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實驗小學 鄧沭娟
從教材內容上看,新教材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貼合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個體經驗出發,將道德與法治和生活融為一體。新教材是以兒童的生活視角進行各項活動,體現了課程的“趣味性”。如“我們的學校”“歡歡喜喜過中秋”“在陽光下成長”等,教材各冊中都有各自側重的教育主題,展現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與家庭、與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融合,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實現了多元化價值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創設能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活動環節,做有溫度的教育,如和學生一起解讀、分析教學實例等,更要帶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觀察、思考、實踐、感悟,用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充滿童趣的呈現形式,讓學生快樂學習、愉悅成長。
在教學中,教師時常給學生們講一些充滿正能量的道德實例,或是結合現實,融入法治教育,這都是要堅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因此,就更需要教師充分引導學生融合生活體驗,做到知行合一,讓道德與法治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才能促進學生道德的認識與能力方面的共同進步,達到知識與技能并存,實現情感與實踐的互動提升。教材雖改,但“活動性”的特征并沒有改,新教材圖文并茂,活動設計非常翔實,都是以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我們便可利用這些活動,勾連生活實際,將抽象問題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生活畫面,讓學生感受到教材就是生活的原型,將教材與生活融會貫通,真正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來學習。公共秩序是公共場所中人人需要遵守的規則,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是創建文明社會、禮貌社區的重要準則。對此,公共秩序都有哪些是需要學生們重點學習的內容,同時在公共場所面對破壞公共秩序的人時,我們應當怎樣做也是學生們必須掌握的知識。為了能夠讓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作用,可以將學生們從教室帶到操場中……其間教師不需組織走廊紀律,也不用規定走出的順序,學生在無序且自由的情況下零散地來到操場。這時,如果班級體育委員沒有號召學生組成幾組縱隊,學生們仍舊三三兩兩在一起等待教師發言,這其中也有學生嬉笑打鬧,也有學生圍成一個小圈忽視教師的存在。教師將全過程利用手機記錄下來,并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回到教室中,播放剛剛的記錄視頻,并詢問學生們的觀看感受……學生們通過觀看前后進出教室時有無秩序的兩種狀態,立刻明白公共秩序的作用,同時也意識到公共秩序無處不在。
為此,教師可向學生們提問:你曾見過的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都有哪些?學生們所列舉的行為有插隊、大聲喧嘩、地鐵上吃東西等,學生們均表示面對這些行為時自己內心很難接受,但某些問題自己也曾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過,就如剛才進出教室時的行為。在學生有所反思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遇到這種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有哪些時,學生們表示要及時地制止,但部分學生因為膽小選擇了漠視或離開讓自己不舒服的公共區域。教師對此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生活中遇到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我們無力制止時應當怎么辦?在討論中,有學生表示自己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去批評破壞秩序的人,對無力制止這種問題未曾考慮過。通過交流,學生們綜合想法一致認為最佳的方式是尋找管理公共秩序的人去管理,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維護公共秩序。
通過此次實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式的教學,不但讓學生們意識到公共秩序的作用,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怎樣做維護公共秩序的小衛士,由生活回歸到教材,再由教材理論轉回到生活中,促使學生知行合一,將所學的知識有效地應用在生活中,充分提升了學生的道德素養,也樹立了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
新教材特設了六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上冊的法治專冊,讓教師們耳目一新。到底要怎么跟小學生講法律呢?講到什么程度呢?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里對小學階段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學情分析,擬定出符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目標。諸多法律的前身其實就是一種規則教育,如要求學生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應該讓孩子們從小事做起,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規則意識,最終實現自覺守法。
例如,在我們生活中處處涉及法律法規,那些貌似是“小事兒”的行為如隨地吐痰、闖紅綠燈,其實已經是違反法規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法律,自覺接受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教育管理,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是非判斷能力。如自覺遵守校規校紀、法律法規,從身邊做起,提高鑒別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識,要學會用恰當的方式方法抵制不法侵害,保護人身安全。
例如,在六年級“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一課中,教師在授課前可先了解學生對我國法律法規的熟知度,看看學生們都知道哪些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哪些行為是違反法律的,如果違法將會受到哪些懲罰等。
通過追問引出學習內容——法律的作用就是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接著,教師首先要介紹的是與學生們息息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利用電子課件進行簡要介紹后,教師可以列舉幾條法律條文,使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我國法律對未成年的保護和關愛,降低法律在學生心中冰冷的形象。這也是拉近學生和法律之間距離的重要環節,隨后,教師向學生展示民法典中的部分條文規定,如破壞公共設施、偷竊財物、毆打他人等都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提高法律在學生們心中公平公正的形象,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的法律不僅講情也講理,促使學生對法律有深入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心中有學生”,基于“教材、教師、學生”三者并重的原則,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面對新教材,教師更要多思考、多研究課堂教學,如現行教材中的事例不一定都適合當地的學生學習,在組織教學活動中,就要根據學生實際來取舍,從當地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與兒童生活聯系緊密、有切實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內容生活化。
另外教師還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整合重組,特別是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飛快,我們應當讓課堂與時俱進,鼓勵學生多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將時事熱點、本地新聞等素材引入課堂,拉近社會熱點與教材、與學生的距離,并結合具體事例整合引導學生對是非善惡做出正確的判斷,培養良好道德和高尚人格。
例如,在教授“告別貧困奔小康”一課時,我從衣、食、住、行方面利用圖片(PPT)展現了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巨變,引導學生從內心感受小康生活得來不易,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此外,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應該多一些實踐體驗,將教材中知識性的內容轉化為鮮活的實踐課堂,領著孩子們開心地走出教室,深入家庭、社區或是其他生活空間,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校外有機統一的活動過程,讓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
除此之外,道德與法治學科依據課標還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它包含的內容很廣,有“道德教育”“法治教育”,還涵蓋了“心理教育”“歷史”“地理”“關注社會”“熱愛國家”等多種內容。教材不再局限于當代學生的成長,還引導學生要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發展。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多學習心理學知識,洞察學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接納兒童的負性行為,與學生多一些交流與溝通,聽一聽學生的心聲。
總之,面對更換的部編版新教材,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也要積極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質,豐富學科素養,努力創設適當的教學環境,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做一位有高尚道德涵養、有寬容情懷的教育人。用“德”浸潤和溫暖兒童心靈,用“法”呵護兒童健康快樂成長,讓教學更加精彩、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