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 巨曉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备咧袣v史學科的教學方法眾多,教師要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角出發,根據學情和教學實際,圍繞學生學習主體展開教學設計和引導,利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展開教學,如課前的激趣導學法,課中的情境教學法、互動討論法,課后的生活實踐法等,以增強學科教學的適合性,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激趣導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樂趣。運用激趣導學法,“激趣”是前提,“導學”是目的,要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具體設計和調度時,要做好學情調查,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興趣點做好篩選,如進行懸疑問題投放、媒體信息展示、歷史故事講述、趣味知識傳授、辯論話題設置、趣味活動啟動等,進而形成教學激發作用,以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建立良性的學習氛圍。
如在教授“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為學生講述了有關神農的傳說:“神農是古代帝王,又叫炎帝神農。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有很多,先說說神農鏟草興鋤的傳說。神農種植莊稼時,莊稼地里有不少雜草,妨礙莊稼生長了。神農便用石片邊走邊敲打邊喊‘草死,苗長’,說來真是奇怪,這些雜草真的就死了。后來人們都掌握了這個方法,莊稼地里沒有了雜草,可是很多人太懶了,坐在樹下用繩子將石片吊在樹上,還是那樣喊著。這回草不死了。沒有辦法,人們只能下地用鏟子除草,因為地堅硬,鏟子被鏟彎了,便成了鋤頭……”學生被故事吸引了,學習氣氛漸濃。教師順勢引入教材內容:“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的農耕風格?”學生開始閱讀教材內容,課堂學習進入探索階段。
教師為學生講述神話傳說,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激趣的方法眾多,教師要進行篩選,以便找到最佳設計角度。歷史學科學習內容一般年代久遠,教師應做出創新設計,將歷史與現實進行對照。教師在選擇教法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設計,這樣才能形成更強的調度力量。高中學生學習視界更高,為教師教學設計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才能抓住學生學習心理趨向,這是最為關鍵的。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學生一般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有較濃厚的興趣,且學生的感知呈現立體性特點,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為課堂教學帶來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聲光電手段,設置豐富的情境,對歷史事件進行直觀的解讀和展示,學生在具體學習中能夠建立有形認知,自然能夠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如果教師能夠參與歷史事件的演繹性活動,親自扮演這些歷史人物,能夠形成豐富的學習動力,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會更為鮮活。
在教授“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對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進行分類解讀,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要求學生以解說員身份現場解讀。雖然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復閱讀,但進入解說環節后還是出現了“卡殼”現象,教師要求其他學生補充,課堂交流氣氛逐漸形成。如關于古代田莊經濟的特點,很多學生都會從地主和農民兩個角度展開介紹,卻不顧及手工業這方面,對田莊經濟的基本特點缺少基本認知。教師適時介入并對學生進行引導,確保解讀活動順利推進。
借助解說員的角色體驗,將學生學習思維調度起來,這說明教師教學設計是巧妙的?,F場解讀,面對圖片進行解說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這不僅需要學生熟悉教材相關內容,還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梳理,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學生表現雖然不夠完美,其訓練效果卻是極為顯著的。
互動討論法是最為常見的課堂教法應用,教師為學生準備討論話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互動,集合集體力量,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討論方式的運用上,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根據學情和教學實際選擇多樣化的討論方式,如同桌辯論、小組競答、質疑釋疑、故事復述、自由交流等,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合作學習中,集體討論很典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展開創新。例如,在“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一起梳理相關知識點,對徽商、晉商、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貿易現象進行重點解讀,歸結出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特點,然后要求學生圍繞“商業繁榮的原因和表現”一節內容進行深度閱讀,提出價值度更高的問題,以便投放到學習小組展開討論,以激發學生進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究,由此,學生深入學習環節,對相關內容進行對應研讀。經過一番推演,學生逐漸給出一些問題:古代中國商業繁榮與大運河的開拓有直接關系嗎?商業活動不斷延伸,出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其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影響商業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師對學生問題進行集中點評,挑選一些問題投放到學習小組,要求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學生進入討論環節,教師深入課堂,與學生直接對話。經過多輪交涉,學生討論逐漸達成共識,互動討論學習效果顯著。
教師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打破常規教學思維的束縛。設計問題時,學生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解析,其閱讀更為細致,調度作用也會更為豐富?;佑懻撛谡n堂教學過程中有很高的使用頻率,教師做出創新設計和探索,能夠獲得豐富的教學成效。合作學習形式的創新設計有不同的取點,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反應,對合作形式展開對應設計,以提升其調度效果。
設計歷史學科訓練時,教師需要有延伸實踐的意識,為學生推出更多生活對接性訓練任務,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翻轉課堂的推出,給學科教學帶來更多選擇,教師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展開遠程教學,組織學習訓練活動,不僅延伸了課堂的長度,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也有幫助。教師發動學生在課外收集歷史資料、展開社會調查、投放小課題研究任務,都可以形成嶄新的學習契機。學生學習不局限在課堂之中,積極參與延伸性學習,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選擇,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法,也升級了學生的學法,還極大地延長了課堂長度。在教授“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利用網絡交互平臺推出了競答活動:圍繞“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節內容展開題目設計,在規定時間內推出競答活動,以回復時間先后為準,最先答對的將獲得一定分數,答錯者不扣分,最后綜合計算個人得分。題目發布分為幾個階段,需要對網絡平臺進行對應關注。學生接受任務后,便開始對教材相關內容進行仔細研讀,特別是對教輔材料進行外圍閱讀,甚至借助網絡等信息渠道展開延伸學習,準備在競答活動中有較好的表現。當競賽活動啟動時,學生都能夠高度關注,積極參與,學習效率極高。
教師借助網絡交互平臺展開競答活動,切準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將學科學習推向了高潮。雖然競答不屬于上課時間,但由于教師的對應設計順利啟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了,因此其教學調度效果逐漸體現出來。這說明教師的延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核心素養培養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要圍繞學生主體展開創新設計和組織,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創新,應該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追求。激趣導學法,能夠順利調度課堂積極因素;情境教學法,可以強化課堂學習體驗;互動討論法,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生活實踐法,可以延伸課堂訓練視野。選擇歷史學科教學方法,要遵循學科教學規律,同時關注學情,適應教學實際,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需要發揮關鍵作用,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