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珠(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新時代呼喚“大眾創新,萬眾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動力,各大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力軍,雙創教育就成為職業教育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點內容。而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作為培養雙創人才的重要平臺和依托,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基礎。本文立足PDCA循環理論,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校行政企協同建設、三方共評等方向出發,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基地的內外協同建設路徑進行了詳細探索與分析,為提高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服務功能和服務績效提供參考和思路。
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首先提出的,該循環體系主要是應用于質量管理中。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的第一個字母,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的科學程序。即在管理活動中,為求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某項活動,需要按照工作計劃-落地實施-檢查評價-結果處理的步驟進行,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逐步達到活動目標。
第一,P(Plan)計劃,即制定目標計劃,確定執行方針,形成活動規劃,該環節主要體現為活動組織的頂層設計。
第二,D(Do)執行,即根據計劃和方案,具體確定活動的實施過程,實施方法和實施路徑,并進行落地運行;
第三,C(Check)檢查,即評價環節,活動各個階段實施后,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評價活動過程正確與否,進行問題的診斷和改進。
第四,A(Act)處理,即應用環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在處理環節,需要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肯定正確做法,納入標準化操作。對于成效不高的做法,進行整改完善,并應用于下一個循環進行驗證。
1.將雙創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通識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重視企業育人的參與,從頂層設計為創新人才培養聯動實施提供政策支持。靈活設定學分,創業活動、創新創業大賽參與等納入第二課堂,并實行學分互換,提升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的熱情,同時從源頭上,重視整合教師、教學實踐平臺、校企協同基地等多維度不同主體不同部門的資源,為創新人才培養橫向聯動提供系統支持。
2.實施校行政企四方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將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基礎,搭建基于政府支持—行業關注—企業主導—學校參與的四方共建共管的人才培養框架。
1.政府支持
地方政府應結合地域及城市發展、教育發展情況,出臺鼓勵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并著力宣傳加強高職院校在創業孵化中的教育力量,下大力氣協調財政、金融系統等的支持,鼓勵創業孵化基地在高職院校傾斜,逐步帶動高職院校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迸發活力。
同時政府可以直接邀請專家舉辦創業培訓,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知識與技能。將行業專家引入孵化基地建設中,不斷增強孵化基地的軟實力。
2.行業關注
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為行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助推行業新發展,行業層面應該積極關注技術技能更新熱點,倡導新技術研發與技術更新,并向企業、院校層面進行傳導,形成傳導力量。行業專家可以直接進駐高職院校孵化基地進行創業經驗分享,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與咨詢。
3.企業主導
企業是市場最活躍的細胞,是市場需求和技術技能最敏銳的觸角,應該加強企業在雙創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企業可以為學院提供創業導師團、創業顧問教授,組建一支校外的創業導師團隊,不僅傳達最先進的理念,教授最新的技術,而且在溝通交流中,企業家的認知、行為與態度,產生積極示范效應,也會推動大學生對企業家精神的學習與內化,不斷提升學生們的內在驅動力。為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職業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提供動力支持。
其次,企業為學生提供現場體驗與觀摩的機會。學院積極鼓勵各二級學院與企業進行深度校企融合,鼓勵將企業的一部分業務轉移至孵化基地中,讓學生能夠參與到企業中,深刻了解企業的組織架構、運作模式、資源配置策略和市場營銷策略,從而整體把握商業模式和市場拓展策略,不斷提升創新創業的市場基礎,增強其組織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
第三,在跟崗實習環節,學校應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發掘創業孵化基地中創新欲望特別強烈的學生輸送到企業中開展相關的創新實踐,為學生創業提供對應的平臺及辦公地點,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為學生真正實現創新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高校層面
在校政行的協同助力下,建立雙創孵化基地,對接政府和企業,為學生創業者提供全過程的創業教育氛圍和創業實踐環境。并重視創新創業師資團隊的建設,鼓勵教師進行培訓學習和實踐模擬,打造創業導師梯隊。
首先,將雙創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要求各專任教師,都進行創新創業意識培訓,在授課過程中,將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融入到課堂中,內化于心,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感和責任感。
其次,打造業務精良、技藝高超的雙師型雙創教師梯隊。教師履行創業教育職能,夯實創業教育的主體。高職教師一般都是學歷較高、經驗尚淺,尤其是創新創業能力欠佳。因此學院要下大力氣加強創業團隊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創業導師培訓或參加高水平的創新創業論壇,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加強企業鍛煉,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學習研究。調整創新創業課程任課教師,強制專業課教師承擔一門或多門創新創業課程。
第三,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創業精品課、開放課。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紐帶,所以應進一步加強創業課程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作用。挑選優秀的創業導師,制定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標準,搜集創新設計方案、創業成功案例,并進行深度的分析與挖掘,建設成資源豐富、實踐性強、學習效果好的創新創業精品課或者在線開放課,并實行動態管理,滾動更新,為學習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
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分兩個層面,每個層面又分了幾個維度。第一層為投入層:其維度可劃分為基礎能力,技術能力,資本能力,創業能力;第二層為產出層,即科技成果、企業孵化效率與社會貢獻三個維度。
在基礎能力維度考察方面可以重點從:高素質員工比重、場地面積、高校投入資金、融資數量、重點學科數量;技術能力維度考察方面包括:技術專家數、技術交流會講座舉辦次數、公共實驗室數量、高校本年度獲專利數量;資本維度:政府注資金額、企業注資金額、高校基金、風投金額;創業能力維度:創業指導教師數、創業培訓次數、參加創業競賽項目次數;在產出層面中的科技成果維度包括:專利數、競賽獲獎數、項目論文數、技術轉化數、與高校合作項目數;企業孵化維度包括:當年新孵企業數、當年在孵企業收入、累計畢業企業;在社會貢獻維度,含新畢業企業累計稅收、孵化企業累計吸納就業人員、創業培訓數。
定期對孵化基地的績效情況進行評價,并針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查找。找出評價結果較高的部分,其主導原因是哪一方面,并納入到孵化基地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方案中。分析評價較低的維度,并深度研究績效低下的原因,從孵化基地運行中刪減或者進一步完善。在整個孵化基地運行中,不斷進行動態的鏈條完善,形成高效率高產出的孵化基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