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教育評估研究中心 葉淑嬌
品德與社會課堂地理題材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要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生活化、活動化、綜合性的特點,根據地理題材特點,把握教學目標,創設有針對性的體驗活動,力求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學會用空間觀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飽滿。
實踐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課堂實踐體驗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直接體驗的過程,學生在實踐中可以站在客體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認識客體,進一步內化成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調查法和觀察法是品德與社會課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貼近生活、認識生活、獲取生活經驗的主要渠道。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把學生帶出教材,帶入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引導學生更好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一起畫學校”,學習平面圖的作用和畫平面圖的步驟后,我和學生一起觀察校園,走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知道了校園內各景物的方位。學生熟悉校園環境與設施,能按要求較準確地畫出學校的平面圖。通過活動,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達成,但情感態度目標還沒完成。于是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激發了學生的愛校情感——“我喜歡大操場,因為那里是我們大課間運動的地方”“我喜歡老師的辦公室,因為在那里可以向老師請教很多問題”“我喜歡圖書館,那里書很多,我每周都去借,知道了許多課外知識”。這樣貼近生活的觀察活動簡單好操作,教師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利用他們的觀察成果來進行品德教育,提高活動的效果。
教具制作是指學生利用周邊簡單易得的材料,如泡沫板、彩色筆、超輕泥等手工材料,制作簡單的地理標本、地形地勢模型、地圖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靈活性。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地理教具,可以直觀地認識地理事物,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化為具體,讓復雜的地理知識變得簡單。這種活動就是一種直接體驗式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例如,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三級階梯上的國土”時,課前讓學生準備塑料泡沫或石膏,學習的過程中做中國地形模型,學習結束后中國地形及三級階梯分布便清楚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記在腦海里。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我們的星球”時,可以讓學生合作制作拼圖,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初步認識地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地理題材教學運用課堂模擬體驗,是給學生創設一個虛擬的情境,但又不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驗、思考、感悟,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
評比競賽對學習動機有激發作用,能調動人的非智力因素,促進積極性的增強。實踐證明,大部分學生參與競賽,要比一般的學習形式更有效。在地理題材教學中合理運用各種評比競賽方法,能讓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開展評比競賽活動必須注意三個“適”——適合、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激勵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到操場上去看看——學會辨別東西南北”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辨別方向我最行”小競賽活動。學生根據口令或圖片的指示找出正確的方向,做出相應的動作,如向東走兩步、面朝南面站立等。在有趣的競賽中,學生能較快學會辨別實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接著開展尋寶游戲,每個小組一張藏寶圖,上面標明了寶藏的位置,根據藏寶圖就可以找到寶藏。這時就可以看到一個個忙碌的身影,辨方向,量距離,找地點,時不時傳來一陣陣歡呼聲。寶藏找到了,東、西、南、北認清了,合作意識也達成了。
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而有效的交流討論能促進學生在討論中深化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交流討論有多種形式,以人數分可以是小組式的、全班參與式的,以主題分有隨機的或是專題的。不論什么形式,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明確討論的目的,激活學生的討論意識。
例如,在教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不同的家鄉”時,我引導學生召開一次“小小討論會”:(1)說一說不同家鄉的人有哪些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2)為什么家鄉不同,生產和生活方式也不同?通過討論和交流,使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層層深入,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理解“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習慣”,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
課堂游戲體驗是將地理知識教學融于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游戲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并獲得知識的過程。開展地理知識游戲活動,首先要創設一種愉悅的氛圍,其次在活動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及感悟,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分組及活動過程中的重點關注、個別引導。課堂游戲體驗為地理題材教學注入了生機,既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地理題材內容豐富,可開展形式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運用課堂游戲活動,能使地理題材學習更適應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也能使我們的教育活動更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游戲活動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占有一定地位,要緊扣教學目標,使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要擴大參與面,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參與操作和實踐的機會。游戲活動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才能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言。
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與‘少’的思考”時,創設情境導入,請兩組學生分別站在一塊同樣大小的地磚上,第一組3人,第二組8人。第一組站上去還有多出來的空間。第二組站到第5個人已經很擠了,第6個硬擠進去,第7個、第8個就像“掛”在別人身上才勉強站好——第一組的寬松和第二組的擁擠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熱鬧的課堂氛圍中引導學生思考——“多”與“少”有什么不同?通過這種反差告訴學生,我國地大物博是事實,人口過多也是事實,再多的土地和資源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就變得比世界水平還低,加深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課堂教學中,進行角色扮演也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方式。通過角色扮演,使遠離學生的地理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引起學生的內在體驗和情感共鳴,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學會從不同角度辯證地思考和分析問題。
例如,教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主題二“環繞地球看世界”時,從每個大洲挑選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國家作為探究該洲的一個窗口,教材編排了“到純子的學校看一看”“和阿里一同發現”“漫步神奇的非洲熱土”“走訪格林和安徒生的故鄉”“雙頭鷹瞭望的國土”“遼闊的北美大陸”“足球和桑巴舞的熱土”“羊背上的國家”8個課題。教學時可創設“我是小導游”環節,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由小導游生動有趣地進行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世界各國的基本情況。這樣能激起學生探究世界各國的風景名勝與風土人情的興趣,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整理信息的能力。
實踐證明,從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和結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出發的地理題材體驗學習教學,能有機結合知識和情感的目標,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本,引導學生遠離枯燥的知識識記教學。我們將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每一個體驗活動,使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努力做到品德與社會課堂地理知識學習與人文教育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