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澤一中 黃書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時至今日,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現代高中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學生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拓寬視野,涵養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我國歷史悠久,學生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以史為鑒”,在學習中提高思想認識,在實踐中提高學生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對于學校而言,要重視對傳統文化校園的建設,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學校在進行文化培育與創新建設時,應當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展現民族文化精髓,使學校形成一個“勵志明德、和諧高雅”,充滿活力、智慧的學習與創新平臺,使學生在校園每一處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影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古人云:“事物之獨勝處曰特色。”一所學校要想吸引人、發展人,必須有獨特的文化內容做支撐。學校文化建設應該以本校實際情況為出發點,關鍵點出奇、出妙,以儒雅來培養學生的“書生氣”。由于網絡信息化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碰撞,已經在深深影響著新一代的青年,為此,學校更要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讓以本民族文化為根據,多種文化交融成為校園文化發展的主流。
例如,學校應當鼓勵教師之間知識互通、教學互助,不同學科間也能夠通過這樣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互助的影響,共同參與學生的教學生活。教師也應當深化“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挖掘學生的發展特點、性格特征等,從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再如,學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可以結合地域特色文化,開展一些當地歷史文化和發展歷程的內容講授,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更有參與感和代入感,從而大大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樣的內容也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更深更廣泛的聯結。由于時間距離比較遠,很多學生缺乏感同身受的真實感,也很容易覺得枯燥乏味,而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學習內容,能夠讓學生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講解歷史進程與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也能讓學生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驅動力來源,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傳統文化到主動了解傳統文化再到主動傳承傳統中華優秀文化的轉變。
只有擁有靈魂的校園,才能進行具有靈魂的教學活動,形成具有靈魂的校風學風,進而才能培育成有靈魂的學生,最終達到育人的理想目標。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為學生身心成長做好引導和教化的工作。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健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終身成長成才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尤其要注重校園靈魂建設,打造儒雅校園。高中學生心智發育趨向成熟,但在面對外界誘惑時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人生方向,特別是在城市復雜的環境下,學生很難經受住各種誘惑,易迷失自我。為此,學校要發揮育人、導向作用,使之在多元化文化影響下,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立德樹人,在遍布荊棘的道路上開辟出一塊校園學習凈土來。因此,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學校必須先育人,然后才是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因為只有身處擁有思想靈魂的校園,學生才會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思想理念、日常行為、做人的基本素質。
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開展一些于學生身心發展、人格養成有所裨益的講座活動,邀請一些名家、名師、各行各業的名人來校講學,為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提供優良的養分。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展示一些德育主題的黑板報、手抄報等,定期分享一些校內“德育先鋒”的事跡,供學生們學習,并分享一些優秀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先進經驗,讓廣大教師也能學習、進步。在多種校園德育活動的共同助力之下,校園內將形成德育之風,師生間友好和睦,還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儒雅好學、守己知禮的優秀高中生。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課本,以進行一定量的知識的積累與儲備,然后在課堂上將知識范圍拉深拉廣,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內驅力。之后,鏈接課本素材,對其內容進行全新梳理,通過知識的縱向與橫向聯系,制作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其擁有一定的知識應用力與創造力,以此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根源,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儒雅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學生經過長期的學習與應用來達到教學目的,因此,在高中階段,學校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引導,立足課本,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儒雅文化培養的學生是有雅量、有氣度的,而要達到這一培養目標需要學生掌握厚實的傳統文化知識,掌握住了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文化知識后,其知識涵養便會自發地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因此,校園在進行校園傳統文化建設時,可以鏈接課本內容,適時適當地拓展知識范圍,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比較鑒賞,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一些“鏈接書單”,列舉課本中的名家名作,挑選這些作家的其他優秀作品等,讓學生進行閱讀,有效拓寬閱讀的視野,也能大大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儲備。而且,在閱讀已經學習過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時,學生對該作家的生平經歷與思想態度已經有所了解,在閱讀時也就能夠快速地結合作品基本信息對作品整體生成一個基本的認識,這種認識就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深化閱讀的認知,那么對這些經典作品的學習研究也就能夠更加具有深度和效率。
知行合一,要求“知”“行”彼此結合,讓“知”有用武之地,讓“行”能行之有效,才能讓二者發揮最大的效用,為學生真正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實現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的基礎上傳承并發揚傳統文化,實現自我價值。
古語有云:“方讀顯其神。”在學生對傳統文化字詞、章句、詩歌、散文等進行誦讀時,無形之中對其內涵有了深入體會。所以學校在培育學生晨讀時,不妨設置誦讀規則,讓學生“入乎”儒雅文化,在誦讀時自動和傳統文化形成韻律上的共鳴,從而由表及里地對傳統文化進行體會和領悟,在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儒雅文化”的精神內核。
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先提前預習,再進行誦讀,提升誦讀的效率和深度。對每篇誦讀的材料,至少要求學生誦讀兩遍,在反復誦讀中深化體會和感受,一遍更比一遍熟稔、深入,第一遍重在通讀,對整體形成一個基本的了解,第二遍體會情感內涵和思想內核,若能進行第三、第四遍的誦讀,則要求能夠把握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以圖常讀常新,在反復的誦讀中不斷領悟新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感受自身思想深度與廣度的提升,促進傳統文化與自身的共融結合。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由學習與創作共同構成的,是一個由知識積累到知識應用的過程。在培育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經過知識的積累,學校和語文教師還要加強學生的創作應用能力,以此強化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在傳統文化創作中,通過知識應用與創新,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還能夠讓傳統文化綻放耀眼的光芒。
例如,教師可以每周布置一些寫作任務,可以只是一些傳統文化誦讀的感想與體會,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感受傳統文化中的真實體會和思考過程,在創作中深化思想,如果說誦讀的過程是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那么寫作就是將誦讀的內容及時反芻并重新輸出,是在深度認識、了解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加以應用,是真正的化為己用。
總之,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培養力度,使之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先進健全的價值觀,讓學生主動接收“儒雅文化”的熏陶,自覺加強對“儒雅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培養儒雅氣質,形成儒雅內涵,并將“儒雅文化”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既為學習進步和能力提升增加助力,更為以后的人生道路點燃智慧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