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楠(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我國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綜合國力也在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與世界各國展開了廣泛的貿易交流,并建立起了相應的國際貿易船舶租賃業務體系。然而由于我國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業務開展時間較晚,積累的經驗不足,發展得還不夠全面,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產業結構方面的規劃不合理、船舶租賃融資渠道少、關于船舶融資和租賃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金融風險、租賃雙方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等。因此如何對國際貿易當中船舶融資租賃的風險進行相應的管控,成為了當前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行業共同關注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和風險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需要政府、國際貿易行業、船舶融資租賃行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共同推動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直接租賃是最常用的租賃方法,在市場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直接融資租賃指的是船舶租賃公司作為甲方,把國際貿易當中乙方需要的船只通過收購的方式納入到公司旗下,然后自己設置租金供給乙方使用,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乙方支付租金。直接租賃一般會在合約當中明確規定,在甲乙雙方期滿之后,會協商一個價格,將船舶的所有權轉給乙方或者有意向購買的第三方。
售后回歸的融資租賃與直接租賃最大的區別在于所有權的回歸。售后回歸的融資租賃指的是船舶融資租賃公司購買一些個人的船舶用于開展國際貿易的船舶租賃,在購買之后,個人也可以付給船只租賃公司相應的租金,以租賃的方式繼續使用自己賣出的船只。但在合同上會明確規定,在租賃期滿之后,船舶重歸個人所有。這就相當于雖然個人船舶已經賣出,但最后船舶的所有權還是回到船主的名下,這種租賃方式適合那些想將固定資產轉換為貨幣資金的融資者。
轉移所有權的融資租賃方式指的是在許多國際貿易開展的過程中,對于船舶的使用周期較短,因此衍生出了一種可以進行多次轉租的船舶租賃方式。在這種融資租賃方式當中,組織交易的中間商可以通過將船舶多次轉租來賺取中間的差價,融資就是在轉移所有權的船舶租賃過程中產生的。
在開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往往機遇與風險并存,租賃船舶的承租方往往會因為某一階段的經濟政策、市場規律的影響、自身經營方式的原因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甚至虧損的情況,這時與對方簽訂的船舶租賃合同不得不違約,甚至連租金都支付不了。此外,還有一些承租方自身信用缺失,在租賃船舶之后拖延租金交付,甚至出現賴賬的情況,有些承租方更是為了在租賃船舶之后轉給第三方,將融資到的資金用于其他目的,把爛攤子丟給租賃公司與第三方。
有時在租賃公司與承租方共同協商并與造船廠簽訂合同之后,由于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等情況,承租方無法進行造船費用的支付,需要租賃公司與承租方共同承擔,雙方面臨著籌資風險。尤其在杠桿租賃的方式下,一旦承租方不能如期繳納合同金額,所定制的船舶就會抵押給銀行,如果后續承租方不能很好地進行融資,籌集不到資金,船舶就會面臨著被銀行進行回收或拍賣的風險。
在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還存在著政策風險,并且這一政策風險不僅包括國家針對船舶融資租賃行業出臺的相關政策,還包括對于國際貿易出臺的一系列管控政策。如果國家針對國際貿易及船舶融資租賃出臺的政策較為穩定,那么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業務的需求就會比較穩定和順利,反之船舶融資租賃則會根據政策進行相應的波動。
在開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船舶在海上運行時,由于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必然會對船舶本身造成或大或小的損害,進而影響船舶的融資和租賃。此外,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國際貿易無法開展,船舶融資租賃的需求也會隨之減少,這也是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所面臨的風險之一。
首先,在承租方向租賃公司提交租賃申請的過程中,租賃公司要對承租方進行充分的考察,盡量選擇一些有長期、國際貿易歷史的融資方。并對承租方的運輸合同進行核查,查看承租方與貨主合同的真實性。此外,租賃公司要根據運輸合同的內容進行預核算,考察承租方運營過程中的資金周轉是否能夠滿足公司設置的租賃期限內的租金償還金額。最后,要與承租方簽訂嚴格的擔保協議,明確雙方在船舶租賃之后的責任與義務,在合同內容當中設置無限連帶的擔保責任,加強承租方在合同期內還款的保障。
船舶租賃應該在日常融資租賃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創新先進的融資租賃模式,例如對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設計一系列更加詳細的擔保與反擔保協議,可以充分將銀行信用和船舶本身的價值利用起來,使銀行和承租方共同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價值模式。一方面,租賃公司可以要求承租者在租賃時繳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讓承租人與銀行共同給租賃公司提供保證函,讓銀行對承租者違約后的剩余金額償還能力進行擔保。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意外變故導致的籌資風險,在承租方不能如期繳納資金的情況下,可以由造船廠對船舶進行回收或者回購,租賃公司也可以將船舶的所有權抵押給銀行,這樣也可以使銀行規避風險。通過上述方式,能夠形成一個租賃公司與承租方、銀行、船舶制造廠相互擔保、風險共擔的局面,為參與船舶融資租賃的各方都提供了保障。
為了進一步對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進行政策風險的管控,首先國家應該建立健全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的行業制度和法律法規,并且根據市場變化出臺一些優惠和扶持政策使船舶融資租賃進行穩步發展。此外,國家應牽頭在行業當中建立一批信息公開透明、運作穩定的與船舶融資租賃相關的中介機構,解決船舶租賃過程中融資難的問題,既能推動船舶租賃的發展,也能更好地分散融資風險。最后,政府也應該針對船舶制造廠的經營管理出臺相應的管控政策,對船舶制造廠船舶制造材料的合規性、船舶質量進行監督,盡量規避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安全風險。
首先,為了更好地規避船舶在運行當中遭受自然災害所產生的交易風險,行業內部可以建立船舶融資基金會,吸納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者,一旦承租方由于意外不能及時繳納金額,可以與投資者商定好還款日期、利息率等之后獲得融資資金。融資基金會也應轉變傳統觀念,提升在船舶融資租賃行業的服務水平,一方面為承租者減少由自然災害導致的一系列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投資回報。此外,船舶租賃的承租方也應在租賃的過程中做好意外保險的購買,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提升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過程復雜,涉及的金額非常巨大,雖然我國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發展勢頭迅猛,但在行業水準、風險管控經驗上還與其他船舶融資租賃的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更好地規避風險,承租者本身應該具有充足的金融、貿易、船舶租賃的相關專業知識,具備充足的經驗,才能更好地規避風險,在這一行業中大展拳腳。租賃公司應該建立規范的租賃體系,在進行租賃的過程中詳細考察租賃方的信譽,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經濟損失。政府也應出臺相關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對行業中現有的融資機構進行管控,激發船舶融資租賃市場的潛力,推動中國國際貿易中船舶融資租賃行業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