在采購的途徑上可以選擇網絡采購,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并且建立規模較大的合作組織,也能夠在市場采買的過程中提高采購過程中的談判力量。此外,農民成立的合作組織不應該是懶散的只為了購買農資產品而產生的聯盟,應該要注重組織紀律性,及時考察農資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在采買前充分了解自身需求、充分了解市場信息,減少采買的盲目性。
綜上所述,民以食為天,農資產品的價格上漲也帶來了供求關系的失衡,使農作物價格上漲,進而帶動了我國物價的上漲,使得我國更多的糧食需依賴國外進口。此外,農資產品價格上漲,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收到了打擊,導致我國耕地面積逐步減少。為了改變農資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因素,首先需要政府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民的補貼政策,降低農民種植成本,提升農民糧食種植的積極性。其次,要對農資產品物流運輸、市場交易、企業資質等進行規范,降低農資產品在運輸環節當中產生的高額費用、嚴厲打擊那些囤積農資進行價格炒作的企業。只有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讓農資價格實現平穩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