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第二中學 李劍名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法治觀念、社會和諧、國家意識、政治認同等學科核心素養內在融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議題式教學在活動型學科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還有助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以及學生調整學習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創新應用議題式教學方法,有效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課題。
議題是指商議或探討的相關問題、話題等,其作為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內容,既要發揮知識傳輸功能,又要具備價值導向作用,引領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因此,選擇適宜的議題是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品質的基本保障。我主張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具有生活性及價值性的議題作為議題式教學的內核,為后續議題式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其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確立生活性中心議題。生活性中心議題是指該議題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擇取而來,能夠對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起到良好的培育及導向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選擇生活性中心議題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思想共鳴,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氛圍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講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中學時代”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快地適應初中生活,我確定了生活性中心議題:“終于步入了中學校園,初中生活和小學生活有什么不一樣?”圍繞該議題,我先是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思想認知,描繪心目中的中學生活,接著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就校園中的新發現展開討論,并交流分享初中生活與小學相比存在的顯著區別。此時,議題構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特別是具有生活性的議題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完整,課堂更具靈魂與價值。
其二,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確立價值性中心議題。價值性中心議題是指那些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認知水平,能夠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以及思辨能力的議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確立一些既滿足課堂教學需要,又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具有討論價值的中心議題,引導學生從議題討論中掌握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并內化為今后的道德行為準則。
任何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都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備的關鍵品格與能力,都必須指向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與適應。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中必須創設真實的活動情境,以進一步發揮中心議題的價值導向作用,培育學生良好的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我主張在議題式教學中要以社會真實情境為引導,將所確立的中心議題與教材內容相整合,實現學生在情境中的深度發展。
其一,創設以社會性合作為形態的議題情境。創設社會形態下的合作化議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社會參與意識,培育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素養。在教學“美好集體有我在”一課時,我就利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集體合作案例,如中國女排事跡、雁群分工合作等,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貼近社會生活的合作化議題情境。同時,通過視頻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進一步分解議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該情境中對集體合作的重要性、表現形式及價值定位等圍繞“什么是集體合作”這一中心議題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社會性合作的思想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集體的憧憬之情。
其二,創設以時政熱點為焦點的議題情境。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關注學生法治觀念、國家意識、政治認同等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而每天國內外的時政熱點覆蓋面廣、輻射力強,能夠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因此,教師在創設議題情境時,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焦點新聞、熱點線索等內容,讓學生在這類議題情境中,提升對時政熱點的關注度與辨別力,從而自然培育良好的政治認同以及健全的法律意識。例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時,我播放視頻《民法總則草案保護的事兒,你一個都躲不開》,鼓勵學生就視頻中所涉及的法律內容,圍繞“法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的中心議題展開探討,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
主題多樣、形式豐富的議題活動是議題式教學的重要載體,它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同時還有利于創新課堂教學手段,提升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議題式教學中可嘗試創設多樣的議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我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目標,加強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并創新活動的開展形式及參與方式,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
其一,創新議題活動主題內容,使其具有多樣性與可選擇性。在議題式教學中,學生不是簡單淺層次的“議”,而是以知識體系為支撐的“議”,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與價值性。內容豐富的議題活動能夠拓寬學生的思維渠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議”能力,深化“議”層次,引領學生高階思維的進階性發展。例如,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時,我圍繞“你認為我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立法”這一中心議題,確立了議題活動相關主題,如“揭開生活中常見的個人信息泄露表象”“收集個人信息泄露的應對舉措”“提出我國公共安全法律建設的有關建議”等。圍繞同一議題設置不同的議題活動主題,有助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層層遞進,使其逐漸認識到法治社會的重要性及建設路徑,培養科學理性的法治意識。
其二,創新議題活動開展形式,使其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圍繞議題式教學的目標及內容,教師可創新議題活動的開展形式及參與方式,使活動更具開放性和探究性,滿足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對學生科學精神、社會參與等素養的培育要求。其中,開展形式可以是辯論賽、情景劇、法庭模擬等,參與方式可以是個人參與、小組合作參與等。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可充分發揮探究精神,就議題本身展開思考與討論,自由表達觀點與認知。例如,我在教學“發現自己”一課時,就圍繞“別人的意見是否應該聽取”這一中心議題,組織學生開展了辯論賽。正反兩方辯論隊伍圍繞辯題進行有理有據的主題辯論,系統闡述自身觀點,不僅鞏固了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還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此外,我還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適宜個人參與的議題活動,如圍繞“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這一議題,引導學生展開個人論述,提升學生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活動性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引領性。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思想情感的升華以及價值取向的引領,通過情境創設、活動開展等舉措,將學科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懂得運用學科知識和學科素養去指導日常社會實踐,有效發揮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化價值。助推學生以更好的狀態參與社會實踐,實現知識、素養及技能的統一發展。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初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課程,其蘊含著豐富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充分把握議題式教學在課程中的應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及實踐路徑,提升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引導學生在議題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