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沙河二小 楊 慧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由此可見,教育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教育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人才回饋社會,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校教育在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學方式,以求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更多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今社會的發展。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科學教育方是上策。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即研究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及其中的心理現象。教育心理學旨在將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于教育,可運用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改良創新、學習動機激發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
那么,如何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基礎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呢?運用教育心理學就是關鍵。
學生的學習不是混亂無序的,其中有一定的心理規律。首先就是對未知的好奇。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都會被未知、未掌握的事物吸引,吸引之后就是學習。反推之,如果想要學生更好地學習,第一步就是用未知來吸引他們。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點,語文有文字、意境、精神,數學有理論、思想、力量,英語有交流、了解……不同的學科都有值得學生探究的知識,都有等待學生發現的美好。
“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顯然與這一原則相悖。教師單純教授教材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是毫無吸引力的。學生需要的是啟發。如面對語文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背景還不夠,巧用情境式教學方式能很好地改善平鋪直敘的枯燥。將一堂課設定為迷宮,通向哪兒取決于學生走哪條路。從作者出發,發散到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對作者的個人評價,把“作者”這個點吃透,這條路就走通了。從背景出發,就發散到具體的寫作年代,去看看那個年代發生的事,用眼和心去感悟。
再如針對數學課題,小組合作教學會讓學生學習興致高漲,積極探索數學奧秘。具體而言,即將學生進行分組,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班內學生分為N個小組。
課前布置小組任務,探索本節課所要講授的內容,以學生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并將問題與答案及相關同學記錄下來。疑問是開啟探索的先決條件,學生之間互相提問,可以充分激發每個學生探究的欲望。相比于教師提問,同學之間因地位平等,降低了不少學生的怯弱感,能盡情地將自己的想法、見解表達出來。
課中,依然以小組為單位,對數學知識點實行突破。學生的思維有無限的可能,班內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匯聚為無數個問題及答案,加之教師的補充,教學設計目標內容已然被全面覆蓋。與教師獨自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不同,這樣的成果更多是來自學生,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照亮了數學課堂。
課后,同樣按照小組布置課后作業,除完成基礎部分任務以外,以組長為核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團體任務。小組成員不僅僅是學習上的好伙伴,更成為生活中共同進步的好搭檔。
學習習慣,即學生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和鞏固起來的一種行為定式。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其積極的行為定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教育心理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心理層面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建設進行干預,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無須強求學生剛進入學習環節就呈現出最好的狀態,養成最佳的學習習慣。
目標設定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目標過于簡單,學生心理層面會松懈,覺得不用付出就能輕易取得成功,學習時就不會上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事情屢見不鮮;目標過于困難,學生的畏難情緒更是會影響學習行為,既然正常學習也達不成目標,不如不學。如此看來,制定合理、科學的學習目標,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有效結合,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自覺向著學習目標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日常學習中,用教育心理學干預學習習慣養成,可以從預習、學習、復習三個板塊入手。
1.預習時,設計預習清單,將需要提前認知的問題、知識點按照由易入難的次序解決,培養邏輯感,先吃透簡單的,再解決困難的。
2.學習時,重點在于養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被動學習將知識學習局限于教師所講,只有主動學習,才能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寶庫。學習的另一個關鍵是認真。認真聽講、認真參與學習活動、認真書寫、認真思考……
3.復習階段,為了更好地消化知識,加深理解與記憶,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應該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如利用思維導圖,將所學知識點繪制成圖,依照邏輯,進行復習、記憶。盲目的記背只能應付一兩次考試,構建整個知識框架,以重點、難點為線索進行記憶、重現,才能事半功倍。
學習困難幾乎是每個學生都會面對的,探索知識的旅途定然不會一帆風順。因此,要悅納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對學習困難。應試教育環境下,一旦遇上學習困難,多數學生會有懼怕的情緒,害怕自己太笨,被教師責怪,不敢向教師尋求幫助,但同時又懼怕成績因此下滑,辜負自己的努力與爸媽、教師的期待,最終自暴自棄。
教育心理學從心理層面剖析學生當下的學習想法,并遵照科學的規律去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例如,考試失利后,首先要承認問題的存在,比對問題,反思自身的不足。其次是分析問題,從問題出發尋求最優解,如存在知識點的遺忘,就加強復習環節的學習;若對知識點有疑惑,就向教師尋求幫助,或是通過信息技術,以網絡為平臺,尋求幫助。最后是反復練習,解決一個問題不是終點,掌握同類問題的解決方式,甚至能做到預判可能出錯的問題,才是目標。
再如學習動力不足,當學生進入學習的倦怠期,不要再強迫進行高強度的學習,此時應該暫緩學習步伐,甚至是停下片刻。動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對于學習的目標認識不清、對于成功的憧憬不足、自身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身體素質、突發事件等)……暫緩學習腳步,就是為了厘清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為什么排斥學習。找到主因,再據此尋求幫助。學校心理咨詢室、班主任教師、科任教師、同學、父母都是可以尋求幫助的對象;寫日記、參與活動、唱歌表演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
為自己取得的進步開心,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能有感情地朗讀一篇課文、快速而準確地算出一道數學題、自信地與外國友人交談……而只看重考試分數的世界,考試失利帶來的打擊同樣會摧垮先前的喜悅。教育心理學強調學習滿足感的獲得,一次自信發言、一場激烈辯論,無論學習順境、逆境都不忘努力的背影,學習途中揮灑的汗水、眼淚,這都是收獲,是學習才會獲得的,它能填滿內心,讓人生在這一階段沒有缺失。
因此,教學中應該善用表揚與批評。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彩的回答豎起拇指;可以輕聲批評犯錯的學生,讓學生認識錯誤、積極改正;可以開展多項活動,如知識競賽、常識問答等,給予學生表現機會,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其再接再厲……辯證地看待學習成績,日常學習中,要精簡考試頻次,不以考試論英雄,平常考試的目的只是讓學生更好地查漏補缺,只要尚在學習,一兩次成績就不能定義什么。如此,學生能在日常學習中,鍛煉多方面的能力,在不斷反思中進步,時時刻刻獲得學習滿足感。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為此,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運用,以在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助力學生獲得學習滿足感。希望本文能為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提供參考。