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佳
(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100)
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不局限于交流互動,更多利用社交的優勢促進電商的快速發展和擴大收益[1]。通過社交平臺帶動電商,促進了產品的口碑和品牌快速成長。農產品的銷售一直是農村發展的一個難題,通過傳統式電商開展農產品推廣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的銷售中,作為一名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電商教師,提出了農產品社交式的研究課題,先進行相關模式研究,并結合模式開展系統設計與實現。
截至2020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85億,占網民整體的30.4%,較2020年3月增長3063萬;城鎮網民規模為6.54億,占網民整體的69.6%,較2020年3月增長562萬。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1億,較2020年3月增長3466萬,占網民整體的99.0%;手機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9.30億,較2020年3月增長4024萬,占手機網民的99.8%[2]。由看出上網人數不斷升多,特別是在疫情下,社交電商特別活躍,農產品通過社交平臺推向全國。社交電商出現后,人們的消費場景開始變化,通過社交平臺以分享方式來分享產品,并形成口碑推薦并達成交易。在整個過程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并通過分享來深挖用戶需求,逐漸完善內容及場景和拓展服務等,為消費者更高效地匹配農產品。
電商發展中社交電商是電商的新模式。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覆蓋幾乎覆蓋農村,因此農產品的營銷渠道也因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而拓得越來越寬。農產品電商正迎來大規模的創新。社交電商能提高農產品用戶的強黏性,提高農民或農業與用戶的互動性,并能做好農產品的市場細分。以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平臺以其優勢如溝通及時、精準和準確定準實現農產品的精準營銷策略。我農產品營銷模式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社交電商改變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方式,讓消費者能以更具“生活”的方式體驗到農村[3]。通過社交宣傳農村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產品,并引導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社交電商其社交性鮮明、營銷成本、商業潛力大和低黏性大等提升農產品買賣雙方信任感;社交中主要是面向熟人圈,其商業更偏向于圈內的購物評價,并針對圈內用戶進行精準定位和制定精確的營銷計劃,對消費者購買農產品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而形成圈內良好的口碑,提高購物體驗的發布和分享,激發潛在的消費群體,從而將用戶的忠誠度和認可度提高,使得農產品得到更高的復購率和轉化率。社交電商可以跟特性消費的場景相對應,即匹配對應的消費群體,從而實現有效的精準營銷等策略。
社交模式賦予了農產品電商新的活力。農戶或農企以社交化方式整合了線下實體店的相關資源,以此拉近了農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和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同時能更精準地獲取客戶,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關注度會更高。通過社交方式能實時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和動向,并制定相關策略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但現今農產品的質量和標準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包括農產品從種植到銷售過程中的信息不透明,產品質量等檢測指標或監管體制不完善,從而其來源沒辦法追溯。
在社交平臺農戶可以銷售或傳播產品,由于沒有缺乏專業指導和分析,無法形成系統的營銷理念和思維,也有形成強有力的營銷創新能力。其營銷農產品設計內容同質性多,創新少,沒有較強的針對性,很難吸引消費者。
社交營銷系統是基于社交化電子商務理論和多層次網絡營銷理論,即營銷系統讓消費者樂于分享并依據分享或銷售的層次獲取相應的報酬等相關利益。在層級設計主要采取營銷利潤作為傭金發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更樂于推廣農產品。用戶可以通過分享其文章或產品,來獲得除傭金外的其他好處。依據國家相關法規,層次營銷主要采取兩層級營銷方式。消費者可以在兩層級中進行角色轉換,可以作為社交平臺下的農產品消費者,也可以是農產品的代理者。通過消費或推廣得到相應報酬或獲取更多的利益等,從而達到推廣農產品,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滿足更多潛在用戶的需求。
農產品通過傳統電商方式更多是追求流量,農戶或農產品銷售企業并且在一些平臺大量購買流量來銷售農產品,其成本非常高,從而農品的價格也很高。沒有考慮消費者的真實感受,給農產品的銷售帶來困難。而社交電商的出現,更多以用戶為中心,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出發,為客戶打造購物的便利,對客戶開展精準式營銷。因此社交電商下農戶或農產品營銷企業的營銷模式發生變化多,運營對用戶的體驗非常重視,與用戶建立更好的聯系。關心客戶的實際需求,與用戶開展具有良性循環的互動,對客戶的終身價值進行最大化地開發,并不斷提高農產品用戶的忠誠度,給農產品經營企業等帶來可持續性的交易和好的商業效益[4]。農產品社交電商的營銷模式表現如下:
4.2.1 專注客戶
在社交電商下,消費者可以通過分享和交流進行溝通,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是按照購買行為進行,更多注重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等[5]。由于社交的屬性在開展社交運營中必須重視客戶和把握好客戶的需求。因此農戶或農品企業要改變推銷方式,做好農產品的品牌和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包括提升農產品企業的影響力。通過社交平臺采取多種形式形成農產品良好的品牌效應。
4.2.2 做好客戶服務
社交電產為消費者開通了新的農產品購買渠道,也為農產品企業創了一種獲取客戶和銷售農產品的新渠道。是農戶口或農企與消費者之前的橋梁。由此更加方便地為農產品消費者提供售后服務,并在管理中建立良性互動。農戶或農企要抓住良好契機,在農產品在網絡運營推廣中注重客戶的參與和互動,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價值。
4.2.3 社交運營的專業化和多樣化
開展社交電商,農戶和農企需要建立好專業的團隊,通過專業團隊推動農產品在社交平臺或系統開展運營與管理,特別是采取專業化的運營和系統化的營銷方式,建立規劃社交運營系統和社交電商的運營體系。
其一,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多種營銷模式。開展社交電商的目的是讓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可,特別是了解農產品牌的品牌風格和農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作為農產品產生者或銷售者通過社交平臺或系統傳統品牌形象并準確的傳達到目標客戶群體,因此更加注重品牌粉絲的粘性和積極打造鮮明獨特的品牌形象和風格,形成農產品高度和穩定的品牌理念,這樣有利于農產品的營銷與推廣。農產品銷售企業需要打造多種營銷模式,運用社會化媒體、直播和短視頻等推廣,從而更有效地擴大品牌信息傳統范圍,使忠實粉絲隨時和隨地地與農產品生產或運營者進行有效溝通,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者。通過社交平臺或系統傳達農產品的新鮮和健康,從而讓消費者更加信任品牌和信任產品。
其二,加強粉絲互動,積極發揮品牌粉絲作用。農產品在通過社交系統或平臺進行品牌營銷傳播。開展營銷中利用好品牌忠實粉絲進行農產品品牌的傳播,由消費者熟悉并喜愛農產品的品牌創始人,從而接近了品牌與粉絲的距離。通過社交平臺將農產品的信息傳達到粉絲中,并與粉絲之間開展交流與互動,提高粉絲對農品品牌的認知與忠誠度。充分發揮粉絲個人分享作用,將分享平臺變為農產品品牌的信息發布中心,從而激活更多的不活躍或潛在的粉絲。通過社交平臺為農產品的推廣保持良好的信譽度。
其三,加強線上線下推廣,營造消費者參與感。農產品企業充分利用社交化的營銷系統和移動終端等開展多樣化的營銷,以形式多樣和豐富的互動方式,通過粉絲將農產品信息快速和準確地傳達到潛在的消費群體。通過社交營銷系統進行線下匯聚,特別是匯聚人流密集地或短時間內聚集大量風格獨特的線上原創品牌與城市中擁護原創潮流文化的市集客群。可以將農產品信息更多傳達到目標群體中[6]。社交平臺的線上和線下的匯集,讓消費真正感受到農產品的細節和品質,也讓農企更深層次地了解消費者。企業和消費之間的互動更強,讓消費有了更好的參與感,用戶為采取多種形式傳播農產品,比如產品分享或現場直播等。
社交整合了“電商”,從而打通了農產品的新渠道,通過社交給用戶帶來好的體驗。社交電商實現精準營銷,通過樂于分享的內容的傳播讓消費者自愿為內容買單,通過分享作用加強粉絲互動和塑造培養品牌粉絲,從而進一步帶動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為多樣化的營銷模式奠定堅實的粉絲基礎,擴大潛在消費群體的規模。基于研究為社交化農產品營銷系統設計與規劃提供了理論和策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